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刘传志 《气象》1982,8(5):18-20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30°46′—31°19′N、102°52′—103°26′E之间,总面积二十多万公顷;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度切割型山岳地带。境内山高坡陡,地势差异很大。保护区内植物垂直分布十分明显,既有分布在一千多米处的亚热带植物,也有生长在雪线以上的雪莲。丰富的生物资源,较优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大熊猫  相似文献   

2.
《高原气象》2021,40(3):632-643
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和Model 1505植物压力室对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优势种C_4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C_3植物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的水分交换过程和叶片水势(Ψ)变化进行了观测试验,对比了荒漠植物生长季降水前后水分传输因子的变化;模拟了气孔导度对主要环境因子和叶片水势的响应;从饱和水汽压差(VPD)对气孔导度的制约作用研究了荒漠植物蒸腾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影响3种灌木气孔导度的主要因子依次为VPD、气温(T)和Ψ,气孔导度随着VPD和T的升高而降低,随着Ψ的降低逐渐减小;不同荒漠植物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和叶片水势的综合响应模拟研究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气孔导度日内变化,C_3植物泡泡刺对这些因子变化的响应比C_4植物梭梭和沙拐枣更敏感;通过类比于欧姆定律,表明可用气孔导度和VPD的乘积来对蒸腾速率进行线性模拟,相关性很强。  相似文献   

3.
北京夏季高温闷热天气的气候特征和2008夏季奥运会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王迎春  葛国庆  陶祖钰 《气象》2003,29(9):23-27
利用1951~2000年北京6、7、8月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温度资料,统计分析了北京夏季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的逐月、旬、候的分布及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北京夏季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发生概率分别为1/10和1/20,是一个适宜举办奥运会的城市。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在6月下旬和7月份,逐候分布呈双峰型,分别在6月第6候和7月第5候。闷热天气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到8月上旬,逐候分布也呈双峰型,分别在7月第6候和8月第2候。6月份高温天气较多,但闷热天气很少。8月份高温日数非常稀少,但闷热天气日数还有一定数量。每年至少出现一次持续2天的高温天气,另外还非常有可能出现一次持续3天或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0.84次/年)以及一次2天及2天以上的持续闷热天气(0.88次/年)。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的平均持续日数均约为3天。8月中、下旬,高温天气和闷热天气出现的概率都非常小,是最适宜举办夏季奥运会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张佳华  姚凤梅 《气象科学》2007,27(4):419-424
根据C3、C4植物生态生理过程中植物叶水平的光合同化机制过程和植物叶片尺度的光合作用限制函数方程。采用单叶光合作用模式进行C3、C4植物光合模拟试验,模拟不同环境影响因子对C3、C4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叶尺度光合作用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不同环境影响因子下的C3、C4植物光合作用状况。本文依据C3、C4植物光合生理特性进一步分析植物光合作用的三个限制函数方程在C3、C4植物光合的不同作用,揭示吸收光合有效辐射(PAR)、叶内温度(Tc)和CO2浓度(Ci)的敏感性。结果可用于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能量和碳同化过程的物质交换研究。  相似文献   

5.
1957-2005年河南省降水和温度极端事件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河南省1957-2005年逐日降水,最高、最低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0 a河南省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57-2005年河南省暴雨日数、极端降水事件和严重干燥事件发生频率都在增加,但其线性趋势并不显著;暴雨和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南北差异;异常高温事件增加而异常低温事件减少,暖冬的趋势比较显著;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都显著减少,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河南省1957-2005年逐日降水,最高、最低和日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0 a河南省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57-2005年河南省暴雨日数、极端降水事件和严重干燥事件发生频率都在增加,但其线性趋势并不显著;暴雨和极端降水的变化趋势呈明显的南北差异;异常高温事件增加而异常低温事件减少,暖冬的趋势比较显著;高温日数和低温日数都显著减少,其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灵芝生物学特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栽培大棚对小气候的影响,基于气候背景对比分析了达州和攀西大棚栽培灵芝的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结果表明,两地区代表站年平均气温相近,4—9月气候均可经济栽培灵芝,两地都雨热同季但气候季节性差异显著;攀西为中亚热带干湿季节分明气候,夏秋气温略低较适宜大棚栽种、冬春光热优势明显但干旱较重;达州夏秋气温较高、高温热害明显,冬春气候因光热条件差难以利用。大棚栽种灵芝的气候条件总体上攀西优于达州,后者宜选址在夏季气候相对偏低的中海拔区(1 000~1 500 m)。生产上两地区主要生长季都需降低大棚内昼夜温差,攀西地区菌丝期(4—6月)要适当增温保湿,达州夏秋季需预防高温热害;灵芝发菌期生产安排达州宜5月、攀西宜5月中旬—6月中旬。  相似文献   

