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1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侯江 《江苏地质》2008,32(4):317-323
抗战时期,中央地质调查所内迁重庆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帮助其在纷乱的战时安定下来,开始相对稳定的科研工作,主要在西部地区开展调查、从事科研。地调所的科研血脉得以传承,成为战时国内矿产资源调查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北碚城区为例,运用2004年和2007年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资料,研究城区建设用地变化格局,结果表明:①建设用地类型之间转换力度较大,城区建设用地迅速扩张;②城区建设用地重心发生偏移。最后在引起变化的众多动力因子中,从经济发展、交通条件、人口增长和行政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涂翠平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08-2023060008
北碚,地处重庆主城西北部,背靠缙云山,嘉陵江环城而过,拥有宜人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历史上翁文灏、黄汲清、李春昱、侯光炯等科学巨匠都曾在此耕耘,特别是1937-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期间,一大批东部地区科研学术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内迁于此,得以延续中国科学文化的国脉和精华,北碚成为了抗日战争时大后方闪耀的科技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建立最早、机构最完备、科研水平最高的中央地质调查所(The Nat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追溯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抗战时期内迁北碚,在学术研究、科学救亡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以供世人追忆和缅怀。  相似文献   
4.
对重庆北碚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段地层特征、岩性特征、沉积相及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区须一段以灰色、褐灰色细砂岩及深灰色、灰黑色页岩、粉砂质泥(页)岩夹薄煤层为主,见炭化植物碎片及菱铁矿结核,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水平层理及沙纹层理发育。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须一段属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包括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3种亚相,可进一步划分出水上(水下)分支河道、沼泽、支流间湾、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其垂向序列反映了沉积环境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角洲平原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楊鑑初 《气象学报》1941,15(1):43-43
本會會員薛鐵虎先生,於二十九年四月中旬因公赴渝,公畢便道至岳家接其夫人胡健華女士及其公子小鷹,於四月二十日同乘民生公司民用輪返北碚氣象研究所,不幸該輪駛至磁器口飛纜子灘時失吉,薛君及眷屬同罹於難!因公殉職,禍不單行,壯志未伸,英年矢折,憶音容之宛在,忽幽明而永分,撫今追昔,曷勝哀悼!君子御風,金慶人,民國三年生,南京中學畢業後肄業於金陵大學化學系,君體格壯健,性情活潑,對於自然科學興趣繁博;民國二十三年中央研究院第三  相似文献   
6.
曾勇  王茵  陈松 《地层学杂志》2008,32(1):85-90
重庆北碚地区晚二叠世长兴期地层出露良好,剖面位于北碚代家沟东北部,经过详细调查研究,在厚度为110.5m的长兴组石灰岩地层中发现有丰富的腕足动物,共有28属46种。按照识别与划分化石群落的5个基本条件,本区长兴期腕足动物可以划分为3个化石群落,本区长兴期生态地层建立3个化石群落带,自上而下为:Uncinunellina-Peltichia带、Haydenella-Perigeyerella带、Oldhamina-Meekella带。从而将本区长兴期地层三分。  相似文献   
7.
作者随气象研究所自二十七年一月到重庆的时候,即筹备施放测风气球,二十七年四月开始工作,屡次因为轻气供给不足,记录时断时续。二十八年冬从重庆迁北碚,二十九年一月至八月在北碚放了八个月,为了缺少矽铁,记录又暂时停顿下来。现在先把已有的高空记录来作一个初步的检讨。三年来在重庆和北碚的气球观测,共计九十一次,其分布如下:重庆曾家严: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坡面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入手,结合重庆北碚地区地质地貌和气象条件,分析了该地区从1962-2003年发生的坡面泥石流的数据及降雨资料,认为在该区域,降水是诱发坡面泥石流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具体坡面泥石流事例的分析,认为坡面泥石流的发生与前期降雨量和短历时雨强关系密切,前期降雨量对泥石流形成的贡献比较大,短历时雨强主要起到激发作用,当短历时雨强指数〉550时,应发出泥石流危险警报。最后利用发生坡面泥石流前3日累计降雨量和当日前期降雨量,得出了该区域降水诱发坡面泥石流的临界雨量方程。  相似文献   
9.
0引言坡面泥石流主要发生在低山丘陵地区,其发生条件包括物质条件、水源条件以及地貌条件三方面条件。由于坡面泥石流与沟谷泥石流发生源地不同,坡面泥石流的发生对三大条件的要求更高,如需要更大的降雨量,更陡峭的地形,因此,坡面泥石流爆发的突然性大大增加,造成的破坏也难以预料。重庆北碚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坡面很不稳定、崩塌、滑坡活动强烈,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物质补给,坡面泥石流是其发生的主要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在坡面泥石流中,坡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其大小直接影响坡面泥石流的发生。1研究区地质地貌条件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0.
涂翠平 《地质论评》2024,70(3):1225-1228
北碚,地处重庆主城西北部,背靠缙云山,嘉陵江环城而过,拥有宜人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历史上翁文灏、黄汲清、李春昱、侯光炯等科学巨匠都曾在此耕耘,特别是1937年~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期间,一大批东部地区科研学术机构和科学工作者西迁于此,得以延续中国科学文化的国脉和精华,北碚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闪耀的科技文化中心,当时,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建立最早、机构最完备、科研水平最高的中央地质调查所(The Nat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追溯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在抗战时期西迁北碚,在学术研究、科学救亡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以供世人追忆和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