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2.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包括平原和山区)76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两个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明显高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但是升温速率低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两大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差值在缩小,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山区上升速率接近或者大于大部分平原地区,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边山区上升速率与平原地区相比总体偏小,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在1989-1993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突变时间在1994-1995年,同时均存在8~9a振荡周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2.5倍,增加速率高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增加相对幅度小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两大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的差值进一步加大但加大的速度在减缓,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突变时间在1984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的突变时间在1983-1986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存在5a、7~8a和18a的振荡周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及其周边地区存在2~4a、6~8a、18a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新疆1961-2013年资料完整的89个气象观测站降水量资料, 应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突变、小波分析等方法, 对新疆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以及突变性、周期性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新疆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大值区分布主要在天山山区及其两侧; 降水集中出现在春末至夏季, 其中, 7月在全年所占比例最大. 新疆及其各分区年降水量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均呈显著增加趋势, 不同于中国大部分区域同期呈显著减少或无明显线性变化趋势的现象, 增加速率与年降水量有关, 同时年际波动及阶段性变化明显; 四季降水量增加趋势的显著性不如年降水量, 空间分布上年和四季降水量均表现为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 且增加趋势冬季 > 夏季 > 春季 > 秋季. 新疆及天山山区年降水量在1987年发生了突变, 北疆在1984年发生了突变, 而南疆在1981-1986年期间发生了突变; 新疆及北疆年降水量具有3 a、6 a、8 a、11 a、18 a的波动周期, 天山山区存在6 a与10 a的震荡周期, 南疆波动周期为5 a、8 a、18 a, 四季降水量也存在不同的波动周期.  相似文献   
4.
利用新疆1961-2010年资料完整的89个气象观测站的雷暴观测资料, 应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 对新疆雷暴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新疆雷暴分布地域性强, 年雷暴日数山区多于平原, 北部多于南部, 西部多于东部, 天山西段及其两侧是呈带状分布的年雷暴日数分别在46~84 d、25~35 d之间的多雷区和中雷区, 其中, 伊犁河谷的昭苏是新疆年雷暴日数最多的地方, 达83.7 d;雷暴季节性显著, 主要集中在夏季, 占全年的77%, 寒冷的冬季很少出现;月雷暴日数呈现单峰型分布, 7月达到最大值, 全疆平均雷暴日数为6.1 d;雷暴初日普遍出现在2-4月, 雷暴终日出现在9-12月.1961-2010年新疆及其北疆、天山山区、南疆各分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均显著减少, 减少速率分别为1.28、1.53、1.90、0.82 d·(10a)-1;空间分布表现为1961-2010年全疆大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 北疆减少趋势大于南疆, 仅天山山区及其两侧以及南疆西部的个别地方呈弱的增加趋势;年代际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逐年代减少;春、夏、秋季雷暴日数均呈现减少趋势, 夏季减少趋势最明显, 其空间分布与年雷暴日数相似;新疆及其各分区月雷暴日数以减少趋势为主.  相似文献   
5.
利用实测淹没深度、数字高程(DEM)、土地利用类型、小时降水、定量降水估测(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等数据,通过FloodArea模型对新疆博尔博松流域3次(2013年8月25日、2015年6月28日、2016年6月17日)洪水过程进行再现模拟,对模拟结果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实测数据进行精度检验,并建立了面雨量-淹没深度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四个淹没等级对应的致灾临界雨量。运用不同数据模拟得出淹没分布特征为随着时间的变化淹没深度具有上升的趋势,淹没过程可分为蓄积期、稳定增长期和波动上升期3个阶段;通过精度验证得出:FloodArea模型运用自动站降水数据模拟的淹没深度与实测数据相比偏高,而QPE、R-QPE(订正后QPE)数据模拟的则偏低,这三种数据的模拟结果与博尔博松村和塔尔村两个考察点的绝对误差分别为0.46 m、0.78 m、0.35 m和1.35 m、1.44 m、0.65 m,R-QPE数据模拟出的淹没深度效果最好,更能精确地反映出该流域洪水淹没情况;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模拟洪水淹没深度与7 h累计时效的面雨量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达到了0.989,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面雨量-淹没深度的关系;按照面雨量-淹没深度的关系和山洪灾害等级划分标准得出,预警点累计时效7 h面雨量对应四个等级的致灾临界雨量阈值分别为:四级6.25 mm、三级23.61 mm、二级49.64 mm、一级75.67 mm。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