8.
为合理利用吉林市气候资源,提升烤烟生产效益,开展烤烟栽培气候适宜性定量评估,以制定烤烟种植优化调整方案。采用烤烟产量、气象和海拔高程等数据,基于气象条件对当地烤烟的影响,以及烤烟栽培气候资源供求关系,确定影响烤烟栽培的气象要素。采取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吉林市烤烟适宜度隶属函数及综合评价模型。考虑到海拔高度和经纬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建立吉林山区诸气象要素的地理分布模式,在GIS平台下实现吉林市烤烟种植适宜度的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吉林市大部分地方都比较适宜烤烟栽培,但气候适宜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可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4类。研究区域东部和南部海拔500-800 m左右的中山地带适合烤烟栽培,但其中海拔800 m以上的高山地带气温过低,不适宜烤烟栽培;西部半山-平原区适宜度并不高。蛟河市适宜烤烟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桦甸市,磐石市和舒兰市也较适宜烤烟栽培。烤烟精细区划结果与当地多年烤烟种植区域有一致性,但仍有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和增产增收潜力。  相似文献   

9.
C_(M9),是中空大气层结不稳定,强对流天气即将来临的前兆“指示性”云码。然而,在现实C_M云长时期实际编码的工作中,已基本遗忘,难觅踪迹。 分析其原因,笔者掌握的情况有:1.出现较为标准典型的C_(M9)的云天几率确实不多,即使偶尔出现,但事前缺乏思想和技术准备,临场慌乱,判据不足,  相似文献   

10.
基于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四川攀枝花4个国家站逐小时实况观测资料,对攀枝花市2019年6月5~12日持续高温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动力和热力条件及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陆高压、地面热低压是此次持续高温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中纬度环流经向度小,冷空气活动受阻,利于对流层中低层强大而持久的暖脊或暖中心发展维持,为持续高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极为干燥的环境大气、晴空辐射增温和辐散下沉运动是造成高温天气的重要原因;攀西地区的山地地形对持续高温形成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测量光合作用有效辐射通量密度的仪器要求:1.定量探测0.4—0.7μ波带的辐射;2.在辐照度的很大变化范围内呈线性;3.不发生光电疲劳;4.时间常数要小到能够追踪植物丛内光的瞬态起伏;5.热响应系数小;6.长时间的工作稳定;7.有足够好的余弦响应。此外,仪器要小型,尽量减小对庄稼的损害。硅光电池曾被成功地用来记录光合作用有效辐射,成本也较低。但在近红外波带,需要用滤波器进行重大的光谱修整。硒光电池成本较低,但在  相似文献   

