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整理分析多年间作套种区和丘陵岗地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卫星遥感资料,建立了G3绿度等级与农学参数的线性方程.并根据河南省间作套种和丘陵岗地冬小麦各监测区不同生育阶段苗情长势的农学参数,反推出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G3绿度等级指行.为冬小麦问作套种和丘陵岗地开展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工作提供一套较准确、客观、实用的苗情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2.
间作套种和丘陵岗位的小麦苗情NOAA/AVHRR遥感监测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分析多年间作套种区和丘陵岗地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卫星遥感资料,建立了G3绿度等级与农学参数的线性方程,并根据河南省间作套作和丘陵岗地冬小麦各监测区不同生育阶段苗情长势的农学参数,反推出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G3绿度等级指标,为冬小麦间作套种和丘陵岗地开展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工作提供一套较准确、客观、实用的苗情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3.
采用胡麻间作套种马铃薯的种植模式 ,可较大幅度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  相似文献   

4.
《气象》1977,3(1):11-11
采取不同的间作套种方式以及相应的栽培措施,科学地协调作物共生期间的遮荫和窝风的矛盾,是提高农作物复合群体光合作用,创造高产的重要途径。据我们对农田小气候的调查,间作套种与光、气、热的关系如下: 一、小麦预留行宽窄与通风透光的关系。 小麦抽穗后,麦林构成屏障,预留行宽窄不同,行间通风透光差异也不同。 一般预留行在50—100厘米之  相似文献   

5.
《气象科技》1973,(5):41-47
遵照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近年来,以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为中心的耕作制度改革在京郊广泛展开,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银枝  贾成刚 《气象》1999,25(2):56-57
通过整理分析1993年以来河南省安阳市作套种冬小麦不同发育阶段的卫星遥感和大田观测资料,建立了G3绿度等级与农学参数的关系式,结合间作小麦监测点的苗情长势农学参数,给出不同发育期苗情监测G3绿度等级指标。  相似文献   

7.
《气象科技》1976,(8):5-8
近年来,随着“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蓬勃发展,华北平原地区,耕作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小麦,玉米间作套种面积迅速扩大。我们在1974、1975两年中着重研究了在中等肥水条件下,不同田间结构套作玉米的生育特点、产量形成以及与田间小气候条件的关系。试验地套作玉米的畦埂,按埂宽分一尺窄埂与2尺宽埂二组,在一尺埂宽类型中又按不同畦宽分2.2尺,3.4尺,4.6尺畦宽三种,埂上套种一行玉米;在2尺埂宽类型中分5.0尺,6.2尺,7.4尺,8.6尺,9.8尺畦宽五种,埂上套种两行玉米,各种畦宽均按2500株/亩密度套种玉米。1974年试验地为冬麦套种玉米,1975年为春麦套种玉米。具体试验小区配置见表1。  相似文献   

8.
我国带田农业气候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田又称间作套种或间套作。从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七十年代中期形成高潮,目前仍在发展。据统计,在京、津、冀、鲁、豫五省(市),小麦、玉米两熟中,套种面积占75%。四川丘陵地区,1983年三茬带田为1500万亩,占丘陵旱地的57.6%,成为基本的种植方式。但对带田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9.
四湖地区不同种植行向棉花田间小气候效应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改善江汉平原涝渍地棉田生态环境以及提高棉花产量与棉田间(套)作物的整体效益出发,着重研究了棉花没种植行向增光、增温、减温的田间小气修效应及其对生育性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实行棉田间作套种,棉花在该地以东西行向种植为好。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小拱棚甘蓝(春甘蓝)~夏玉米间作套种在豫北地区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许多菜农种植早熟春甘蓝走上了致富路。但是部分菜农为单纯追求甘蓝早熟,早上市,卖个好价钱,播期越来越早,再加上管理不当,早熟春甘蓝先期抽苔现象普遍发生,在濮阳地区尤以1995年为重...  相似文献   

11.
棉花催熟催裂的新技术随着棉花生产的发展,种植制度的改革,棉麦两熟和其它间作套种棉田面积的扩大,晚发晚熟棉田增多。北方棉区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后期形成了无效生长,不但影响收获、倒茬种麦,而且有利棉铃虫的存活,增加翌年虫源,这也是近几年棉铃虫发生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12.
间作套种的主要效应是改善田间通风透光的小气候条件,形成有利于作物群体生长发育的外界环境,以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近几年来,有关农业和气象部门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实测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但是,由于各地选择套种方式、行向、带宽等的不同,使得套作田中实测的通风透光效应也不一样。为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测两方面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便选择适当的行向、带宽和作物搭配。本文根据在山西交城广兴大队所作调查和田间观测,试图从这两方面对此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当地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生产。近十年来,我站开展了河西干热风、间作套种农田小气候特征和农业气候资源及区划三个课题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科研成果。1.干热风是河西走廊主要的天气灾害之一,我们通过多年的调查试验,写出干热风试验总结报告14份、农业气候专题分析和区  相似文献   

14.
在继续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农业气象工作应当在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气候资源方面,为科学种田,普及大寨县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唐山地区,过去多为一年一茬,没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群众创造了间作套种的带田种植方法,改革了耕作制,实现了一年两茬。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广大贫下中农又在一年两  相似文献   

15.
从开展河南农业高效利用研究的必要性及更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间作套种的三熟制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对三熟制与二熟制的气候资源利用、组分产量和产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三熟制种植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二熟制种植方式,是符合当前河南省农业向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从开展河南农业高效利用研究的必要性及更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间作套种的三熟制高效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对三熟制与二熟制的气候资源利用、组分产量和产量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三熟制种植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二熟制种植方式,是符合当前河南省农业向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华北平原地区气候与种植制度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种植制度,提高复种指数,是迅速发展农业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扩大复种面积”“实行精耕细作,……合理地轮作(换茬)间作套种”。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总结报告中,又明确指出:“要建设大寨县,达到高产稳产,就要全面贯彻执行农业八字宪法,大搞科学种田。……要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  相似文献   

18.
带状种植产生于间作套种,增产效应明显,是我省耕作改制中的重要形式。带田所以增产,和大田比较,是在同样水肥条件下具有更为优越的光、热、气条件。特别在高水肥栽培条件下,作物对光、热、气要求更高。广大贫下中农提出用带状种植“向光热气要粮”。但是,带田设计中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土默特川地区,实行小麦、玉米带状间作,采用5×5(尺)、5×8(尺)条带比,麦收前套种马铃薯,并在玉米株间点种黄豆,或者采用7×2(尺)条带比,小麦宽幅(播幅6寸,行距6寸)条播,玉米双行双株(行株距各1尺,穴留双株)以及3×3(尺)条带比(4行小麦,2行玉米)等带状种植形式。使田间作物群体结构和小气候条件得到了改  相似文献   

20.
红壤旱地棉田间作小气候效应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棉田间作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共设置4个处理:棉花单作、棉花间作花生、棉花间作甘薯、棉花间作大豆,研究不同间作棉田群体对不同层次的光强、土壤温度以及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棉花单作系统相比,间作系统可通过改变受光结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利于棉花种植获得高产;棉花间作大豆模式是较适宜在红壤旱地推广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