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0年海原大震的发生是中国地震工作由古代低层次的记载进入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里程碑。文章回顾了海原大震的历史事件,研究了大震发生后造成的大区域地震活动变化后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必须重视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对抗震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地震前的“震情三分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泽皋  郭妍 《内陆地震》1989,3(3):220-229
本文主要根据地震学理论和六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多震区Ms≥6.0级大震前小震活动频度增高异常的震兆图象,分析研究了其涨落峰、谷间的时间分布特点与大震发生时间的关系,提出了大震前的“震情三分律”方法。并进行了回顾性预报应用检验,同时还指出“前兆三分律”现象。  相似文献   

3.
1927年5月23日发生的古浪8级大震距今已有60年了。这是继1920年海原8.5级大震之后在甘肃发生的又一次震惊世界的8级大震。这次地震与海原大地震仅相隔6年半的时间,两个地震的极震区仅相距100余公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这么短的距离上连续发生两次特大地震,这在我国地震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4.
1920年海原大地震因其强度高、震级大、破坏重、影响范围广而闻名于世,成为研究近代大陆地震的重要震例之一,常有中外学者问津。关于海原大震所伴生的构造形变带是1958年发现的,但当时仅知在海原一带有70公里长。196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壳测深队又在景泰一带发现海原大震的形变带,后经许  相似文献   

5.
海原位于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地震区,1920年12月这里曾发生过8.5级大地震,大震过后强余震活动一直持续到1923年。今年4月14日这里又发生了一次5.7级地震,这是自1934年以来,在海原大震极震区  相似文献   

6.
从灾害链角度讨论1920年海原8.5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增建  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394-1395,1481
1920年12月16日海原发生8.5级大震。在该年前期,冀、鲁、豫、晋、陕五省大旱。与大旱有关的副高,其边缘引张环作用于旱区西边,对海原大震有中短期促发作用。临震前有西伯利亚寒潮传出的脉动触发了该大震,待寒潮大风来到震区时已在震后一天。这对灾民也是一种附加灾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中,作者简要简述了海原大震的震害分布特点,指出了场地条件对震害分布的巨大影响。结合国内外其他大震,分析了大震时烈度的远场效应以及产生这种效应的机制。根据海原等8级以上大震的特点,从预报、区划和场地选择、规划工程以及抗震救灾等方面提出了特大地震的防震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8.
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人工地震、重力、地质、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地震活动及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原断层实际是深度不超过10km的铲状逆掩推覆断层,而海原大震的震源深度为15-20km,因此,海原断层与该次大震的发生无关。海原大地震的发生既与延至软流层顶部的近NS向和近EW向的构造有关,也与软流层的物质活动有关。海原断层上的各种地震形变为地震诱发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谢毓寿教授九十寿辰.谢老1944年开始投身地震工作,是我国在解放前就开始从事地震学研究的少数几位地震学家之一,也是目前仍然健在的唯一一位见证和参加了我国整个现代地震学发展过程的人.  相似文献   

10.
2007年3月20日是我国著名老一辈地球物理学家、地震学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谢毓寿教授九十寿辰。谢老1944年开始投身地震工作,是我国在解放前就开始从事地震学研究的少数几位地震学家之一,也是目前仍然健在的唯一一位见证和参加了我国整个现代地震学发展过程的人。1初次  相似文献   

11.
冯锐 《中国地震》2018,34(2):172-206
随着西方科学在清朝末年的传入,中国近代地震学逐渐发展起来,可大体划分为与历史背景相关的3个阶段。1918年之前为第1阶段,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出现了以中外传教士为主体的零散性地震研究;第2阶段以新文化运动为开端,中国科学社和专业学会出现,围绕海原地震开展了地震地质研究,取得了地震的救灾经验和深刻教训;国民政府期间为第3阶段,中央研究院和专业研究所建立,地震学进入以科研体制为依托的幼年发展阶段。其间,人员伤亡万人以上的大地震有3次,分别为1920年海原地震、1927年古浪地震和1933年叠溪地震。科学前辈们的艰苦奋斗为抗战胜利和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异年倍九法是我们提出的一个临震预报的方法,带有明确有计数到天的指征特点,本文用此方法回溯讨论了讨论1920年海原8.5级大震的发震日期。以作为今后在甘宁地区在冬季从短临时间尺度预测大震日期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藏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带上,是我国强震多发地区之一。1973年7月14日申扎西北7.3级大震后至今已23年无7级以上大震发生,超过本世纪7级大震的最长间隔时间。另外,结合其它的地震学条件分析,认为西藏的喜马拉雅中南地区,尤其是察隅、桑日—申扎与聂拉木是未来1~3年内发生大震的危险地域。  相似文献   

14.
依据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大震(Ms≥7),大震形变带、活动断裂和活动的构造体系的资料,以地球系统科学、地质力学、地震地质学、现代地震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线,对该区内大震的“共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三维空间动态地壳现今构造形变系统的新概念,并对该区内地震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众所周知中国西部及毗邻地区,从1897年印度阿萨姆8.6级地震到1957年蒙古阿尔泰大震,这六十年内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形成了中国西部地区地震活动高潮期,以后便进入了相对平静,甘肃河西地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1932年昌马7.5级大震,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和同年民勤7级大震。此后地震活动很快平静下来,近三十年来5级和5级以上地震都很少发生,既使在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华北、西南大震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地震地质角度,对1920年海源大震发震构造带,主要是对极震区发震构造在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及活动特点以及产生这一活动的应力场与动力来源等进行了讨论。之后,在分析区内活动构造的基础上,得到两点有关海原大震发生的重要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7.
依据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大震 (MS≥ 7)、大震形变带、活动断裂和活动构造体系的资料 ,以地球系统科学、地质力学、地震地质学、现代地震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主线 ,对该区内大震的“共性”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具有三维空间动态的区域地壳现今构造形变系统的新概念 ,并对该区内地震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等科学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  相似文献   

18.
关于庆祝中国地质学会六十周年活动的文章,着重介绍了中国地质学会的由来及发展;几位奠基者在地质学、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勘探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近三十年来地震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今后应努力探索的几个重要研究课题;我国在构造地质学方面所取得的部份最新成果等。  相似文献   

19.
1920年海原8.5级大震在其发震断层两侧160km范围内今后几百年内不会发生大于6.5级的地震.兰州地区距海原大震断层约120km,所以兰州地区今后几百年内也不会发生大于6.5级的地震,即不会发生烈度大于Ⅷ度的地震.而兰州地区是按Ⅷ度抗震设防的,即使今后发生6.5级的地震,其破坏亦不会很严重.这是按最坏情况考虑的.  相似文献   

20.
置甘肃古浪8级地震发生90周年之际,本文用几种方法回顾性地讨论了特大地震的预测问题。分别用块体交界带指标、高山峰指标探讨了1920年海原8.5级地震发生的位置,并以这两个指标讨论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发生的位置。从国内某些大震25年周期的相关性和太阳活动峰年讨论了1927年古浪8级大震的发生年份。这些回顾性的指标研究对今后地震动、地震风险区划和预测大地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