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国带田是从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70年代初广泛引起各级领导、生产和科研部门的注意和重视。我省带田种植起步较迟,但发展迅速。据1989年统计数字,带田主要集中在河西灌区,已发展到125万亩,是目前夺取吨粮田的唯一种植方式。近年带田从灌区向旱作区发展,1990年陇东旱塬区种植小麦-玉米带田达1.23万亩,产量过千斤,前景非常广阔。  相似文献   

2.
小麦玉米带状间套作能确保关中中西部夏玉米充分成熟,可变渭北夏秋粮一年一熟为一年二熟,是关中灌区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的有效途径.带型优劣是套作田经济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我们统计分析了田间试验和大田的调查数据,建立包含多因子的套作田产值数学模型,通过模型求取极值找出最优带型.  相似文献   

3.
带状种植是我国集约耕作的传统经验之一。为使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自然资源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内蒙古以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指导带状套种。1带形设计带形设计系根据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日辐射总量和通风等条件确定带套形式比例。我们在土默川和伊盟沿河地区多年试验得出:采用1.65m带(即玉米0.85m、小麦0,SOm)增产效果最显著。近年示范推广,许多农户亩产达1000kg以上,比平作增加产量300kg以上。另外,3.3m带(即玉米0‘85m、小麦245m)的带形也受到了土地较多,劳力较少农户的欢迎,这种带套形式的优点是便于机械化作业和亩产细粮多,…  相似文献   

4.
我国带田农业气候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田又称间作套种或间套作。从六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七十年代中期形成高潮,目前仍在发展。据统计,在京、津、冀、鲁、豫五省(市),小麦、玉米两熟中,套种面积占75%。四川丘陵地区,1983年三茬带田为1500万亩,占丘陵旱地的57.6%,成为基本的种植方式。但对带田的看法也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5.
水稻覆膜栽培是在整好的大田里开厢起垄,覆盖上农膜,膜上按栽培密度打孔栽秧的一种水稻种植新技术。它具有提高地温、减少蒸发、节水、抗旱、保肥灭草的作用,增产效应十分明显,尤其是对冷烂锈田、高磅天田和望田天。贵州这3种田面积大,稻作生产期间降水分配不均,是夏旱严重的省分,推广这项种植新技术对贵州水稻增产具有现实意义。1998年省农气中心在息烽县西山、石洞乡进行地温观测,委托县农技推广站具体实施。1试验情况①试验基本情况地点:石洞乡红光村安朵寨组顾华春责任田,海拔1100m,土质黄泥,肥力中等,泡冬田;西山乡金星…  相似文献   

6.
西北黄土高原,光照丰富,雨热同期。实施旱作带田一膜两用技术,可增温2—5℃,节水30—40mm以上,调水70%左右。热量利用率高达0.987,降水利用效率15.15kg/(mm·hm2),气候生产力利用指数0.49。增产效益明显,变作物一年一作为一年两作,总产可达8250—9000kg/hm2,比单作增产45%以上。  相似文献   

7.
我区历年秋玉米是利用畬地来种植,为了避免秋旱的影响,一般是在大暑前后、立秋前播种。而立秋后八月下旬利用有灌溉条件的畬地和稻田来种秋玉米(以下简称晚田玉米)很少见,笔者根据玉米比水稻耐寒,和我区秋后气候温凉、光照充足的特点,设想种植晚秋田玉米,在水肥管理较好的情况下,可能获得较好的收成,因此,从1977年至1981年连续进行了五年晚秋田玉米的栽培试验观察,取得了初步的结果。这对于改革耕作制度,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粮食产量是有意义的。 一、试验情况 对于晚秋田玉米的试验观察,1977—1979年是在本站进行小面积的试验,发现每  相似文献   

8.
仇化民  王宁珍  马妮娜 《气象》1995,21(2):51-54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77,比单作提高了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亩产可达到440-610kg,比单比增产20%-80%。  相似文献   

9.
仇化民  王宁珍  马妮娜 《气象》1995,21(2):51-54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一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77,比单作提高了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亩产可达到440—610kg,比单作增产20%-80%.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表明,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一膜两用技术,有效地利用了自然降水资源,具有明显的节水保墒作用,调水效应显著,水分利用率高。粮食增产一般在40%-60%以上,经济效益好,是发展旱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项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11.
1990~1993年在渭北陇东黄土高原布置了晚播回荐麦一膜两用的田间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得:晚播回荐小麦覆膜,增温保墒效应明显,可提高地温2~4℃,节水30mm以上,促进了作物早发,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比单作回荐麦增产53.0%,小麦返青揭膜覆于相邻作物带,做到一膜两用,集水调水效应显著,协调了不同作物需水的供需平衡,带田总产8212.5~9125.0kg/hm^2,比单作增产45%~166%。  相似文献   

