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气象探测试飞是以雷暴或强降水等为典型目标开展机载气象雷达探测性能鉴定的试飞。利用陕西省1991—2010年和阎良机场1996—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陕西中北部地区和阎良机场雷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陕西中北部及阎良机场雷暴集中在6—8月;阎良机场地处雷暴少发的关中地区,且超过95%的雷暴由周边地区发展侵入。对照气象探测试飞要求发现,陕西中北部有充裕的气象探测试飞天气条件;以阎良机场为试飞基地,在陕西中北部地区实施气象探测试飞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2.
结合多年航空科研试飞气象保障实践,统计分析阎良机场春季近10a的天气观测、航危报等资料,对春季影响试飞的主要地方性天气及其产生背景进行讨论总结。分析得出:春季阎良机场及空域天气变化幅度大.变化频率高,对试飞的影响明显有别于其它季节。试飞气象保障、飞行组织、指挥及飞行人员针对春季天气特点制订并执行相应的保障预案,有利于在保障试飞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可飞行天气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黄海波  米永胜  郑永光 《气象》2006,32(7):58-63
雷暴及伴随其出现的恶劣天气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结合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对2005年6月26日出现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雷暴出现时,机场的地面要素场和天气变化剧烈,气温剧降,湿度暴增,气压涌升,并伴有大风和强阵雨。(2)此次强雷暴天气是由飑线引起的。飑线的形成可能与冷性的中-α尺度的高压和生命史较短的中-β尺度热低压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3)逆温层的存在抑制了水汽和热量向上的输送和扩散,冷空气的冲击破坏了逆温层,使累积的不稳定能量得以释放,强对流天气爆发。(4)925hPa的湿对称不稳定区域对于预报雷暴天气的落区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强雷暴出现在MPV〈0的大值区内。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阎良区气象局航空气象预报效率低下、技术手段落后、新产品新数据应用能力弱等问题,阎良区气象局设计航空气象试飞保障服务平台。平台以阎良智慧气象大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库,由天气实况监测,低空风切变预报预警,雷暴、积冰、颠簸预报预警,小尺度天气数值模式和航行态势可视化五个模块构成,为航空试飞及航空基地综合决策指挥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利用探空资料对2016—2020年咸阳市暖季(4—9月)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和冰雹三类强对流天气发生的环境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强对流天气的关键物理量参数及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咸阳雷暴大风的高发期在4—5月,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的高发期在6—8月,三类天气均主要出现在14—20时。(2)K指数、CAPE值、垂直风切变、0 ℃层高度和-20 ℃层高度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相对高的0 ℃层高度、较厚的暖云层厚度以及相对小的中高层温度露点差可以区别短时强降水和其他两种强对流天气类型。(3)雷暴大风和冰雹发生时中低层一般表现出“上干下湿”的层结特征,雷暴大风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相对较大,应超过120 J/kg。冰雹形成除了考虑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深层垂直风切变外,还需要适宜的0 ℃层高度(39~51 km)。短时强降水要求“整层湿”,即500 hPa和850 hPa的温度露点差均较小,同时暖云层厚度应超过35 km。  相似文献   

6.
根据南昌713雷达取获的2000年6~7月雷暴回波,结合地面闪电及雷电灾害实况, 对夏季雷电的云回波特征、天气形势及大气稳定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强雷电回波的 产生离不开高温、高湿的大气环境。另外,强雷电与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一样,均出自强烈发展的雷暴中,但它们在天气形势和雷达回波参数上又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7.
