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3 毫秒
1.
非洲外商直接投资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6—2017年非洲52个国家FDI数据以及其经济、政治、资源等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非洲外商直接投资的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非洲FDI流入量整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北非呈现下降趋势,西非和中非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东非的上升趋势相对稳定且强势,南部非洲地区波动变化显著,趋势不明显;随着非洲经济发展,五大区域中北非和西非的FDI流入量最多,呈现出“两强三弱”的区域分布格局。2)非洲FDI总体差异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年际变化呈现出“减—增—减”的波动;影响FDI总体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区域内部差异,西非、南部非洲和中非区域内部的差异尤为明显,其中西非内部差异贡献最大。3)经济社会环境因素整体上对非洲FDI影响有限,但局部对西非影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对东非、南非的外资流入起着积极作用,而对西非起着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对西非起着消极影响;聚集效应对西非、中非、北非的作用有限。政治制度因素整体上对非洲外资具有显著的作用,但局部对北非和东非作用有限。资源禀赋因素总体上是外企对非洲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局部对北非和东非影响不大。基础设施因素总体上对非洲大陆FDI的流入量影响不大,但对南部非洲地区除外。  相似文献   

2.
非洲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空间地理区位划分的五大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泰尔指数对南非、北非、中非、西非和东非地区的进行差异性研究,结合各地区产业结构,分析区域经济时空变化的原因,发现:1)2004年~2012年,非洲区域总体经济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年际变化呈现出"减—增—减"的波动;2)区域内差异是影响区域总体差异的主导因素,其中南非地区内部差异贡献最大;3)各地区国家之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与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3.
非洲沿海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俊晗  任航  罗莹  张振克 《热带地理》2019,39(2):288-297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5年非洲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rophic level, 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1950-2015年北非、东非、南非、中非和西非的沿海国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 MTL)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定非洲沿海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结果表明:非洲沿海国家的海洋渔业资源开采大致经历开发不足、快速开发、过度开发阶段,1984-1991年,北非地区的海洋渔业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高营养级渔业资源渔获量减少了33.5%,MTL由3.44降低到3.25;东非地区渔获量较其他4个区域低,目前,大部分鱼类资源处于充分捕捞利用状态;南非地区在21世纪初发生“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现象,2004-2015年,MTL恢复小幅上升趋势,渔业均衡指数(Fishing-in-balance index, FIB)趋于平稳;2013-2015年,中非地区的MTL与FIB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产量的增加速度不足以弥补营养级的降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开始遭到破坏;1950-2015年,西非地区的渔获量不断增加,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过度捕捞现象愈加严重,低营养级鱼类数量占比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2001-2012年,MTL波动下降,FIB平稳变化,说明MTL的下降由产量的增加而抵消。21世纪以来,部分北非、南非与西非沿海国家加强了资源管理,渔业资源状况有所好转。研究认为: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主要由过度捕捞引起,非洲国家的管理不力加重了过度捕捞现象,建议非洲各国尽快建立起基于渔获物统计的海洋渔业资源实时监测系统,以便掌握捕捞活动下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4.
运用ArcGIS软件与DPS软件,结合世界银行数据库与《非洲统计年鉴》等,分析21世纪以来非洲跨国移民空间格局及其对FDI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目的地国、原籍国的跨国移民分别集中于北非地区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中前者呈现以“摩洛哥-埃及-苏丹”为中心的集聚格局,而后者先以科特迪瓦最为集中,随后逐渐被南非所取代;北非地区FDI分布最为集中且增长稳定,南非、东非、西非和中非四大分区FDI较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平衡;相比基于原籍国的跨国移民,基于目的地国的跨国移民重心与FDI重心重叠性与一致性均较高,即基于目的地国的跨国移民对FDI吸引力更强,这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得到的研究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5.
