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对华地缘战略层次架构及中国崛起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对华地缘战略中围堵的一面时时显现。但受制于多种因素,美国的围堵也并非对中国全部地缘等力施压,而是根据战略重点及实际情况划分出若干层次,针对不同层次施加不同压力。基于此,中国在崛起中必须处理好敢于崛起与善于崛起的关系,即一方面要有崛起的勇气,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莽撞,从而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围堵与反围堵是世界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常态。本文立足于结构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原理,运用地理学的空间相互作用和区位选择等理论,探讨中国在和平崛起过程中权力一利益半径外延的必然性、与本文为竞争利益空间而发生的全球性战略互动,以及由此诱发的周边地缘风险。作者指出,由于区域的非均质性,中国向外实现战略突破时只能依循非均衡路径,即集中优势资源在空间阻滞效应较弱、"投资"回报较高的局部地区率先实现突破,并以此为"极轴"向其他地区辐射战略影响。在全球层面上,由于综合国力的结构性缺陷,目前中国宜把战略资源优先投放到"低政治"领域,运用渗透性较强的经济手段,争取尽快在非洲、拉美与西欧等地获取必要的战略立足点;而在区域层面上,中国应追求在"高政治"领域有所建树,选择与中国在地理上接近、文化亲缘性较强、战略互信度较高的国家进行对外拓展,如:巴基斯坦、缅甸、蒙古、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  相似文献   

3.
由于大国不断的更换地缘战略楔子,缅甸在大国之间的几轮地缘战略角逐中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其地缘战略区位价值却几经变换。随着美国重返亚太、中国"一带一路"的提出,大国在缅甸的博弈更加剧烈,其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越发突显,引发了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一种缅甸对中国地缘战略不可替代的观点。全文通过对海权论、心脏地带论、边缘地带论、多级世界模式、大棋局等古典和现代地缘战略理论分析,得出:不同地缘战略理论强调了不同的地缘战略区位,同时地缘战略具有主体间性,区位隶属于地缘战略,进而推导出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并以缅甸为例,通过考察分析缅甸在二战时期、冷战期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及中国崛起之后四个时期的地缘战略区位演变状况,解释了为何在大国博弈下缅甸的绝对地理位置没有改变,但地缘战略区位的价值却发生了变化,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地缘战略区位具有主体间性。最后从主体间性角度对我国未来对缅甸的地缘战略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缘战略制定原则与中国地缘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缘政治学一直长于地缘战略研究,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多的地缘战略专著和论文。这为开展对地缘战略的本体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西方批判地缘政治学、流行地缘政治学和反地缘政治学的发展就得益于对经典地缘战略理论批判后的重构。本文探讨的是地缘战略的一个一般的理论问题——地缘战略制定原则。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有关地缘战略的文本,本文归纳、总结出地缘战略制定的五条原则:即地缘战略要立足于国家所处的全球地缘环境;地缘战略要能同时服务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利益;地缘战略需要有明确的时空取向;地缘战略需要体现明确的主体间性和地缘战略的实施需要考虑地缘位势制约。结合地缘战略文本,对每条地缘战略制定原则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解读,并简要阐述了其内涵和核心要点。依据此原则,并结合对当前全球地缘环境、中国利益与冲突的空间界定、中国权力的辐射范围以及主要竞争对手分析,提出了中国当前的地缘战略——周边论。最后简要地讨论了实施此战略的五个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兴起,围绕古典地缘战略理论的争论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激起有关“一带一路”是否是中国当前全球地缘战略的讨论。2019年新冠疫情叠加中美大脱钩使得中国适时调整和制定符合当前整体地缘环境态势的地缘战略迫在眉睫,这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能否实现。本文借鉴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概念重新解读了古典的地缘战略理论。在归纳总结古典地缘战略理论所具有的固有特征后,反驳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地缘战略的观点。借用古典地缘战略隐含的构建方式,在分析全球地缘环境、中美地缘关系和中国地缘环境后,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前中国的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而言,继续围绕中国周边地区的对抗甚至全球尺度的冲突对于双方甚至全球都是不利的。中美必须走出过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强国必霸的主体间性的共识,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中美互动实践的良性循环,以此结束当今世界的种种冲突,走向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亟须开辟海外新市场。为了争夺当时被认为是潜在的“最大的世界市场”,美国侵占西班牙在南海东岸的殖民地菲律宾,将其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据点,这是美国对南海地缘的最初认知。在以后的30多年时间里,美国都没有染指南海,直到日本侵略东南亚。日本把东南亚纳入“大东亚共荣圈”,利用南海地缘优势攻击美军,使南海首次呈现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南海地缘的新变化促使美国重新认知南海。此后,随着“边缘地带论”的兴起,美国越发重视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并谋求为自己的国家利益服务。进入20世纪50年代,亚太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扩张成为美国推行霸权战略的总方针。这直接影响美国对南海的地缘战略认知,利用南海的地缘战略价值围堵遏制中国就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必然选项。  相似文献   

7.
