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995 至1998 四年内用2 .16 米望远镜、50A/m m 色散进行了仙后座1995 新星的光谱观测。对取得的资料作了谱线证认、连续谱和谱线的流量、气壳膨胀速度、温度等测定,确定了新星气壳的电子密度和温度、估算了新星的抛射质量。指出该新星的若干特点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
朱镇熹  杭恒荣 《天文学报》1999,40(3):247-255
在1995 年至1997 年,用2 .16 米望远镜,50?/m m 色散观测了仙后座1995 新星的光谱.1995 年的光谱以Fe Ⅱ及H Ⅰ的发射线为主要特征,所有发射线呈PCyg 轮廓,1996 年光谱主要是H Ⅰ及He Ⅰ的发射,1997 年光谱呈现很强的[Fe X] 、[Fe VⅡ] 、[O Ⅲ] 发射,表明新星已进入星云阶段.以观测谱的连续谱估算了抛射物质的有效温度,算得1995 年10 月14 日温度为21300K、1996 年10 月26 日为9700K、1997 年12 月16 日为10200K.以测量谱线的流量估算抛射物质总质量约4 .7 ×10 - 5 M⊙,氦的丰度为NHe/NH= 0 .047 .  相似文献   

3.
对观测到的受星风或膨胀气壳包围的双星系统的PCyg谱线理论分析可精确测定其星风物质损失率.我们在计算这类星的理论谱线时,考虑了氢氦混合气体的多能级跃迁、轨道运动引起的密度非径向分布等因素,对轨道形状做了简化,所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4.
1982年至1984年,我们用北台施米特卡焦摄谱仪,对EW Lac星进行了光谱观测。我们发现其巴尔末气壳吸收线,在短时间内,由单一吸收核心变为双重吸收核心,后又变为单一的吸收核心。 我们测量了巴尔末气壳吸收线的视向速度,未发现明显的巴尔末渐进,而双重吸收核心的视向速度,特别是其中V成分的视向速度随时间有显著变化。 我们认为,此星气壳吸收线的变化,可能是反映了气壳层的物质抛射过程。  相似文献   

5.
受星风或膨胀气壳包围的双星物质损失率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观测到的受星风或膨胀气壳包围的双星系统的PCyg谱线理论分析可精确测定其星风物质损失率,我们在计算这类星的理论谱线时,考虑了氢氦混合气体的多能级跃迁,轨道运动引起的密度非径向分布等因素,对轨道形状做了简化,所得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6.
1976年11月11日-12月16日我们用60/90-厘米施密特卡氏反射光栅摄谱仪对狐狸座新星(NQ Vul)进行了照相光谱观测。在3400—6700A的波长范围内新星主要光谱成份为HI,Fell,NaI,Call,NII,Till,[OI],[NII]等,大多数谱线呈现PCyg型轮廓,根据吸收分量测得的膨胀速度是500—2200km/s。光致电离温度比色温度高,它们都随新星亮度的下降而升高。  相似文献   

7.
初一  杨咏红 《天文学报》1993,34(4):341-350
运用四种星体空间分布模型和新星(及SNIa)的最新核物理数据,计算了它们所产生的(5条)γ射线谱线辐射流量及核素丰度。结果表明,如果只根据“物理因子”上限,新星可能成为^26Al的主要来源之一,然而由于核素丰度值的要求,新星模型本身仍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另还指出,谱线轮廓的研究也将为本文探讨的问题提供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给出新星极大后的照相星等m_(og)光谱成份、发射带结构、发射带相对强度比和核星温度。由10月11日至30日在3500—6700波长范围内它的主要光谱成份为H,FeII,NIITiII,[OI],[NII],NIII。从11月10日开始,陆续出现[OIII],HeI和HeII等谱线。H_a发射带由3个子峰构成,红移最大的子峰强度最大,每个子峰又各分成几个小子峰。核星温度随新星亮度的下降而升高,其温度上限可能为120000K左右。  相似文献   

9.
1997年11月21日在作超新星巡天时,在仙女座星系NGC250中发现了一颗新星。它的光谱中有强的巴尔末线,Feii,HeI和OI等发现线。谱线的蓝移与NGC250的近似;根据NGC205的距离模数得到的其极大附近时的绝对星等为-6.3,是典型的新星在极大附近的光度值,可以肯定发生在NGC205中。光谱显示它是铁属新星。  相似文献   

10.
使用名古屋大学4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于1995年1月对对分子云ORION-IL区域的CH3CNJk=6k-5k谱线进行了观测,得到了该区域的5点的谱线。该谱线的观测为青海站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提供了又一条可供观测的分子谱线。  相似文献   

11.
1997年11月21日在作超新星巡天时,在仙女座星系NGC205中发现了一颗新星.它的光谱中有强的巴尔末线,FeII,HeI和OI等发射线.谱线的蓝移与NGC205的近似;根据NGC205的距离模数得到的其极大附近时的绝对星等为-63,是典型的新星在极大附近的光度值.可以肯定它发生在NGC205中.光谱显示它是铁属新星.  相似文献   

