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昌市大箐梁子一带古地震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箐梁子一带有着众多明显的古地震遗迹。它们的相互叠加和重复,说明该地是一个曾多次发生强震的震中区。从古地震遗迹的初步研究可知,目前地处大箐梁子北侧一带的活动断层侵蚀作用十分活跃,造成了邛海水系袭夺则木河上游水系,并迫使分水岭不断南移。  相似文献   

2.
江苏宿迁发现古地震遗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瑞征  丁政 《地震地质》1990,12(4):378-379
1987年秋,作者在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宿迁县井头乡元庄至塘湖农机站一带的砂坑中,发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地震剖面。该剖面中保存着中更新世后期至晚更新世初期地震活动遗迹,是上新世宿迁组和更新世沉积层中的永久变形和位移。由于本区历史上无大震记载,因此,上述古地震遗迹的发现,对本区地震区划、小区划及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潜在震源的判定和最高震级的确定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3.
1985年6—10月间,在山西临汾盆地南部工作期间,发现历史地震遗迹,长度约75公里,遗迹年代经推算距今约1400年(北魏)。 这些地震遗迹主要有:地震楔、地震陡坎、沟拐弯、断层快速活动等,集中分布在侯马市上马乡上院至庄里7公里长的地域里。 在地震遗迹中,规模最大的是地裂缝,长度约68公里。它分布在侯马市北5公里的北坞村北,高阳、西上宫、张寨一带和新绛县柳泉乡至万荣县通化乡一带。总体呈右行雁列状排列,分布规律,穿沟越坡,不受地形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秀铭 《地震地质》2004,26(2):281-292
笔者 1999— 2 0 0 3年在华北太行山区和北京地区多次进行洞穴调查 ,发现很多古地震遗迹。文中论述了岩溶古地震研究的原理与依据 ,以及岩溶古地震遗迹的主要特征与岩溶古地震标志 ,对辨别洞穴正常岩溶现象与岩溶古地震遗迹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方法 ,指出了在岩溶古地震调查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史载公元849年10月20日,内蒙古河套地区发生大地震.对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震级、烈度的认识目前存在较大分歧.作者在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活断层填图和古地震研究过程中,在大青山山前断裂中、西段,发现多处距今1000多年的地震形变遗迹;结合公元849年地震史料的进一步考证,表明大青山山前断裂带为公元849年地震的发震构造.宏观震中位置应在活动断裂变位量最大的包头铝厂至永富一带,地理坐标约为北纬40.4deg;,东经110.2deg;.震中烈度为Ⅹ度,震级为7.7.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实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 1/2级地震断裂上的全新世位移分布,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和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  相似文献   

7.
新疆独山子山前活断层和活褶皱及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海之  陈杰 《内陆地震》1990,4(2):97-106
本文初步研究了新疆独山子山前活断层、活褶皱构造。这些表层构造有着不同性质的地表变形,是多次古地震活动的反映。文中将这些古地震遗迹分为四期,并计算了该断层带的地震复发周期和平均位移速率。  相似文献   

8.
王华林 《地震研究》1996,19(2):206-224
本文根据野外察、实例和开挖资料,研究了1668年郯城8.5级地震断裂的水年和垂直位移及地震标志和证据、全新世位移分布和滑动速率、古地震遗迹、古地震期次、强震复发周期以及地震破裂模式。  相似文献   

9.
溧阳县东陵一带古地震遗迹分布于溧阳一庙西NNE向断裂以东与埝头—茶亭近东西向断裂相交汇处的古沙河谷地一带(图1),自沙河水库开始,逶迤向东,在长达十多公里范围内,于东陵、杨家边、浩联、田家山、高窑、载北、少武山、鲁里、堠山、洋渚一线的沙坑内见到地震断层、地层扰动、涌沙等现象。东陵处于低山丘陵与平原的交接部位,古地震遗迹则分布于东陵以东的平原区近东西向的古沙河谷处,因此可以排除重力滑坡成因  相似文献   

10.
古地震遗迹的研究,无疑是延续历史地震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识别其是否是古地震的遗迹,就成了研究古地震的前提。本文提供了一个古地震标志(层理变形构造)研究的实例。通过对河北定兴一带变形构造的分析,认为它确属于一次地震变形构造,並与库南所做的泥沙沉积物振动实验的结果总体上相似。只是其所受的振动要比库南实验结果大得多,振动时间也要长些。  相似文献   