何光强 《地理科学》2019,39(5):714-725
在地图投影变换影响下,得益于多样化的地图服务,二战期间美国地缘战略空间观念经历了从孤立主义向干涉主义的转变,推动了美国的参战与具体战略展开。这一空间逻辑在战时地图投影的选择上表现为从圆柱投影下的二维“矩形世界”向等距方位投影下的“圆形世界”和正射投影下的三维“球体世界”“鸟瞰世界”转变,折射出空中时代下的全球一体观。通过不同投影下“地图空间”的调整,二战期间美国地缘战略空间观念逐渐接近现实地球空间,这无疑增强了美国参战的合理性和战略决策的正确性。作为认知话语和实践话语的统一,地图投影通过地图服务反映并参与到了二战的地缘政治发展进程。伴随着美国地缘战略空间观念的变迁,美国也由此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国际体系的中心。在当前中国和平崛起和全球地缘调整的大背景下,地图投影创新也为今后的地缘关系研究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东南亚地缘政治变化中的大国战略调整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东南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在冷战时期展开地缘战略博弈的两大阵营势力的淡化与退出,缓和了东南亚的地缘政治环境;二是东南亚国家实现了“大东盟”的内部联合,并强化了自身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而世界大国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对航道安全的关注,也凸显了东南亚的地缘战略地位;三是中国的崛起效应。这些变化引起了新一轮的大国战略考量,并在美国的推力下,其它几个大国借着新时期南海问题、缅甸民主化等地缘环境的变化,调整了对东南亚的战略布局,进一步实现了平衡和遏制中国的深层次战略目标,从而也加剧了东南亚地区大国互动关系的复杂化和大国战略博弈的炽热化。  相似文献   

9.
美国占领菲律宾伊始就带有明显的地缘政治因素。二战后,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把菲律宾变成亚洲"遏制"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地缘前哨。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在菲律宾的军事基地被取消,美-菲同盟关系也陷入谷底。21世纪之初,全球经济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美国也加快实施战略东移,开始重新审视其东亚地缘战略。近几年,美菲不断加强军事合作,大搞联合军演,借口所谓的南海航行自由,极力在南海搅局,其中明显带有制衡中国的因素。在美国急于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菲律宾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缘支点。然而,菲新政府积极改善对华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美-菲同盟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主体间性的乌克兰危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欧美与俄并没有真正的增信释疑,为防止“威权主义”的俄罗斯再次成为控制欧亚大陆的“欧亚帝国”,欧美急需在东欧寻找一个有效制约俄罗斯的战略支点,乌克兰是其最佳选项。对于俄罗斯来说,乌克兰则是其抗衡欧美的前沿哨所和战略缓冲区。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主体间性这一哲学思维的内涵、特点、存在方式,系统梳理了历史上的乌克兰危机,发现了隐含在其中的主体间性;其次以主体间性为视角,探究了乌克兰危机发生的根源并从主体间性的物质性、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对2013乌克兰危机进行了剖析;得出:乌克兰危机是欧美与俄在乌克兰地缘安全博弈的必然结果,只要乌克兰作为独立国家存在未来乌克兰危机还会再出现。最后根据乌克兰危机启示给正在处于大国崛起路上的中国处理朝核危机、南海冲突等周边地缘政治事件提出地缘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段进军 《地理研究》2000,19(3):291-296
文章从3个方面分析了冷战后美国地缘战略新特点。首先,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已从冷战时的以苏联为主要遏制对象转为把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主要的战略目标,但此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遏制以外,还包括着合作的一面,即可概括为“战略上的遏制,经济上的卷入”。其次,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手段,也从传统的以政治、军事、外交等手段为主转为经济手段为主,即地缘经济必将取代地缘政治成为美国地缘战略的重要手段。最后,在地缘经济时代,“资源相对有限性”是愈加重要的经济学原理,它与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德国地缘战略历史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到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德国的发展轨迹异于欧洲其他国家。1871年德国才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其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复杂而波折,演进历程始终伴随着对"到底什么是德国?而德国又在哪里?"的讨论与思考。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德国先后采取了多种地缘战略,不同的地缘战略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国家战略和民族命运,或迅速崛起,或迅速衰落。本文以历史上德国所采取的地缘战略为主线,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地缘战略的产生背景、主要策略和重要影响,总结出其特殊的地缘区位、落后于时代的政治体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良莠不齐的哲学根基和高度发达的教育科技五个因素为德国地缘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剖析在这些地缘战略影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德国在地缘战略的构划、制定、实施等方面形成的强烈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地缘文化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地缘政治理论与国家安全的评述发现,国家安全的内容从军事、政治安全向经济、社会、环境等安全议题转移。