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Nitrification is a key step in the global nitrogen cycle.Compared with autotrophic nitrification,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In this study,Halomonas venusta MA-ZP17-13,isolated from seawater in shrimp aquaculture (Penaeus vannamei),could simultaneously undertake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With the initial ammonium concentration at 100 mg/L,the maximum ammonium-nitrogen removal rate reached98.7%under the optimal conditions including C/N concentration ratio at 5.95,p H at 8.93,and Na Cl at 2.33%.The corresponding average removal rate was 1.37 mg/(L·h)(according to nitrogen) in 3 d at 11.2°C.By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is,nitrification-and denitrification-related genes were identified,including ammonia monooxygenase,nitrate reductase,nitrite reductase,nitric oxide dioxygenase and nitric oxide synthase;while no gene encoding hydroxylamine oxidase was identified,it implied the existence of a novel nitrification pathway from hydroxylamine to nitrate.These results indicate heterotrophic bacterium H.venusta MA-ZP17-13 can undertake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t low temperature and has potential forNH_4~+-N/NH3-N removal in marine aquaculture systems.  相似文献   
22.
为探究东南丘陵山区深水水库中生态浮床技术深度脱氮的效率及管理措施,以大型山谷型深水水库千岛湖为例,选取湿生植物空心菜(Ipomoea aquatica)和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采用生态浮床技术,开展了原位模拟实验对比研究,探究不同营养盐浓度和光强下两种植物的生长状况与氮素去除效率。结果发现:(1)空心菜长势受营养盐和光照条件影响明显,添加氮磷后(TN=2.37 mg/L,TP=0.046 mg/L)的空心菜生物量是原位水体(TN=0.66 mg/L,TP=0.028 mg/L)的1.6倍,适当遮光有助于浮床植物生长,40%遮光条件下空心菜的生物量是不遮光条件下的1.5倍;而粉绿狐尾藻生长受营养盐和光照条件影响均较小。(2)空心菜对于水体氮素净化能力显著高于粉绿狐尾藻,在最佳条件下空心菜和粉绿狐尾藻对氮素的去除效率分别达到213.30和44.23 mg/(m2·d)。(3)空心菜去除氮主要以植物同化作用为主,占70%以上TN去除量,40%遮光环境通过明显提升空心菜同化吸收氮量和根系反硝化速率增强了氮的去除能力;粉绿狐尾藻同化吸收和反硝化脱氮作用各占50%左右,以遮光75%下脱氮效果最好。本研究表明,采用生态浮床技术能够强化深水水库的脱氮能力,空心菜更适合在氮浓度较高的水体生长,夏季为空心菜和粉绿狐尾藻浮床分别进行40%和75%的遮光处理将有更好的水质净化效果。因此,在滨岸湿地匮乏的深水水库实施多种植物搭配的生态浮床技术强化水体脱氮作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质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23.
东日本自然湿地的土壤反硝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对全球变暖的贡献增加,N2O(氧化亚氮)也得到IPCC越来越多的关注。反硝化在水生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反硝化过程中,厌氧细菌将硝酸盐转化成可溶性亚硝酸盐,最终以N2形式排放到大气。为理解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脱氮机理,以日本千叶县的越智小流域为例开展研究。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取原状土,包括2个非饱和带点和2个饱和带点。用乙炔抑制法和带EC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于0, 2, 6, 12, 24h测定土壤反硝化能力。同时分析土壤全碳、全氮和反硝化细菌。结果发现,饱和带的反硝化能力高于非饱和带。乙炔抑制后,N2O排放从0-1.17 g Nm-2h-1,前6h增至最大,随后降低。  相似文献   
24.
在地表等量氮输入条件下,包气带中硝酸盐含量分布是其抗污染能力的直接表征。阐明不同包气带中硝酸盐分布的差异并分析其成因对于评价下覆含水层的硝酸盐污染脆弱性、保护地下水资源免遭硝酸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太行山山前冲洪积扇上栾城和正定两个16m深包气带硝酸盐含量数据,指出两个剖面上包气带中硝酸盐分布特征的差异性。分析研究区的施肥历史、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强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认为包气带水分运移速度和反硝化能力是导致包气带硝酸盐分布差异的两个关键因素。在分析N同位素测试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指出利用同位素技术对包气带中的反硝化能力的定量化研究有望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25.
纳米铁还原脱氮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饮用水中硝酸盐(NO3-)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为了去除水溶液中NO3-,在实验室制得纳米铁颗粒。它的粒径为20~40 nm,比表面积(BET)为49.16 m2/g。本研究通过批实验考察了纳米铁对NO3-还原脱氮动力学性质和影响NO3-脱氮快慢的主要因素,如反应pH、纳米铁投加量和NO3-起始浓度。实验结果表明,pH越低越有利于NO 3-还原。在一定范围内,NO 3-还原速率随纳米铁投加量增加而增大,而随NO 3-起始浓度升高而降低,反应遵循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表面吸附和氧化还原反应是纳米铁对NO3-脱氮的主要去除机理。纳米铁对NO3-还原过程中可能反应的途径进行了讨论,NO3-还原产物取决于反应条件。在本研究条件下,纳米铁对NO3-脱氮的最终产物主要为NH4+-N而不是N2,必须进行更多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6.
曝气对人工湿地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不同的植物组合,分别在6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下行池、上行池种植金边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宽叶泽苔(Caldesia renif ormis);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 olia)、水葱(Scirpus validus);灯芯草(Juncus effuses)、梭鱼草(Po...  相似文献   
27.
氧化亚氮(N2O)是大气中重要和微量的温室气体,且在平流层N2O形成NO自由基与O3发生反应破坏臭氧层.海洋是大气中N2O净源,但由于海洋中生物化学过程的复杂性,有关N2O形成机制至今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应用稳定同位素分馏原理对海洋中N2O形成机制的研究,区分海洋中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不同途径产生的N2O过程,为深入研究海洋中N2O循环、估算将来大气中N2O浓度变化提供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28.
细菌反硝化法是目前同时分析天然水中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组成的最新方法。该方法包括反硝化菌的选取与培养,利用反硝化菌将硝酸根完全转化成N2O气体以及N2O气体的提取、纯化和同位素测定。该方法采用硝酸盐标准,对测试结果需进行试剂本底、同位素分馏、同位素交换校正。与传统方法相比,细菌反硝化法可同时分析低浓度微量水中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组成,且速度更快捷,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29.
In January 1982, sediment microbial N transformations and inorganic N fluxes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were studied at nine sites off the South Island West Coast, New Zealand. The sediments showed a great variety in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The sediment organic matter had a molar CN ratio of 5.9–10.9, and the total NP ratio was 1.2–4.0. The denitrification capacity in the top 7.5 cm of sediment was 0.1–77.2 mmol N m?2 day?1 and generally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sediment depth. The in situ denitrification rate was 0.02–1.84 mmol N m?2 day?1 and highest activities were generally found in surface sediments and at 6–7.5 cm depth. Denitrification accounted for 82–100% of total nitrate reduction. Net N mineralization was indirectly estimated at 0.6–2.4 mmol N m?2 day?1, and the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is N transformation gave 0.6–3.2 mmol N m?2 day?1. Denitrification accounted for 3–75% of net N mineralization. The diffusive flux of ammonium and nitrate across the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was 0.1–0.7 and 0.1–0.6 mmol N m?2 day?1,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30.
利用土柱模拟农田污灌下的包气带环境,对人工微生物在包气带中反硝化作用除氮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脱氮机理、脱氮效果及环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