12.
三江地区光、热资源及作物生产潜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光迪 《气象学报》1985,43(3):321-331
三江地区位于我国东北端,包括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及其毗邻地带,面积约10万余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垦区之一。本文分析计算了三江地区的光、热资源,着重探讨了光温潜力。考虑温度对不同作物生产力的影响,我们提出一种计算C_4作物、C_2喜凉作物和C_3喜温作物的温度影响参数的经验公式。据此,估算了三江地区春小麦、大豆、玉米和水稻等四种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潜力;并与实际高产值作了比较。最后,就三江地区光、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气象科技》1981,(5):15-15
人的体温是37℃,人体感到舒适的环境温度一般为21℃。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高达38℃的气温有人就会虚脱。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只要有水可喝人可以耐受约49℃的高温。经常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忍耐力还好,不过也很难忍受52℃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一种电子学测湿方法。它的测湿元件是金属线,金属线绷在一个双层塑料框中的框架上。使用时将塑料框固定在要研究的植物部位上。金属线交错同一个高频交变电压发生器的两极相连。若所研究的植物部位变湿,则通过水膜交流电压产生电流。干燥时实际上无电流通过。即用电流的强度变化表示干湿变化。观察表明,当2米高百叶箱内相对湿度≥70~75%时,马铃薯叶子表面附近实际上总是潮湿的,玉米的界限值为70%(相对湿度),但未能找到小麦的严格的界限值,文中还介绍了茎杆和穗部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使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内蒙古119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自动观测数据,对2015年内蒙古出现的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发现:(1)全年有58个站出现≥35℃的高温天气,站点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东部偏东南地区,只有11个站出现超过5d的高温;(2)高温天气出现时间早,但范围较广、时段集中的高温事件发生次数较少;(3)高温集中发生在7月份,日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15—17时;(4)高温发生时地面都对应减压,高空处于高压控制区,中低层处于暖区中,地面风速多在3m·s-1以上,高于日平均风速;(5)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出现高温的位势高度、温度指标值不同,西部比东部高,7月比4、5月高。  相似文献   

16.
植物群体结构与太阳辐射的垂直分布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茶树、小麦和樟树群体叶面积垂直分布的差异显著,但在一定精度内,它们可用相同的函数形式描述,具有理论意义。茶树叶倾角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方差较大。不同的植物群体中,太阳辐射的垂直分布有别,与群体叶面积垂直分布密切相关。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消光系数大于总辐射(TSR)的消光系数;一天中,群体下部的光照条件以中午前后为佳,消光系数(k)最小;k值与太阳高度角的正弦成反比。考虑到k值的日变化,指数衰减律仍不失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X_sp—C_(10)型气象警报接收机,目前气象部门使用较多。但该机没有提供维修参考数据。为便于维修,现将维修时所测得的该机各级正常工作电压技术参数列出,供维修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植物对降水截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降水资源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主要水分来源,植物通过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维持正常生长发育,降水不仅影响自然植物物种分布,也影响植物生产力。由于未考虑植物冠层对降水的截留作用,在水资源评估和农田水分平衡研究中往往高估降水作用,因此,讨论降水截留在水文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中均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介绍降水截留的观测方法,包括间接测量法中各分量测定方法、直接测量法详细过程及应用各种方法需注意的问题;系统回顾有关森林和农作物对降水截留的研究成果;探讨在植物对降水截留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截留概念的理解不同导致截留测定结果差异显著,没有完善的方法导致测定结果准确性不足,植物种植密度不同导致截留差异,降水强度不同导致截留差异,风速、植物形态结构、叶片表面特性等因素也会影响降水截留的大小。降水过程中植物叶面蒸发问题、降雪的截留问题、风的影响、研究尺度、研究方法以及综合模拟模型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9.
浅谈黑龙江省积温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温是衡量农作物生长发育阶段热量条件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农业气候条件和资源的主要指标。积温作为重要的气候资源,它与其他资源的区别在于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和时间变化。稳定通过各种界限温度的积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热量指标。作物完成某一阶段或整个生育期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积温。积温的多少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以及作物本身全部生命过程。而且也影响作物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和栽培方式。在其他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温度指标决定着植物生长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20.
今天看来古代文明的摇篮如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国大都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带。事实证明这种气候才是孕育古代文明的最佳地理条件之一。目前地球上的气候格局大致是在5000年前开始形成的。5000年来尼罗河流域和幼发拉底——底格里斯河流域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燥起来。为了寻找水源,人们大量汇集到河谷地带。由于干旱,还有必要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