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F1272005032228流域核心-边缘结构模式探讨:以赣江流域为例=Modelof core peripheryan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aboutre sourceexploitationalongtheYangtzeRiver/陆玉麒,董平∥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14(1).—19~23对赣江流域空间结构特征与历史演化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赣江流域可分为核心区、过渡区、边缘区,体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在对赣江流域空间结构演化规律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阐述江西省山、江(赣江)、湖(鄱阳湖)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并对流域空间架构的核心-边缘模式做出初步的…  相似文献   

2.
同一行政主体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演进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多省份间的地域分工、产业协作、制度联合及跨省域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决策指导意义。该文应用数理统计和空间探索性分析,对2000-2011年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皖浙、皖苏南地区形成极化中心且极化效应不断增强,H-H型单元集中于皖浙和皖苏南地区,L-L型单元集中于皖豫和皖鄂地区;区域整体差异的主导因素由地区内差异向地区间差异转变。总结了转型期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为点状离散—单核极化—内同外异,结合多省域制度政策、相关理论和区域发展条件对未来的空间演进提出3条优化路径,包括跨区域分工协作与区域一体化、"多核驱动"与"极带延伸"以及边缘核心化与制度网络化。  相似文献   

3.
史利江  刘敏  李艳萍  张晓龙  高峰  李文刚 《地理研究》2020,39(10):2361-2378
探索流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及其规律,可以为推进流域经济空间结构调整和优化、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流域经济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相结合,以县域为研究的基本单元,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1995—2016年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 1995年以来,汾河流域县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呈现先快速上升后逐步下降的趋势,而相对差异则表现为波动上升后波动回落的特征;② 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且存在明显的时空演变,形成了以太原市区、孝义市为中心的流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包括宁武、静乐、娄烦、岚县、汾西、万荣等县组成的经济发展边缘区,经济空间结构的“核心-边缘”特征显著;③ 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相关性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流域县域经济的热点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太原市区、孝义市为中心的流域中游地区,而流域的上游以及下游的南部则成为冷点和次冷点区。流域经济空间重心沿主轴方向向西南移动趋势较为明显,并在沿主轴和辅轴方向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扩张趋势;④ 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人口和城镇化水平以及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等是影响汾河流域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王振波  方创琳  王婧 《地理学报》2011,66(12):1657-1668
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1991、2001、2008 年的Landsat TM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以长三角90 个县(市、市区) 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空间数据转换模型、ESV模型、EEH模型,借助ArcGIS 9.3 平台对海量的栅格和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依据ESV指数和EEH指数揭示长三角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相关关系和演变特征,并进行功能分区和模式提炼.研究表明:① 1991 年以来长三角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大幅转换,城镇面积增长最大,来源主要是水田、旱地、草地、园地和其他用地;② ESV模型研究发现,1991-2001 时段长三角生态系统呈现恶化趋势,2001-2008 时段恶化幅度有所减缓,同时证明水域、水田变为城镇和旱地的开发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极大的伤害;③ 1991 年来GDP空间格局为中、南部高北部低,其中1991-2001 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北部,2001-2008 时段中部增长率明显高于南北;④依据EEH指数将长三角分为12 类区域,EEH空间特征为生态冲突区居中心区位,生态协调区居边缘区位,并且按EEH由低到高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1991-2001 时段长三角生态-经济关系已经出现了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2001-2008 时段则由集中型初步恶化趋势向分散型恶化与协调并存状态;⑤ 通过空间数据转换模型将长三角分为5 种生态经济演变类型分区:初始恶化区、初始协调区、持续恶化区、协调降低区、协调升级区;⑥ 总结出长三角EEH的空间演变模式:梯度模式与核心边缘模式共存,其中一级梯度模式为北中南三大横向梯度带,二级梯度模式为长三角南北两翼的东中西三大纵向梯度带;核心边缘模式概括为7 大组团:即苏锡常沪组团、南京组团、绍甬组团、苏北组团、泰州组团、杭州组团、南通组团.不同的模式对应着不同的生态经济系统演变方式,反映出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内部存在着较大程度的生态经济关系空间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高速铁路缩短旅游时空距离,引致虚拟旅游网络发生变化.以沪昆高铁为例,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节点中心度、耦合协调模型,基于旅游节点视角分析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可达性与旅游网络关注度变化,进而深入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并识别节点发展类型.研究表明:1)沪昆高铁带来非均衡的时空收敛效应,节点可达性变化存在空间异质性,呈现"核心节点—带状演化—面域集聚"分布格局;2)沪昆高铁弱化了旅游网络关注度的空间邻近效应,同时促进节点集散功能嬗变,区域差距缩小;3)节点可达性改善与旅游网络关注度变化之间主要为中度协调,其次为基本协调,中度失调和高度协调类型数量较少,总体呈梭形分布,边缘地区的协调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4)不同区位的节点对于可达性改善的响应程度不一,活性节点、中性节点、惰性节点表现出等级性、集聚性、洼地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人居环境—经济发展系统中,城市人居环境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着本底基础,城市经济是人居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两者之间协调发展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构建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29个地级行政单元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如下:地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指数整体提高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协调指数级别差异显著,呈自然状态分布;协调度指数呈现明显地带性差异,且地带之间差距有缩小趋势;协调指数较高的地市呈现以点状高度集中分布的极化格局.协调度指数和地区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且时空差异显著.协调度指数与相邻地级行政单元经济发展之间在区域上呈现宏观尺度的高度空间关联.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发展:以南京等城市为例   总被引:86,自引:1,他引:86  
崔功豪  武进 《地理学报》1990,45(4):399-411
本文以南京和苏、锡、常等城市为例,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经济特征;揭示了影响边缘区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以及内在机制;并对南京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我国城市边缘区用地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8.
生态福利绩效是提升人类福祉的生态效率,分析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与驱动效应有助于揭示中国人类福祉提升的生态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原因。论文基于主客观综合福祉视角,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深入揭示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的驱动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1) 2006—2018年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主要依赖经济增长效应驱动,但由于环境福祉效应与社会福祉效应的掣肘,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上从3.052降至2.641。在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中,技术进步发挥着最主要的促进作用。(2)中国南方省份与北方省份生态福利绩效的平均值差距由2006年的0.762扩大至2018年的1.005,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值远高于北方地区,是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南北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整体显现为经济增长驱动模式,仅北京、天津、上海为“经济增长+环境福祉改善”驱动模式。南北区域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推进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顺法  徐鹏飞  马培龙 《地理科学》2021,41(9):1598-1605
以江苏为例,运用地理学相关方法将非遗的时空分布可视化,并探讨其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江苏非遗在时间上呈“迂回向南”发展轨迹,其数量和类型在不同阶段具有明显差异;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分别在苏州、扬州、南京、常州、镇江和南通形成6个高密度核心;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得知河流水系、政策导向、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因素对非遗的时空分布有较大影响。由此得出重视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将非遗纳入文化生态系统内整体性保护、正视非遗与经济合理互动等启示。  相似文献   