非洲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石油资源丰富,是世界八大产油区之一。近十年来非洲石油的产量及出口量迅速增长,在国际能源格局中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石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外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石油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使得中非石油合作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通过对非洲主要石油生产大国资源与生产情况的比较,提出中非石油合作的重点区域是陆上的北非和海上的西非几内亚湾,并就进一步加强中非石油合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总人口和劳动力等直接指标单独测度,结合出生率、死亡率、少年系数和老年系数等指标进行综合测度,分析1996—2015年非洲51个国家(地区)人口扩张区的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演化特征,并对比了不同测度指标和方法之间的差异。发现:①总人口扩张区的比重虽高,但扩张程度有所放缓,地域分布整体呈现“南北弱、中部强”的特征,其在东非地区缩减明显;②劳动力扩张区较总人口扩张区扩张程度更为明显,两者在北非和南非部分地区差异较大,其地域分布整体呈现“北退南进”的变化过程;③“劳动力增长率大于总人口增长率”地区比重高于“总人口增长率大于劳动力增长率”,且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前者以北非地区西北部、西非地区几内亚湾沿岸较为集中,后者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非、东非与西非部分地区;④基于综合指标结果显示,重度扩张型占有较高的比重,中度扩张型增速较快,轻度扩张型占比呈波动下降;⑤综合指标与单一指标结果有一定的趋同性,但区别也比较明显,综合指标在综合性、前瞻性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格局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程叶青  邓吉祥 《地理学报》2010,65(12):1591-1601
运用主成分分析、多目标加权求和模型、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在GIS 技术支持下,基于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24 个空间单元2000 年、2003 年、2007 年3 个时间断面的数据,探讨该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动力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 区域城乡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城乡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趋于扩大;② 区域城乡综合发展水平“两极分化”明显,高水平空间单元集中在5 个地级市辖区,低水平空间单元进一步向哈大铁路沿线集聚,并在其北侧形成“哑铃”状连续分布区,该区域有可能陷于强者愈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③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经济实力、空间区位、居民收入等是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城乡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的主要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8.
非洲大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样的旅游形式,旅游业也被视作推动非洲大陆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引擎之一。利用非盟和世界经济论坛公开数据,对非洲国家旅游收入水平和旅游竞争力进行测度,比较其时空演变特征,并用雷达图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非洲国家旅游收入水平与旅游竞争力的空间差异相似,都呈现出北非、南非和东非相对较高,中西非相对较低的格局。(2)整体上非洲国家的旅游竞争力与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在不断减小,非洲国家的旅游竞争力在不断提升。(3)非洲各国旅游收入水平的时空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非洲各国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有关,东非沿海国家的旅游收入水平增长最快。(4)非洲整体的旅游竞争力是较为落后的,尤其是在文化资源和商务旅行、国际开放度、航空设施、通讯设施和健康与卫生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基于NASA的全球大气PM2.5年均污染浓度栅格数据,通过对非洲行政边界矢量化、分区统计各国大气PM2.5浓度均值及建立空间数据库,利用重力模型、ESDA模型及GIS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非洲52个主要国家(地区)2001 – 2010年间的大气PM2.5污染浓度时空格局特征演化进行探究,并依据时间序列特征将研究对象划分为8类。研究结果表明:(1)2001-2010年非洲大气PM2.5污染浓度大致呈现“中间高、南北低;西部高、东部低”的空间特征;其中高值区集中分布在非洲西部几内亚湾附近的尼日利亚、刚果与喀麦隆等国家,低值区则广泛地分布在北非、南非以及非洲东南部印度洋沿岸地区或岛屿。(2)基于ESDA模型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PM2.5浓度“高-高”热点区主要集聚在几内亚湾附近主要国家,“低-低”冷点区集中在东南部印度洋沿岸的南非、莫桑比克与马达加斯加岛。(3)时序上2001-2010年非洲PM2.5年平均污染浓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32个国家(占研究区总数的61.54%)2010年PM2.5污染年均浓度低于2001年。(4)从自然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浅析其空间格局主要成因:几内亚湾沿岸是非洲PM2.5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因其人口稠密且高度依赖石油产业;非洲东南部地区PM2.5污染最轻,得益于其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低污染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0.
按照区域发展的Logistic理论模型特征,探索性地将区域发展转型过程划分为缓慢积累期、加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成熟期4个阶段。选取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4项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划分的指标体系和综合度指数,并开展中国省域尺度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识别与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演化过程中,4项形态发展不具有同步性,表现为产业结构转型程度高、发展阶段超前,而人口-社会结构、经济增长和就业结构相对落后;2000—2015年我国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度不断提高,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基本形成了东部发达地区发展程度高、综合度指数高的高值区,东北地区、渝鄂中西部核心区以及山西、陕西、内蒙古和宁夏能源富集区中等发展阶段、综合度指数中等的中值区,其他区域发展阶段低、综合度指数低的低值区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subregion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ld mortality risk (CMR) in sub-Saharan Africa. Data for maps were obtained from Demographic and Health Survey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for 95 provinces. Two distinct regions are identified: West Africa and a belt of countries spanning East to Southern Africa. Some countries are missing from the analysis. CMR was higher in West Africa. East/Southern Africa had the following patterns: low mortality in Central/South and North/West provinces of Namibia, Botswana, and all of Zimbabwe, except Manicaland and Mashonaland Central provinces (adjoining areas with moderately low mortality); low mortality in the Kenya/Tanzania highlands, with the Rift Valley, Central, Eastern, Nairobi, and northern highlands of Tanzania (adjacent provinces with moderately low or moderate mortality); high mortality in northern Zambia and Malawi (adjacent provinces with moderately high mortality); and moderate or moderately high mortality in the Lake Victoria basin and western provinces. West Africa had south/north or coastal/interior patterns. Coastal and southern provinces had low or moderately low mortality, while interior provinces had high mortality. Regression model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patterns in West Africa were due to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In East/Southern Africa, mortality differences were due to differences in intensity of malaria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12.