11.
昌马断裂带古地震遗迹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昌马断裂带的大河坝—小东沟梁一段所发现的一些古地震构造剖面及其它古地震地质标志进行了简要描述和分析,並对古地震遗迹所表示的古地震活动事件作了初步讨论,指出昌马断裂带是深入研究古地震活动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2.
汶川M_S8.0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初析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29  
在历史记录中,成都和龙门山地区没有发生过类似汶川MS8.0地震强度的地震。那么,在地质记录中是否会存在类似震级的古地震遗迹?作者分别在中央和前山断裂中段的地表破裂带上4个地点开挖了探槽4个和剖面1个,并进行了断错地貌面的实测。文中从几个地点新老地貌面累计变形量、探槽揭露的古地震遗迹等方面讨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现象存在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无论在中央断裂的小鱼洞、擂鼓镇还是前山断裂的白鹿镇、汉旺等地,汶川5.12地震之后Ⅱ级阶地断层陡坎与Ⅰ级阶地陡坎高度基本呈倍数关系,探槽揭露Ⅱ级阶地标志地层(黄砂土层)在断裂两盘的位差也是5.12地震的约2倍,显示在龙门山地区区域Ⅱ级阶地形成之后,汶川5.12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次与汶川MS8.0地震地表变形规模相当的地震事件  相似文献   

13.
Recognition of natural deformation during the excavation of ancient remains and tombs is important for tracing or enriching historic and prehistoric deformation records. Recently, the earthquake agencies,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ical institutions, conducted a special excavation investigation to the Gaixia remains archaeological scene in Guzhen,Anhui Province. Faults and fissures were discovered there, which,as demonstrated by the preliminary study,are the traces of two stratum d...  相似文献   

14.
1920年海原大震的发生是中国地震工作由古代低层次的记载进入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里程碑。文章回顾了海原大震的历史事件,研究了大震发生后造成的大区域地震活动变化后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必须重视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对抗震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古遗址、古墓地发掘过程中自然变形现象的识别研究是反演或充实最新构造变形历史记录的重要工作。地震部门会同文物考古部门对安徽寿县丁家孤堆遗址文化层进行宏、微观研究,发现了自然变形痕迹,其主要表现为文化层被砂脉穿切,初步研究显示为地震液化遗迹,发生时代处于龙山晚期至西周时期。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东部文化层中地震遗迹的识别。  相似文献   

16.
Evidence of ancient liquefaction-in duced features is presented in the area of the 2003 Zemmouri earthquake (M w 6.8). This earthquake was related to an offshore unknown 50-km long fault. A 0.55-m coseismic coastal uplift was generated and extensive liquefaction has been induced in the most susceptible area which correspond to the seaside and along the hydrographic network, mainly the Sebaou and Isser valley rivers. Field investigations allowed us to identify past liquefaction traces in the Quaternary deposits. The observed features are represented by sand dikes, sills, and sand vents as well as well-preserved sand boiled volcanoes. In this work, we also describe the alluvial environment, the hosted localized stratigraphic layer, the morphology and the geometry of the observed features, as well as the observed deformation (settlement) of the hosted layers that are amo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ismically induced features as described in worldwide examples. Our observations represent a step towards paleoseismological studies in the region knowing that the May 21st 2003 Zemmouri earthquake is produced by an offshore fault where a direct study of the seismogenic fault is inaccessible.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古建筑早在汉代就基本定型,到唐、宋时期已有明确规制,而梁思成先生在《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提及到了一些“不守常规”的建筑,本文调查发现它们分别是1303年洪洞8级地震和1695年临汾7?级地震之后重建的产物。进一步分析发现,依现代防震理念,先人“不守常规”的做法其实是按震害经验采取了有效防震措施。这些防震措施虽然使建筑外观不够美观,但却增强了建筑物的防震性能。  相似文献   

18.
岩体失稳过程中的振荡现象及断层的多向错动形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流  施行党 《地震地质》1992,14(1):1-9,T004
对三轴实验中岩石突发式破坏和粘滑失稳的瞬时动态过程的研究表明,应力下降和位移增加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含有多种频率成分的振荡过程。用扫描电镜对错动面的观察表明,这种振荡导致双向或多向错动形迹的发育。结合天然断层面上常见的双向或多向错动的擦痕、阶步等形迹,以及断层带的异常构造,如反错列等,提出一次断层活动中失稳振荡——地震可能是这些特征的形成原因之一。反之,它们也有可能成为地震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9.
2017年5月11日新疆塔什库尔干发生MS 5.5地震,该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塔什库尔干断裂带,属于全新世发震构造,且为浅源型张性中强地震。此地区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构造活动剧烈。极震区位于地震断裂上方,灾害破坏较集中,地震对震中附近的库孜滚村造成了毁灭性破坏,与同级别地震相比,灾情较重。灾区位于帕米尔高原,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经济落后,自建房屋质量差,抗震能力低,这也是本次地震震级不大、震害较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山西灵丘《重修邓峰寺碑记》是在山西发现的唯一一通记载地震前成功预告并取得实效的古代碑刻.经研究,碑记中高僧所预告的地震事件可能远在北魏时期.对灵丘附近地区的历史地震研究发现,这一带强震前地声发育,根据这一特点,建议在灵丘盆地西段设立地声前兆观测实验点,以探索当地地震短临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