研究尺度从国家尺度拓展为全球与个体高低尺度兼容。同时随着批判地缘政治理论、流行地缘政治理论及反地缘政治理论日渐成熟,以及次文化区域冲突日益频繁、民族国家内部分裂和“虚拟国家”的诞生等地缘板块新动向出现,地缘政治理论正从地理实体空间出发主张的“领土扩张”,发展到注重“经济主导”的地缘政治与经济互动,再到当下强调“文化区域主权”转变。新时期基于文化区域的地缘文化战略理论将成为传统地缘理论的有力补充。我国需要重视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以“稳民心,争人心”为核心,以文化软实力提升为导向的国家安全战略构想,对提升中国在国际地缘格局中的地位和战略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秦奇  成升魁  李飞  吴良  张丹  陈晓鹏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2):1475-1488
目前地理学界对国内外地缘政治的研究领域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鲜有涉及。本文系统回顾了后冷战时期以来地理学视角下国内外地缘政治研究进展,比较辨析两者差异,并对中国地缘政治研究提出展望。研究认为:国内外地理学界对地缘政治的内涵、研究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基本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从价值取向和研究领域上看,当代国外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思潮是批判性地缘政治,研究对象多元化,研究领域宽泛化趋势明显;而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强调为国家战略服务,侧重传统地缘政治领域。从研究方法和视角上看,国外学者偏重定性分析和田野调查,对于研究区域具体情态认知深刻;中国学者在空间定量研究方面工作扎实,倾向于对宏观格局、分异规律的探讨。研究提出,中国地理学者应回答地理要素与地缘政治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对现代地缘政治的作用机理等重要问题;加强学科的交叉研究,从而使成果更加可靠、更易落地,培养全球视野、拓展研究领域和区域,最终形成一套能真正为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与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地缘环境研究是当前国内政治地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概念、内涵、分析框架、空间分异、系统模拟等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于地缘战略交汇区这一特殊地缘政治区域的地缘环境研究鲜有涉及。论文基于地缘战略的空间和权力属性,融合政治地理学的地缘环境、地缘位势,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兼顾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构建了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的评价模型,并以乌克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① 整体上,乌克兰的地缘环境演变态势趋好,但波动剧烈,未来其地缘环境还会出现间歇式动荡;② 受历史文化渊源、军事物质权力、战略投入意愿、经济相互依赖、地理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在乌克兰一直保持较大的地缘位势优势;③ 德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年际起伏较大,近年来主要受地缘经济因素的影响呈升高的趋势。法国和美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一直低于俄罗斯和德国,未来法国地缘位势会小幅升高,美国将会降低。论文提出的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评价模型,经历史验证,评估结果与乌克兰国内政局演变态势拟合度较高,模型可靠性好,可为其他地缘战略交汇区的地缘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边境口岸城市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成为新常态下中国与邻国共同发展的增长节点,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依托点,其发展态势决定着该战略实施建设的成效。口岸城市的发展主要依托相应口岸的建设,具有不同地域条件及发展基础的边境口岸拥有不同的发展优势及潜力。通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及口岸地缘战略优势内涵的深入了解,提出地缘战略优势度的概念,从政策支持、通关条件、区域支撑、基础设施和民族文化5个影响因素出发,构建了包含18个具体指标的口岸地缘战略优势度的综合评估体系,从而对陆路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潜力进行定量评估。并且以此为依据,将陆路边境口岸划分为6个等级,探索不同优势度等级的陆路边境口岸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其所依托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从而提出有利于口岸城市发展的优化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受到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德国的国家发展轨迹迥异于欧洲其他国家。1871年德国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其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复杂而波折,演进历程又始终伴随着对“到底什么是德国?而德国又在哪里?”的讨论与思考。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德国先后采取了多种地缘战略,不同的地缘战略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国家战略和民族命运,或迅速崛起,或迅速衰落。