10.
省际边缘区经济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关注的新领域。论文采用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6~200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趋势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①淮海经济区发展水平相似的县域在空间上两极分化并集聚的态势与经济差异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空间极化成为该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趋势;②HH型县域显著向鲁南集中,LL型县域显著向皖北、豫东集中,表明东西差异成为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的主要表征;③包括投资能力、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等在内的经济动力机制、空间作用机制、边缘区发展政策、省际边界阻隔机制等是淮海经济区经济差异变动的主要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江苏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差异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文章首先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因素为基础,建立江苏省主要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三级指标体系——指标类、指标组、单项指标。根据36个单项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把江苏省13个省辖市人居环境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是南京、无锡、苏州;第二类是连云港、常州、南通、徐州、镇江、扬州、盐城、泰州;第三类是淮安和宿迁。最后分析了该省城市人居环境空间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设最佳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产业中1985-2013年间的合作发明专利数据,借助Stata、Gephi、Arc GIS等定量分析和图形分析软件,通过负二项回归分析,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的合作创新网络特征以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刻画和分析,归纳创新松散型产业和创新密集型产业创新网络的不同点。研究发现:物流产业合作创新网络形态上呈现出以高校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网络存在过度根植性和结构洞位置功能缺失的问题,而物流产业创新碎片化和网络主体联系上"强企业—弱高校"关系是其内因。因此,需要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加强核心企业与高校创新联系,建立"强企业—强高校"关系,推动创新联盟和创新交流平台的建设,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创新网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市为研究对象,从时空角度分析了旅游经济差异的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2008年~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绝对差异扩大,相对差异下降。(2)省域内差异、城市规模等级内部差异是区域差异的最主要来源。(3)长三角城市群内大部分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核心—边缘结构稳定。(4)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差异的形成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4.
孙朋  巩杰  贾珍珍  谢余初 《地理科学》2016,36(6):902-909
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等,重建1963~2009年间西北干旱区酒泉金塔盆地(酒金盆地)绿洲空间分布图,采用转移矩阵、绿洲动态度和通径分析法等开展酒金盆地绿洲时空变化过程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子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酒金盆地绿洲面积呈现增加趋势,表现为酒泉绿洲连续增长和金塔绿洲的波动式增长。酒泉绿洲扩张主要表现为绿洲边缘区的外延扩张,金塔绿洲主要表现为绿洲边缘区和季节性河道两侧绿洲波动变化。酒泉绿洲稳定性较金塔绿洲的高,水资源的持续供给与否决定着绿洲边缘稳定的关键,尤其在金塔绿洲。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和政策响应程度及经济水平的差异是造成2个绿洲时空变化差异的内在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腾格里沙漠边缘区相关气候灾害的史料和文献进行搜集整理与归纳分析,利用统计分组、时间数列、滑动平均、旱涝等级划分等方法对研究区1426—1949年旱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干湿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26—1949年,腾格里沙漠边缘区共发生旱灾149次(平均每3.52年1次)、涝灾98次(平均每5.35年1次);因各县、区的地貌和建置时间不同,旱涝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时间尺度上,清朝发生旱涝的频率最高,分别为51%、78.6%,在空间尺度上,沙坡头区发生旱涝灾害次数最多,分别为旱灾110次、涝灾78次;腾格里沙漠边缘区在明朝时期相对干旱,清朝、民国时期湿度增加,这与小冰期全球性的降温、西风强盛导致相对湿度增加和西风带位置南移导致降水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16.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江苏区域发展 均衡性的测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IS 方法对1990 年以来江苏区域发展的均衡性进行了测度分析。首先,引入区域重心模型,对江苏省 几何、人口、经济(GDP)、外资(FDI)等主要重心的时空偏离进行了可视化测算,然后结合相关统计指标对江苏省区 域经济均衡性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的经济、外资重心相较人口重心有显著 的空间偏离,1990 年以来的人口重心呈东南向西北,复向西南,再折回西北的倒U 型空间位移趋势,经济重心则一 直向南偏东方向位移,而外资重心大致以2003 年为拐点,之前大体向南位移,之后逐渐向北偏东位移;(2)江苏省 区域经济不均衡性总体在加剧,相对发展速率呈现出南北不均衡,县域和市区不均衡,且苏南、苏中、苏北内部不均 衡性各有特点;(3)本世纪发展速率加快的县市主要在苏南和苏中空间范围的四个边角带上,呈“口”字型格局,苏 北为相对发展速率下降县市的主要分布区;(4)苏南初步形成了东部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高度发达趋同区和西部 的快速发展趋同区,苏北形成了盐城为代表的县域快速成长趋同区和以连云港为代表的县域缓慢发展趋同区。  相似文献   