1950 年代以来中国铁路物流的交流格局及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物流反映了地理单元间的经济联系或职能分工,对考察区域或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铁路 物流的国内外研究评述,本文构筑了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中国铁路物流的GIS 数据库,从省级和地级政区两个尺 度,对中国铁路物流进行模拟和评价,分析其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等空间规律,并对城际集装箱物流的空间规律进 行分析和透视;同时,深入解析省际和城际铁路物流和集装箱流的流动格局及演变特征,考察其交流模式;然后,对 铁路物流和集装箱流的流动轨迹进行模拟和评价。通过该研究,可有效考察中国省际和城际经济联系与相互作用, 强化网络组织的空间认识。  相似文献   

13.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州)为研究对象,从农业气候干旱的敏感性和恢复力2个角度选取10个指标,对该区2001-2010年的农业气候干旱脆弱性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新疆各地(州)农业气候干旱脆弱度并绘制新疆农业气候干旱脆弱性区划图,分析该区农业气候干旱脆弱性的年际变化和地域分布特点及规律,初步探讨了其成因,提出缓解新疆农业气候干旱脆弱性的科学对策。结果表明:新疆各地区农业气候干旱脆弱度在时间尺度存在差异性变化,并存在显著地域性差异,总体呈现出 “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状况,主要原因不仅有地形、水文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差异,还包括经济产业结构、科学技术研究、灌溉设施、全民意识和政策管理等社会经济因素,可以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效管理措施、根据气候采取种植结构格局和方式、合理开采高效利用水资源、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等措施,缓解干旱影响、降低区域干旱脆弱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解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我国产业空间分异过程以及西部产业空间结构内部差异性等方面 ,分析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 ,探讨了西部产业空间结构的成因机制与区域经济增长效果 ,初步确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调整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点.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该文运用不同测度指标从动态和静态方面分析了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迅速拉大,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水平及区域城镇化水平由东向西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动态分析进一步表明,目前长江流域东部地区仍以较快速度发展;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放慢;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的促动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与中部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不同尺度,对1965年~2011年世界炼油能力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整体而言,世界炼油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年际变化幅度在-3.14%~9.56%之间,1987年以来炼油能力的增长速度稳定,变化幅度在3%以内;(2)不同区域的炼油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亚太地区最高,北美和欧洲次之,非洲、中南美洲和中东地区炼油能力较低。各区域炼油能力变化的趋势和占世界炼油能力的比重呈现出不一样的变化特征;(3)从国家尺度来看,世界炼油能力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炼油能力超过百万桶/日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70年代以来世界炼油的重心呈现出不断东移的趋势,中东和亚太地区是世界炼油能力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7.
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鲁奇  王国霞  杨春悦  曾磊 《地理研究》2006,25(5):765-774
本文对我国1990、2000年间流动人口在东、中、西部和东部地区中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三个亚区的分布变化以及这一分布变化与上述各地区各相关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0年中流动人口东、中、西部分布变化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变化高度一致;而10年中流动人口在东部地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福建这三个亚区层面的分布变化则与经济发展要素变化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珠江三角洲及福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流动人口的大幅增长,除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企业众多外,这可能与该区域地方社会人文等文化本底所决定的经济发展制度及习俗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深入开展俄罗斯城镇化研究具有突出意义。在明晰俄罗斯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俄罗斯83个联邦主体2005—2016年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俄罗斯初步形成了两核、多极、一横、四纵、多团的城市空间格局。2005—2016年,俄罗斯人口与社会城镇化增幅不大,经济城镇化发展显著,多数联邦主体的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低于平均水平;空间上,城镇化高值区除集中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外,还分布在达吉斯坦-伊尔库茨克等联邦主体的带状区域,低值区分布在远东区最东北端、西伯利亚区最南端、西北区最北端,核心高-边缘低、中部高-南北低、西部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俄罗斯城镇化受到历史形成与发展、地理基础与自然资源、政策与制度、工业化发展、国际市场和周边国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