12.
1前言水稻抛秧栽培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栽培方式,1992年于洪区试种2.7ha,后经示范推广,到1996年大面积种植73O0ha,增产幅度为6.8%。几年种植实践表明,利用此新技术已收到省工、省力和增产节支的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高效开辟了新途径。为探索水稻抛秧技术的科学依据,在几年种植经验基础上,我们于1995一1996年进行了抛秧田小气候、生育性状及产量效应关系的对比试验。2材料与方法两年的水稻抛秧田对比试验均在大兴乡东风村,1995年试验田O.53ha,对照田O.33ha,1996年试验田O.73ha,对照田O.92ha,供试品种为辽粳32…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旱作区晚播回茬麦一膜两用带田增产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 1 993年在渭北陇东黄土高原布置了晚播回茬麦一膜两用的田间试验 ,分析试验结果得 :晚播回茬小麦覆膜 ,增温保墒效应明显 ,可提高地温 2~ 4℃ ,节水 3 0 mm以上 ,促进了作物早发 ,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 ,比单作回茬麦增产 53 .0 %。小麦返青揭膜覆于相邻作物带 ,做到一膜两用 ,集水调水效应显著 ,协调了不同作物需水的供需平衡 ,带田总产 82 1 2 .5~ 91 2 5.0 kg/hm2 ,比单作增产 4 5%~ 1 66%。  相似文献   

14.
实施旱作小麦-玉米地膜带田种值,节水调水效应显著。覆膜田比不覆膜田1m土内层含水量多40~70mm,蒸散少30~50mm;作物相互调水60~70%。一种作物单生期,基本上是两带降水一带用;作物共生期,两种作物相互调节用,协调平衡了对水分的供需矛盾,水分利用率增加到15kg/mm·hm2以上,比单作物增产45%以上。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气象》2022,(1):24-30
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单元都有成带性的表现。研究沙被生态系统的成带性,对于深化沙被生态系统空间结构规律性的认识及其保护、修复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不同沙被生态系统的实地考察和卫星影像解译发现:沙被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存在从其边缘到腹地的带状或近似于带状的规律性分布,我们称为沙被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成带性;沙被生态系统成带性主要表现在沙被表面形态的成带性和植被的成带性两个方面;沙被表面形态的成带性是植被成带性形成的基础,同时植被对沙被表面形态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吴炽泉 《贵州气象》1994,18(6):43-46,36
处于贵州高原腹地的安顺地区,历年来均种植平展型玉米。本项目通过引进紧凑型玉米试种示范,结果指出在高海拔山区种植适应范围广,气候适应性强。在严重低温阴雨和高温干旱天气条件下,仍普遍明显增产,充分显示出紧凑型玉米抗逆减灾的增产优势.  相似文献   

17.
旱作地膜小麦—玉米带田一膜两用技术热效应显著,可提高地温2—6℃,保证了小麦安全越冬,促进了作物早发。热资源利用率高达0.997,比单作提高25%—40%,变作物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  相似文献   

18.
水稻抛秧栽培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栽培方式,l992年于洪区试种2.7ha.后经示范推广,到1996年大面积种植7300ha,增产幅度为6.8%。几年种植实践表明,利用此新技术已收到省工、省力和增产节支的效果,为实现水稻生产的高产高效开辟了新途径。为探索水稻抛秧技术的科学依据,在几年种植经验基础上,我们于l995~1996年进行了抛秧田小气候、生育性状及产量效应关系的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9.
降雨入渗过程中土壤内空气压力的变化影响到土壤的入渗能力,当包气带气压大于地球表面大气压后会对入渗水流起到顶托的作用。本文根据包气带气压变化的观测结果理论分析了包气带气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假设气体外逸函数,然后推导了土壤包气带中气压变化的计算公式,并模拟分析了考虑包气带气压前后对入渗过程的影响:均匀降雨条件下考虑包气带气压后开始积水时间提前,入渗率平均减小27%,有时减小程度可达32%;渗透总量在初期相同,但到压缩外逸阶段后开始出现差别,时间越长,差距越大,包气带气压的减渗作用愈显著,24小时时入渗总量平均减小约20% 。  相似文献   

20.
通过建立增产性能、稳产性能、重要性能、经济性能、抗旱性能 5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了武威市主要种植作物的气候经济优势 ,得出了在武威市目前社会、自然和经济条件下最具优势的 4种种植作物依次为玉米、甜菜、油菜和小麦。根据气候经济优势度值对现有种植结构提出了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