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围绕青藏高原东侧"雅安天漏"现象,综述了近40多年来"雅安天漏"的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在分析前期研究薄弱环节的基础上,从基本特征、复杂地形、热源与边界层结构、形成机理、天气气候联系、区域气候响应等方面,提出了"雅安天漏"研究中存在的6个主要科学问题,并指出了综合观测、科学试验、资料分析、理论研究和预报技...  相似文献   
12.
我国4个国家级本底站大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O2是影响全球温度的主要温室气体,其浓度变化状况能反映出不同区域大气受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的程度.以中国气象局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4个国家级大气本底站为研究基地,每周一次进行Flask瓶采样/实验室非色散红外吸收法CO2浓度分析.根据2006年9月~2007年8月期间观测资料,并结合瓦里关长期在线观测数据处理经验,对大气CO2采样分析数据本底浓度筛选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我国4个典型区域大气CO2本底浓度特征进行了探索性分析,可以为深入了解我国典型区域温室气体浓度现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瓦里关、上甸子、临安和龙凤山站大气CO2浓度水平分别为383.5,385.9,387.8和384.3ppm.瓦里关站大气CO2浓度变化较为平稳;而上甸子和临安两个区域本底站分别受到京津塘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浓度波动较大;龙凤山站由于受到植被光合作用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大气CO2浓度季节变化规律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限排温室气体的源、汇特点及其影响,概述了国内外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研究的沿革及发展趋势,阐述了在我国深入开展该领域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红壳文蛤双列杂交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广西(G)、江苏(S)和日本(J)3个文蛤群体中原种红壳文蛤进行双列杂交,获得了试验家系(Gg、Ss、Gs、Gj、Sg、Sj),比较其生长性能,并评估杂种优势。从生长来看,浮游期杂交组的日生长率大于自繁组;以江苏文蛤为母本的组合的壳长均显著大于以广西文蛤为母本的组合(P0.05),壳长受卵源影响极显著(P0.01)。稚贝和幼贝期,杂交组的日生长率均大于自繁组,杂交组合Gs的日生长率从13日龄至149日龄均最大;交配方式对壳长极显著影响(P0.01)。从存活率来看,杂交组的存活优势更明显,Gs的存活率几乎均最高。从杂种优势来看,杂交组从13日龄以后具明显的杂种优势,尤其是Gs在1—149日龄均呈正值。广西群体和江苏群体间建立了完全2×2双列杂交,中亲杂种优势一直大于0,且始终介于单亲杂种优势HGs和HSg之间。杂种优势潜力指数(hp)表明,1—5日龄的数值介于–1和1之间,未产生杂种衰退;13日龄后的数值均大于1,表明真正获得了杂种优势。杂种获得(hg)及13日龄后的超亲优势率均为正值,进一步说明壳长性状得到了明显改良。从壳色来看,子代的红壳个体占比为72.80%—76.49%,均得到明显提高。总之,杂交组合Gs的杂种优势最明显,为开展3个群体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CE318型太阳光度计标定方法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步探索了CE318型太阳光度计的室内和野外标定方法, 并对两种方法的标定结果进行对比。基于积分球辐射源的辐亮度标定方法, 对CE318型太阳光度计不同波段天空散射辐射通道进行标定实验; 分别采用Langley标定法和标准仪器相对标定方法, 对CE318型太阳光度计的不同波段太阳直接辐射通道进行了标定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天空散射辐射通道的标定结果在670 nm, 870 nm和1020 nm波段与仪器出厂时给定的标定结果偏差不超过6%, 而440 nm波段处得到的标定结果要高于出厂时给定的结果, 偏离幅度约18.9%。太阳直接辐射各通道的标定结果普遍大于出厂时给定的结果, 说明滤光片老化较为严重, 需要进行更换, 以保证观测精度。由于标准仪器相对标定方法对太阳直接辐射通道的标定结果明显优于Langley法, 因此利用标准仪器相对标定方法对中国气象局太阳光度计站网仪器进行定期标定更能够保证仪器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我国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网络化观测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CO2和CH4是《京都议定书》限排的主要温室气体。自1990年以来的长期观测表明, 我国青海瓦里关全球本底站大气CO2和CH4浓度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其他一些本底站的同期观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观测数据已成为WMO全球温室气体公报及国内外有关评估报告的重要参考依据; 我国4个区域本底站过去一年来的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湖北金沙大气CO2和CH4浓度明显高于同期瓦里关站的观测值, 表明4个区域站大气CO2和CH4受自然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迄今为止, 国内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温室气体浓度长期观测或短期科研, 各具优势和特点, 但力量相对分散、观测站稀少、侧重点和目标各异。为了全面掌握我国温室气体本底浓度时空变化, 了解不同区域大气受自然和人为活动影响的程度, 亟需相关部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尽快推进我国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的网络化观测分析和源汇反演模式系统建设, 进而测算、验证不同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的动态变化, 分析、评估各区域之间的输送和影响, 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内政、外交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全国酸雨观测网纯水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中国气象局下发的《酸雨观测业务规范》对各酸雨观测站的纯水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从2006年起,年度酸雨观测业务质量考核中增加对纯水电导率(K值)的考核内容。文章对2006-2008年的各酸雨观测站纯水K值考核成绩和各站上报的纯水来源信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3年来全站网纯水质量逐年改善,95%台站使用的纯水可以达到《酸雨观测业务规范》的要求,83.3%台站使用的纯水质量达到优秀成绩(电导率K<5μS.cm^-1)的水平。全站网的纯水来源呈现多样化特点,可以分为自制蒸馏水、市售饮用纯净水、医院自制水、其他单位自制水4类。市售饮用纯净水在台站的纯水来源中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医院自制水的使用比例相对下降。4类纯水水源中,瓶装饮用纯净水和医院自制蒸馏水的总体质量相对较好,而台站自制蒸馏水的质量情况相对不理想,其他单位自制水中的少数质量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黑碳减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碳气溶胶是环境大气中浓度较低的一种气溶胶粒子组分,因其对光的吸收作用,及其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而成为当前国际气候变化和环境研究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围绕黑碳的减排问题,介绍黑碳的来源、全球分布,讨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和区域空气质量控制对黑碳减排的影响,综述控制和改善燃烧条件、减少开放式生物质燃烧和黑碳封存等减排黑碳的措施。文章还分析了黑碳未能成为全球减排共识的原因,并对中国有关黑碳减排的政策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瓦里关大气本底观象台CO2、CH4观测过程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温室气体(CO2、CH4)观测仪器为例,从仪器运行的稳定性和各级标准气体标定两个方面介绍了温室气体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方法.结果表明,瓦里关大气本底台的CO2、CH4观测仪器运行稳定,观测数据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经过严格质量控制的温室气体实时测量数据报送到世界气象组织下属的温室气体数据中心,成为各国科学家分析欧亚大陆温室气体本底浓度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4年起,中国气象局在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本底站先后开展了包括大气气溶胶、反应性气体等在内的业务观测。2006年初中国气象局充分利用已有站网,结合国家大气成分本底台站的建设以及大气成分预报业务的发展急需,在全国14个关键区域布设了包括7个大气本底台站在内的30个大气成分观测站,形成了全国大气成分观测网(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