从机场拟选阶段、航空公司航班计划制定、空域容量以及协同决策等多方面分析航空气象对我国民航运输业全过程决策的支持作用。分析表明,综合分析收集到的场址气象、气候资料,有助于择优确定跑道长度、跑道方向,掌握雷暴、台风、低云、低能见度、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的季节特征、日变化等特点,有利于有效地确定机场选址、减少天气对飞行的影响、提高飞行安全;在航空运输业航班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恶劣天气的年际、季节性规律和日变化情况、出现频率、持续时间等特征,既能保障民航飞行安全,又能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最大限度地编排航班、提高航空公司和机场的运营效益;广州机场、终端区关键点和关键区域的0—1 h短时临近外推强对流天气预报产品具有较高准确率,可为管制部门制定空域流量决策,提高强对流天气情况下有限空域的使用率,保障航空运行安全,提高了航空公司航班进出港率、空域使用率;数值模拟实验能较好地再现2013年春季2次典型强飑线过程,为建立1—6 h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实现短时临近外推和数值模拟融合预报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然结冰试飞是运输类飞机合格审定必须实施的高难度、高风险试飞科目,需要在环境温度、云中液态水含量(LWC)和云滴中值体积直径(MVD)满足条件,含有大量过冷水的环境中完成规定的飞行动作。利用2020年3月16日、26日及27日阎良机场国产某大型运输机自然结冰试飞的地面、高空、卫星、雷达和机载探测等多源观测资料,对3次自然结冰试飞气象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验证了李佰平等改进的自然结冰潜势算法有效性。结果表明:改进的自然结冰潜势算法对于结冰区域的预报较为准确,但在结冰强度预报上需进一步优化。西风系统因水汽条件不足,结冰气象条件较南支系统要差。高空冷空气未到达试飞区域前,云中环境温度偏高,结冰强度较弱;冷暖空气交汇的区域,LWC较高,MVD较为合适,结冰较强。研究结果对未来在阎良机场开展运输类飞机自然结冰试飞的窗口期和空域选择、协同指挥保障均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鹤壁市雷暴短时监测和临近预报流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卫星云图数字化资料、雷达探测和雷电定位探测资料对雷暴天气进行短时监测 ,并与多种短期预报方法集成 ,建立时效为 3~ 6小时的雷暴临近预报流程 ,从而达到预测强对流天气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国家气象观测站常规探测数据、怀化区域自动雨量站和雷达数据以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怀化2020年1月初一次罕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在怀化南北部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中北部强对流天气属于高架对流类,南部属于斜压锋生类,且强度明显强于中北部;“上干下湿”特征、较强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以及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产生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中北部受逆温层抑制作用,而南部与中北部相比具有更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水汽条件、辐合上升运动条件以及不稳定条件,这也是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雷达分析表明,怀化南部发展较高的强回波单体是造成局地短时强降水出现的主要原因,超级单体导致出现冰雹,低仰角速度大值区预示着雷达大风的产生,风廓线中中层干侵入现象对强对流天气开始、结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乌鲁木齐市多普勒雷达资料、AWOS资料对乌鲁木齐机场2006年5月18日发生的一次小尺度天气带来的强雷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天气发生在较强降水过程之后较低气温条件下的一次特殊天气。雷暴天气发生时,乌鲁木齐机场个别时刻跑道两端出现了风向和风速变化的不连续,在跑道上形成了水平风切变。此次雷暴天气是在北疆地区存在高空急流及500hPa高空槽的特定大尺度天气背景下,由地面能量锋、地面辐合线、干线触发的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哈尔滨机场雷暴预报系统之临近预报方法.该方法利用交叉相关算法,通过分析天气雷达回波在连续时次的空间最优相关,计算雷达回波移动矢量特征,根据移动矢量特征推算未来0~1 h回波状况,发布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试验表明,该方法预测的回波状况与实际接近,这对提高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效率,保障飞行安全、提高航班正常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相控阵雷达性能先进,可实现对灾害性飞行天气的高效监测.对比该雷达和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在2020年6月18日和25日两次强对流过程探测能力表明:2020年6月18日相控阵雷达探测到雷暴清晰的外流边界等弱回波,直到弱回波触发新对流单体并加强后,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才探测到该弱回波,时间上比相控阵雷达晚24...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天气雷达、地面和探空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FNL 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强对流天气分类识别技术和短时临近预报技术,开展风暴临近预报、强对流天气分类预警、基于数值预报的强风暴潜势诊断等研究,获得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高原山地机场及周边区域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0~2h实时定量预报产品和0~12h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产品,建立可业务运行的机场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系统。