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73篇
地球物理   142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小震调制比法、动态空区法、震群链式活动轨迹交汇法和短期震中迁移带交汇法这4种地震活动时空图像动态监测方法,结合震源模式中震源和其它单元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调整单元、调整层、深浅构造之间的差异性对若干震例进行研究,发现应用不同时段多个异常区边界或空区边界或条带交汇可求得未来强震的位置。交汇法使地震的预报范围大大缩小,这对防震减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另外,交汇法不仅具有明确的物理基础,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只要异常边界比较正确,采用的又是动态监测方法,这种预测强震位置的思路和方法还可推广到其它各种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前兆场的分析中。  相似文献   
2.
1988年在全国地球物理灾害会议上,我们曾指出,在1922年、1937年和1969年我国汕头和香港地区的巨大风暴潮(它们分别造成七万,一万多和数千人的死亡)前,在广东分别有三次6-7(1)/(4)级大震发生,即1918-1921年的南澳6-7(1)/(4)级大震群,1936年灵山6(3)/(4)地震和1969年阳江6.4级地震。  相似文献   
3.
节气与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节气是我国古人的创见,它属于东方科学观点,在农时上具有重大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发现,它在灾害预测上也有价值。我们曾发现上海的龙卷风以及与我国同纬度的美国的龙卷风的发生在节气日占优势。今年以来我们对我国的灾害性天气作了检验,发现绝大多数也发生在节气日或其附近,其余多在期望日或其附近。现列举于下: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预报过程中,发现有二种地震类型。一种是地震前前兆特别丰富,另一种地震是地震前兆很少。很显然第一种地震类型较易于预报,而第二种类型,预报相当困难。为什么同样的浅源地震,其前兆的差异如此大呢?我们认为这与震源顶部及其外围地壳浅层中水的丰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前者,震源顶部层内水、汽比较丰富,而后者,水汽很不丰富。在临近地震前,震源区及其外围的介质变形将传递到震源顶部,致使震源顶层(一般为沉积  相似文献   
5.
根据吴大铭、王培德、陈运泰对怀柔—北京,剑川—洱源—带Q_(?)和Q_(?)的研究,发现Q_(?)比Q__(?)要高出很多。北京地区Q_(?)比Q_(?)高出45%,即Q_(?)为800,Q_(?)为550,二者差达250。而剑川地区Q_(?)比Q_(?)高出1.25倍,即Q_(?)为900,Q_(?)仅为400,二者差值达500。Q_(?)》Q_(?)其原因是什么呢?该文作者未进行讨论。本短文在此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强震前震源系统的调制比r_m和调制比异常面积Sr_m随时间变化的起伏加剧现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得到下列研究结果:(1)强震前近源区以及中强震前近源区大多出现调制比r_m的起伏加剧,并大多在起伏频次达三次时有大震或中强震发生。(2)大多数中、强地震前r_m异常面积Sr_m围绕震源区呈现由小至大、由大至小的过程,因此引入最小异常面积Sr_(min)和最大异常面积Sr_(max)之比γ作为中、短期预报指标,根据统计得到异常指标[γ]如下式某些震例在震前出现异常面积Sr_m起伏的加剧过程,初步认为是震源区周围调整单元调整能力较差导致的结果。(3)r_m、Sr_m起伏加剧开始时间与震级有关,震级愈大,起伏加剧出现愈早。根据半年步长逐月滑动得到的r_m-T图,起伏加剧开始至发震的时间与震级M的统计,得到如下关系(T以月计)M=4.29+0.11T(4)强震前场区异常一般呈现随机异常型、波动型和衰减型三种。若场区某统计区出现r_m的三次起伏加剧时,说明该统计区未来有强震发生。(5)由自治系统和非自治系统原理初步解释了震前震源区周围调整区调制比r_m及调制比异常面积Sr_m起伏现象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7.
地震成因的核反应堆假说地震成因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我们应从各个方面去探讨,自1965年中国科学院西北地震考察队成立我国第一个震源物理组以来,我们已从力学、热学、电学、磁学诸方面讨论了震源物理问题,在该短文中我们简要讨论核物理在震源物理方面的应用。如所...  相似文献   
8.
震源系统不稳定度指标和强震短临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探讨震源系统不稳定产生的物理基础前提下,应用调制模式提出了利用小震日频次起伏加剧与外因的相关性进行强震的短临时间预报的设想,具体提出了调制小震频次起伏加剧的两个判别震源系统不稳定度的指标λ_1和λ_2。前者为单因子调制指标,后者为多因子调制或多因子调制强化指标。关于大震的地点预报,应用立交模式短临阶段出现调制小震通过未来大震的共轭小震活动条带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9.
再论滑坡与泥石流的定级在1992年出版的《未来灾害学》、1993年《西北地震学报》第三期和1994年韩景卫等的地质灾害国际会议论文中,对滑坡和泥石流的静力级别皆用对其体积取两次常用对数再乘10来表示。对于动力级皆用对其动能或位能取两次常用对数再乘10...  相似文献   
10.
起伏加剧是相态突变前的一种临界现象,本文应用这一观点探讨了强地震前小震活动频次和地下流体、气体、地应力等前兆变化的起伏加剧现象,并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1.临近强地震前较大范围内超过平均日活动水平的小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具有有序性,即出现穿过未来大震区的小地震活动条带,条带的交汇区为未来大震区。2.强地震前的小震高频次活动日大多与外因出现时间同步,目前发现的外因有塑望、节气、中强以上磁暴以及大气压力下降等。这种小震的高频次活动一般出现在震前当天至一个月时间内。3.前兆的起伏时间和小震频次的起伏时间大致同步。它们在成因上有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