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于2004年11月19~24日在海南海口市举办。会议共收到摘要230余份,与会人员250余人。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变质岩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同位素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岩浆岩专业委员会等8个单位为会议主办单位,  相似文献   

2.
《地质通报》2006,25(3)
岩石学及其地球动力学过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要求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密切交叉融合。“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将于2006年11月在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目的是继续为从事岩石学、地球动力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同行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希望会议能够得到相关单位和地学界同行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3.
《岩石学报》2005,21(6):1546-1546
11月15日至20日,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内地和港台地区46个单位参与合办的“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来自国内外和港台地区的300多位地球科学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我所翟明国副所长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4.
杨经绥 《地质论评》2005,51(3):256,324-256324
“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于2004年11月19~2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成功举办。会议共收到摘要230余份,与会人员250余人,人员来自全国50余家地学单位,另有8家杂志社和出版社以及1个仪器厂家。会议特邀了9名代表大会发言,170余人分别在两个分会场发言。本次会议参加人数众多,云集了国内大批专家教授,包括9名院士,充分展现了近年来高水平的研究新成果;会内会外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与会者反映会议十分成功,收获很大。本次会议成功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6.
7.
2009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定于2009年9月20日~26日在长春召开,会议由会前专题讲座、会议研讨和会后野外地质考察3部分内容组成。研讨专题包括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地壳深俯冲与造山带地质演化、青藏高原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造山带岩浆作用与大陆岩石圈演化、前寒武纪超大陆形成与演化、中哑造山带地质演化、构造域地质演化与成矿作用、大陆地壳形成与演化的沉积记录、计算与实验地球化学。请欲参会者尽快与会务组联系。  相似文献   

8.
《城市地质》2005,17(4):F0003-F0003
11月14日。20日,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在杭州市的浙江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张国伟、任纪舜、肖序常、许志琴、李曙光、钟大赉、刘嘉麒院士等到会指导并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与会专家学者就大洋岩石圈与蛇绿岩、壳幔相互作用与岩石圈演化、花岗岩成因与地壳增生、高压-超高压变质与大陆深俯冲、青藏高原形成与演化等11个议题展开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9.
《地质通报》2005,24(7)
第一号通知发出之后,得到国内及海外华人学者的热烈响应。综合大家的意见,经商定,“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将于2005年11月中旬在风景秀丽、文化底蕴深厚的浙江省杭州市举行,预定日期比第一号通知推迟一周。本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从事地质演化和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同行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与讨论问题的平台,以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为重点,以中国的大陆地质演化为主题,鼓励不同的学科交叉融合,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会前与会议期间开展一些热点领域的讲座和研讨,会后组织野外考察。现发布第二号通知(请参阅附件)。对于会议的安排…  相似文献   

10.
徐夕生 《地质论评》2007,53(1):125-125
由海内外众多单位发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教育部科技委资源与环境学部、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协办的“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成功地在南京举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岩石学报》2005,21(2):438-438
岩石学及其地球动力学过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基础,随着新的高精度测试手段的应用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并与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密切交叉融合,这一传统的学科已成为目前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经商定,“2005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将于2005年11月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本次会议的目的是继续为从事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同行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与讨论问题的平台,展示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在会前与期间开展一些热点领域的讲座和研讨,希望会议能够得到地学界同行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地质通报》2006,25(6)
岩石学及其地球动力学过程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命题。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要求岩石学与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密切交叉融合。“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将于2006年11月在南京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目的是继续为从事岩石学、地球动力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同行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希望会议能够得到相关单位和地学界同行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壳幔演化与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内生金属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相似文献   

13.
王孝磊  徐夕生 《地质科学》2007,42(1):123-123
“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于11月1~6日在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海内外众多单位发起,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并联合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教育部科技委资源与环境学部、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多家单位协办。会议的目的在于继续为从事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及相关研究领域的同行,提供一个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展示其最新研究成果。这次研讨会受到了广泛关注,共有来自海内外的400余位代表出席。  相似文献   

14.
昆中蛇绿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昆南变质地体与柴达木-中阿尔金地块边界的中昆仑缝合带,沿带断续出露蛇绿杂岩.本次研究涉及布青山蛇绿岩、诺木洪蛇绿岩和阿其克库勒湖西缘蛇绿岩,通过对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确定其属蛇绿岩类,证明蛇绿杂岩带性质属板块缝合带.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榴辉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张建珍  杜建国 《地质论评》1998,44(3):253-263
本文分析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的产出特点,矿物化学、岩石化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所获资料表明大别山榴辉岩与围岩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但其化学成分特征与围岩存在一定的差异,兼有大陆玄武岩和大洋玄武岩的特征。这些岩石大部分可能为板块俯冲过程中带入的大洋岩石残片。在深部变质形成榴辉岩后又随大别杂岩一起被抬升到地表,在抬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退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6.
Ubendian造山运动影响了中非东部很大区域,它产生于早元古代期间,在马拉维、坦桑尼亚、扎伊尔和赞比亚境内发育成一条主要呈NW—SE向特征的带。在东北部的沙巴(扎伊尔),常见到新鲜的、保存完好的、裸露的Ubendian侵入岩和火山岩,本文对它们进行了描述。深成—火山杂岩研究结果,显示出3个岩浆旋  相似文献   

17.
地球化学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30年来热力学在地球化学领域各方面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果,使人们对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成岩成矿条件及模式,地壳及地幔演化等各方面得到了实际的应用。热力学已成为矿物学家,岩石学家、矿床学家及地球化学家的主要理论工具之一。随着它的发展与成熟,其局限性也逐步暴露出来,即它只能处理平衡态(或近于平衡态)的问题,无法确定反应的路径及解决速度问题。自然地球化学过程有些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玻安岩(Bohinite)这一述语在地质文献中已出现九十多年了,1890年KiKuch(日)在对博宁群岛(即小笠原群岛的父岛)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在安山岩之下有一层此类岩石,遂命名为玻安岩。在A·H·查瓦里茨基的《火成岩》一书中,它被译作“玻紫安山岩”。但是,对它的详尽研究却是七十年代以来的事。在国内,此类岩石仍处于为人鲜知状况,更未见到它的有关报道。故此,笔者在阅读近年有关国外文献的基础上,拟就其类别和产出部位、岩类学、地球化学特征、与其他相近岩类的比较以及对它的成因观点作综合  相似文献   

19.
20.
上地幔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海玲 《地球科学》1993,18(4):517-5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