通过检验,证明该预报系统有较好的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能力,满足机场业务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雷暴的形成、发展及各个时期的天气特点入手,利用T639和NCEP数值模式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预报技术,个例性的分析雷暴天气对航空飞行中存在的危险和不安全因素,总结雷暴在即将爆发到消散时的各项物理指标,并描述机载雷达在实时探测雷暴时雷达回波特点和对雷暴进行避险措施。通过对民航气象服务中雷暴自然灾害性天气特点的总结,为更好的保障航空气象专项服务,提供雷暴灾害影响分析和减灾的参考性分析性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为期两天的“全省雷达探测与分析研讨会”12月26日在兰州结束。来自省气象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平凉、庆阳地区气象局,华家岭气象站等12个单位的22名代表,就天气测雨雷达及双线偏振天气雷达对降水,特别是强对流天气(雷暴、冰雹)的探测与分析;冰雹预报,人工防雹作业,效果检验;雷达新技术;国外人工防雹雷达探测分析最新动态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高影响天气的风廓线雷达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深圳多年风廓线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灰霾、大雾、高温、雷暴、台风、冷空气等高影响天气过程中的风廓线特征。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作为一种新型的探测工具,能够在垂直方向获取较高时间、空间分辨率的实时资料,为分析、预报预警高影响天气提供了新的资料和观测事实。不同的高影响天气风廓线特征各不相同。灰霾和高温以上空出现东北风为特征:大雾的水平、垂直方向分布与信噪比有关;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具有明显的风垂直切变;热带气旋、西风槽和锋面等移动性天气系统,其风向、风速的垂直分布随时间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业务系统建设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强对流天气监测是其预报的基础.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建设了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业务系统.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对象包括积云、地面高温、雷暴、地闪、冰雹、龙卷、大风、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雷暴反射率因子、对流风暴(基于雷达资料)、深对流云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基于静止卫星红外1通道资料)等不同时段的分布.发展的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自动站资料质量控制技术、强对流信息提取和统计技术、直角坐标交叉相关雷达回波追踪(Cartesian Tracking Radar Echoes by Correlation,CTREC)技术、雷暴识别追踪分析和临近预报(Thunderstorm Identification Tracking Analysis and Nowcasting,TITAN)技术、深对流云识别技术、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和追踪技术,以及闪电密度监测技术等.强对流天气监测系统自动定时运行,其输出数据与MICAPS业务平台完全兼容.该监测系统在国家气象中心的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加密气象站资料以及卫星和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6年7月28日出现在山西中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涡低槽后部西北气流控制的环流背景条件下;低层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和干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触发因素;较低层冷空气的渗透,使得大气层结不稳定度加大,促使垂直上升运动加强,为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强对流发生前,850 h Pa存在明显的逆温层,有利于低层能量积累。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的正负垂直叠置,使大气对称不稳定性增强,强对流天气发生在湿位涡等值线前沿的湿位涡舌附近、冷暖空气交汇的区域。卫星云图上出现的椭圆形雹暴云团,是造成冰雹大风天气的主要中尺度系统。雷达回波强度图上出现的旁瓣回波和三体散射长钉是典型的冰雹特征,且较降雹时间提前约15~20 min,雷暴大风发生在弓形回波头部、强回波中心断裂处,强回波快速减弱对雷暴大风的发生具有指示意义;径向速度图上出现中等强度的中气旋以及中层明显的径向辐合有利于雷暴大风出现;回波顶高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的跃增表明出现大冰雹的可能,VIL的快速降低也意味着出现雷暴大风的潜势较大。  相似文献   

20.
强对流天气引起风矢量和温度等气象要素突变,影响飞机正常起降和飞行。高时空分辨率的飞机气象资料中继AMDAR(Aircraft Meteorological Data Relay)是天气预报重要的资料源之一,可为机场终端区的强对流天气短临预报提供高时间密度的垂直探测信息。通过白云机场终端区的AMDAR资料,提取三维风矢和温度廓线,制作了风切变和湍流的预警分析图。以2011年4月17日一次广东省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例,将AMDAR资料结合雷达、卫星、探空等多源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AMDAR资料的风矢-时间高度剖面上形成三维预警指示,对机场的强对流预报有指导意义;当1 km以下发生强风切变,对飞机起降威胁严重,AMDAR资料水平风的垂直分布印证了多普勒天气雷达强辐散区的回波特征;高时空分辨率的AMDAR风速和温度扰动,可揭示大气中的风切变及湍流运动。AMDAR资料为保障飞机的安全起降提供了一种实时、密集的垂直观测信息,有助于研发临近预报预警产品,弥补探空资料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