17.
魏伟  向博文 《地理研究》2024,(3):701-717
以跨市就医为表征的医疗设施区域共享逐渐规模化和常态化,但既有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研究缺乏面向区域共享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基于“城市人”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了面向区域共享的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研究框架,并采用2021—2022年互联网就医评价数据构建跨市就医网络,遵循“跨市就医网络空间格局-医疗设施供需关系”的路径,在全国尺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跨市就医供给呈现为“两核多心”的空间分布,沪京及各省会城市作为供给中心连接周边高需求县市,形成了多个单中心聚集格局。(2)我国医疗设施服务区形成了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5个医疗设施一级服务区及21个医疗设施二级服务区,格局整体遵循省级行政边界、部分有所突破。(3)沪浙苏徽、川藏、陕青分区的就医活动变异系数较高(3.860~3.716),宁、鲁、闽分区的变异系数较低(2.942~2.299);沪浙苏徽、京津冀晋内蒙古、粤、鄂与陕青分区的供需匹配性较高(0.964~0.839),琼、赣与新分区的供需匹配性较低(0.453~0.41);形成了沪浙苏徽、京津冀晋内蒙古分区2个患者流入型分区,粤、陕青、鄂、川藏4个均衡型分区,及其他...  相似文献   

18.
为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影响下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对双边贸易的影响机理,基于欧氏距离法对地缘经济关系进行测算,并通过扩展引力模型分析地缘经济关系和物流绩效的对外贸易效应。结果表明:西南四省份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依赖程度较高,但地缘经济关系以竞争型为主,且竞争性随时间演化整体上呈逐年减弱的趋势;地缘经济关系对双边贸易具有抑制作用,其阻碍系数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呈下降的趋势;国际物流绩效因子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前其影响强度较小且不显著,而实施后表现为显著为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土地财政与工业发展关系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地财政与工业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利用2005-2016年全国31个省(市、区)土地财政与工业产业的相关数据,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进行分析,并构建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耦合协调度时空差异的驱动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土地财政与工业发展在省级尺度空间上的耦合协调度表现为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特征,而在时间上表现为升—降—升—降的"M"形演变特征;2)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经济规模因素与产业结构因素,前者对于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土地财政与工业发展耦合协调度有正向影响,后者主要表现为负向影响;3)根据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及其驱动因素将全国31个省(市、区)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区域,并针对各区域不同情况,对合理协调土地财政与工业发展关系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大城市边缘区,土地资源对于支撑快速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东丽区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快,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逐渐扩大,其未来城市化的关键是促进农民的非农化.近年来,新农村建设"迁村并点"的逐步实施,使得农村居民点用地趋向集约化.提出了保障东丽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