12.
宇宙信息     
半人座A周围的分子气壳最近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在近邻活动星系半人马座A周围有一个一氧化碳构成的气壳。欧南天文台15米亚毫米望远镜首先探测到距星系核大约500光年的气壳里的一氧化碳分子。这些分子气体集中在星系的对边,并且与星系的射电辐射喷流成一线。气壳的存在并非现在才知道,差不多有一半的近邻大型椭圆星系都有气壳。据认为气壳可能是星系并合时产生的涟漪。但这很难解释为什么弥散的星际气体不落向星系中心。这一发现证明一些出现在较小,较稠密的分子云里的气体不容易受星系碰撞的分裂和扰动。当大部分弥散氢气在重力影…  相似文献   

13.
ζAur双星系统是一类特殊双星系统 ,由一颗晚型红巨星和一颗早型热星组成。红巨星有强大的星风物质损失 ,并在双星系统外部形成一向外膨胀的气壳 ;热星在星风气壳内作轨道运动。由于热星的紫外辐射可以激发星风物质而发光 ,星风物质的向外运动和双星的轨道运动使得ζAur型双星系统的光谱产生特殊周期性变化的PCyg谱线。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利用运动大气理论计算ζAur型双星系统的PCyg谱线形成 ,以确定这类双星系统中红巨星的星风物质损失率的方法是目前测定物质损失率方法中较为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太阳系原始星云盘内木星和土星区域,尘粒先形成行星的固态核.固态核的质量增加到10~(25)克量级时,就开始吸积气体,在核周围逐渐形成了自转着的扁气壳.尘粒和小冰块进入气壳后,大部分落入核,小部分由于气壳物质的阻尼而使其轨道的e,i值减小,在核周围形成很扁的星子盘,规则卫星就在其内形成.气壳物质后来落到核上面,成为木星和土星的中层和外层.由于中心体的质量增加,规则卫星的轨道便缩小几倍.靠近土星的卫星落人土星的洛希极限内,瓦解为土星光环.天王星未形成气壳.质是约天王星质量的5%的残余大星于碰到天王星,使它侧向自转起来;同时碰出很多物质,这些物质的一部分在天王星赤道面上绕天王星转动起来,并较快地冷却,形成了五个天卫和最近发现的光环。  相似文献   

15.
林宣滨  尤峻汉 《天文学报》1995,36(2):127-137
本文介绍了超新星SN1987A爆发六年来关于其包层温度演化的研究情况。温度是研究超新星的各种物理过程的一个基本参量,然而目前对温度的各种估算十分弥散,结果相当不确定。本文利用辐射转移理论的逃逸几率方法,导出Ha线辐射理论光变曲线,通过与观测曲线的比较,可定量地导出超新气壳的温度演化行为。这一模型的结果与他人结果有较好的符合。同时,我们的结果表明,在爆发500天以后,温度反而随年龄上升,可能的解释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光谱观测获得53颗Be星的自转速度Vsir.i,在Hutchings的方法基础上估算出V和i。我们分析了自转对发射线宽度的影响,利用发射线峰间间隔求取气壳与光球的半径比和稀化因子。文中着重讨论了快自转而且存在恒星风的自转模型同Be现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叙述1948年巨蛇座新星和天鹅座新星的光谱:前一顆已经達到星雲階段,后一颗尚很接近爆發時期.我们做了一些分光光度测量,因而一方面,利用氧的禁線的相對強度,定出这两顆新星的电子温度,另一方面也定出天鹅座新星的色温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以下内容: (1)对在1963年5月18日到8月8日拍摄的7条武仙座1963年新星的光谱作了发射带相对强度的测定(表2)。 (2)按新星光度变化的统计规律得到上述新星的距离模数值(10~m),用平均消光法求得目视总吸光值A_v=0~m.23,距离900秒差距,井由此得到改正星际选择吸光后的谱带的相对强度(表3)。 (3)由新星绝对星等M_B和发射带的相对强度求得了谱带的绝对强度(表4)。 (4)对于一些发射带的绝对强度作Δm-lgt图,发现发射带绝对强度的变化也存在Δm=blgt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谱线,系数b是不同的。 (5)根据测定的相对强度,用安巴楚勉和斯托伊两种方法求得核星温度,它们分别在150000°—160000°和30000°—60000°之间,由于前者是上限,后者是下限,真实的核星温度应当在两种方法求得的值之间。 (6)用H_β的绝对强度和[OⅢ]5007+4959对[OⅢ]4363的强度比两种方法分别求得不同电子温度T_e相对应的电子密n_e。并且用由上述两个方法求得的T_e—n_e曲线的交点,同时求得了T_e和n_e的值。由此法求得的结果是:在所讨论的期间内,T_e由10800°K逐渐上升到17500°K,然后又下降至13000°K。n_e则单调的由5.0×10~7cm~(-3)逐渐下降到7.0×10~6cm~(-3)。 (7)求得壳层质量约为2.3×10~(-5)M_⊙。 (8)初步分析了一些壳层物理参数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对武仙座X射线源 Her X-1新近获得的硬X射线谱线的观测资料,对辐射区域的物理情况作了初步的探讨。得到:辐射区域对谱线辐射是不透明的,激发温度T~2.4×10~8K,辐射区域的截面积~2×10~7厘米~2,并预言第三条谱线的强度约为第一条谱线的1/13,第三条谱线的宽度约为第一条谱线的3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给出新星V1500 Cyg根据1975年8月至1976年1月观测资料得出的距离、星际消光星等、某些发射带的相对强度比、温度、壳层的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等物理量。中心星的温度和壳层的电子温度都随新星亮度的下降而逐渐升高。同一时期的中心星温度和壳层的电子温度有某些相似的起伏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