本文以历史上德国所采取的地缘战略为主线,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地缘战略的产生背景、主要策略和重要影响。总结出特殊的地缘区位、落后时代的政治体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良莠不齐的哲学根基和高度发达的教育科技五个因素为德国地缘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剖析在这些地缘战略影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德国在地缘战略的构划、制定、实施等方面形成的强烈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8.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与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回顾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研究的历史进程基础上,诠释了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梳理了主要的中外地缘政治理论与地缘政治战略,明确指出地缘政治战略决定着大国竞争方向。中国是世界上地缘政治环境最复杂的国家,在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一个“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V”字型地缘政治热点线贯穿中国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北亚、中亚五大地缘政治战略区,构成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东南亚中国南海之争直接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目前东北亚已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关系热点中的热点;南亚存在着中印陆海长期之争;北亚俄罗斯将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中亚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将长期影响着中国西北边疆的安全。研究表明,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对于中国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 对下好中国的地缘政治“大棋局”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是“一带一路”战略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构成要素;对遏制东北亚局部战争、确保国家安全将发挥重要作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设是一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投资建设的成本大,效益也大,同时风险也大。基于此,要汲取国内外世界级大工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认真研究相关问题,不可急功近利草率上马。  相似文献   

19.
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思想是探讨地理在决定国家地缘体对外政策方面的影响。该文以国家地缘体为研究对象,从其领土面积大小、形状和海陆位置等空间形态入手,尝试划分了3种不同类属的国家地缘体,即陆权国、海权国和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以英国—海权国、德国—陆权国和美国—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为样本,分析了不同国家地缘体类属在其崛起过程中的地缘战略抉择并做了简要总结。在国家发展、民族发展之际,加强对国家地缘体和地缘战略的研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缘位置而受到美、俄、中及欧盟等大国的高度重视。中亚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中国周边合作的重点地区,更是中国提升安全与能源保障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从中亚国家的特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地缘关系,以及地缘合作战略等方面,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及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中亚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的一致性,区域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大国角逐的长期性,以及对中国地缘利益的重要性,是地理学关注和研究中亚地缘问题的主要切入点;② 在全球尺度上,运用柯恩的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区划模型,分析中亚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辖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辖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辖区”的地缘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一个“同心圆和扇形分布”相结合的模型,分析中亚与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地缘关系;③ 中国在中亚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亚国家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地缘需求,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合作的基础;④ 中国未来应逐步成为中亚地缘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地缘经济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