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1.
本文基于黄土斜坡稳定性的实际资料,利用信息分配、模糊一二级近似推论及信息集中等原因建立了一套黄土斜坡稳定性的评价方法。用这套方法对一些黄土斜坡(非母体)稳定性进行了验证,其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本方法已应用于兰州市滑坡防灾规划和皋兰山三台阁北侧几个滑坡及斜坡稳定性的研究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研究兰州市滑坡、泥石流类型、分布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滑坡、泥石流防治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了加强防治工作的紧迫性,提出了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对策,强调了开展系统防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一、地下水与地电大地震发生前,震中地区地下水位大幅度的急剧变化,必然会影响电阻率和土地电发生异常,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前二、三天,震中地区地下水位发生大幅度的升降异常  相似文献   
4.
地下水在大地震前发生剧烈的水位升降、翻花冒泡,变色变味和某些化学元素的增减等异常现象已为许多地震所证实。因而地下水成为地震预报的有效手段之一。关于大地震前地下水的各种异常现象产生的物理机制问题,一般传统的看法认为,地震前由于应力的不断加强,使地面发生形变或者是含水层受压以及含水层的隔水层破裂而引起各种异常现象。但这  相似文献   
5.
1920年海原大地震因其强度高、震级大、破坏重、影响范围广而闻名于世,成为研究近代大陆地震的重要震例之一,常有中外学者问津。关于海原大震所伴生的构造形变带是1958年发现的,但当时仅知在海原一带有70公里长。196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壳测深队又在景泰一带发现海原大震的形变带,后经许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讨论的南北地震带北段大致范围为甘肃武都到宁夏石咀山和青海民和到陕西宝鸡地区,即北纬33-39度、东经103-107度。从历史上看,本区强震既有与华北强震共起伏的现象,也有与南北带中、南段强震相呼应的事实。然而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该区没有参与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强震活动高潮而仅有中等地震活动(图1)。近七年来,全国强震活动和缓,未来成串强震是否会转移到本区有关地区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前者涉及到对过去地震予报实践中“虚报”的反省,后者是为了防止另一个极端即“漏报”问题。由于开展前兆观测时间较短(具有连续完整的资料一般不超过十年),靠前兆资料的综合分析解决上述问题为时尚早,现在还不得不求助于地震大形势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震源孕育模式讨论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 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是地震预报的手段之一,由于它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所以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但是地下水变化的原因却很复杂,所以有必要搞清地下水变化的特征与地震的关系,即哪些有关,哪些无关。对这个问题,除了对水文地质条件、旱涝、气压变化、涨河、灌溉、人工用水以及潮汐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外,还必须将地下水的变化与震源孕育的模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是根据文献[3]中所介绍的一种震源孕育模式,结合具体的地震实例来探讨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注水引起的局部构造活动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本研究了玉门老君庙油田近年来形变隆起的成因,认为,油田注水量超过开采量而引起形变隆起和套管错断,形变隆起幅度和套管错断位置与注水量大小、构造部位有关。进而论证了超采注水造成的局部构造活动与诱发地震的关系,认为注水诱发地震需具备一定的构造条件,而老君庙油田不具备此构造条件,虽注水压力很大也不会诱发地震,乃以蠕滑形式释放了能量。  相似文献   
9.
为执行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围断陷盆地现今活动特征及其大震重复关系的研究”这一重点科研项目,兰州地震研究所与陕西渭南地区地震办公室组成联合考察队,对韩城地区活动性断裂带进行实地考察。最近在韩城市西原村的西山,发现一处罕见的史前古地震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特征及其物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了我国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的共同特征,表明异常的分布区域呈椭圆状和四象限,其长轴与发震构造和等震线相一致;在极震区及其两端,异常变化幅度最大,出现时间较晚。异常呈间歇性出现,形成多次高潮。根据上述特征,本文探讨了判断未来地震的震中、震级、发震时间与震源深度的经验性规律。作者认为,震前的预位移和层间解缚是造成地下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