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基于2009—2018年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借助面板联立方程模型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考察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双重路径,海洋科技创新不仅可以直接促进海洋经济增长,还可以通过海洋产业结构升级间接影响海洋经济增长;(2)东部和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海洋经济增长,而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3)人力资本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北部海洋经济圈的促进作用更强。未来应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升级。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维度构建我国滨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2005—2020年我国滨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进趋势,同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测度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滨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其中东部海洋经济圈最高、南部海洋经济圈次之、北部海洋经济圈最低,共享维度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滨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内差异明显,其中南部海洋经济圈最高、北部海洋经济圈次之、东部海洋经济圈最低;滨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间差异,但差异呈趋同态势;开放维度具有最高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滨海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区域内差异,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最低但呈逐年上升态势。研究结论对我国科学规划滨海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探究海洋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的影响成为实现海洋强国目标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基于2008—2019年中国11个沿海地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在金融发展视角下探讨海洋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以及门槛非线性作用。结果表明:海洋科技创新对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过程中,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表现出正向调节效应,而金融发展结构的调节效应暂不显著;在海洋科技创新作用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发展规模存在双门槛效应以及最佳金融发展水平区间,金融发展结构和效率均存在单门槛效应,即当金融发展结构大于单一门槛值时,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增长表现显著正向作用,当金融发展效率大于单一门槛值时,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4.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文章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出发,以新发展理念为基础,运用熵权-TOPSIS模型评价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能力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实证结果显示:(1)五大准则层指标按权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海洋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海洋经济结构、社会民生、海洋生态环境;(2)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考察期间为波动上升趋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间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差距在逐渐变小;(3)影响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各子系统中,北部海洋经济圈在5个子系统评分中均处于较低水平。为此,提出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升路径: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等。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是引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为促进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形成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文章利用2011—2019年中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熵值法分别评价科技创新与滨海旅游绿色发展的水平,随后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探析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和旅游绿色发展子系统呈现平稳上升的发展特征,三大海洋经济圈的科技创新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东部、北部、南部的分布格局,滨海旅游绿色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东部、南部、北部的空间特征;(2)沿海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处于不断优化的基本协调状态,三大海洋经济圈呈现东部耦合协调度高而南北协调度低的空间特征;(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创新与滨海旅游绿色发展的协调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并向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的方向发展。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倡导旅游低碳发展,探索滨海旅游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制定差异化绿色旅游发展战略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大力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海洋经济的战略性作用越发重视,于2013年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文章采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产业结构,进而构建海洋生产函数,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引入生产函数,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指标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实证影响。研究表明:海洋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与劳动的投入,而且产业结构优化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虽然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对海洋经济有显著正的影响,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对海洋经济的影响为负且不太显著。这证明我国海洋经济产业间要素流动不自由,因而政府要加强消除海洋产业间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力度。同时还发现海洋经济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因此大力引导资本和劳动力进入海洋经济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尤其是从那些已经产能过剩的产业,以此来帮助我国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运用系统GMM实证检验海洋科技创新路径下环境规制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海洋科技创新的联动显著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且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促进作用显著,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海洋劳动力投入对海洋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显著;环境规制与海洋科技创新的联动显著促进东部和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经济发展且促进作用东部大于北部,但对南部海洋经济圈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环境规制政策、加快海洋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发展、建设海洋人才队伍以及升级对外贸易结构。  相似文献   

8.
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5-2019年中国沿海11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而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海洋科技创新在该影响机制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从沿海地区整体来看,金融发展显著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从分区域来看,金融发展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在环渤海地区不显著,而在长三角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显著;海洋科技创新在金融发展促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未来应加快完善海洋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以推动海洋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增速放缓,依靠简单的资源投入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海洋产业的需要,而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既是拉动海洋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方向。文章选取2009—2021年全国海洋经济数据以及2009—2019年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产业经济数据,研究了海洋科技创新、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经济增长的独立影响以及协同影响,并建立了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门槛变量,科技创新水平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门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对海洋经济发展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这二者的协同效应也能够激励海洋经济水平的提升;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水平增长的过程中有门槛效应存在,跨过门槛值后,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水平的促进影响程度会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0.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已经得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肯定,但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没有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粗放式增长逐渐结束,集约式增长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基于海洋产业,研究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具体量化,分为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其次运用海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海洋经济增长效率,通过从海洋生产函数中剔除初级要素带来的海洋经济增长效率得出海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计算出海洋产业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最后收集了1996—2015年全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混合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海洋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正面影响,对于未来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提高海洋产业技术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从而使得海洋经济发展走上集约式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11.
判断我国海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态势对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决策参考价值。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6—2019年我国海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其主要障碍因子。研究发现:我国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均呈显著上升趋势,生态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最高但未表现出显著增长态势;2006—2019年我国沿海地区整体耦合协调度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等级由勉强协调上升为中度协调,三大海洋经济圈耦合协调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海洋专业专科及以上在校学生数和治理废水项目完成投资额等是制约我国海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以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门槛变量,进一步研究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说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在推动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存在一重门槛,随着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越过一重门槛,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逐渐增大。根据研究结论,未来应加速推进涉海产业转型,鼓励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同时结合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不同产业制定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与海洋渔业的融合发展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选择2012—2019年我国11个沿海地区的相关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内在的作用机理和潜在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从直接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沿海地区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其影响强度由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黄渤海地区依次减弱;从中介效应来看,沿海地区和三大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助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中介效应;就分地区样本来看,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黄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强度依次减弱。基于此,文章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因地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为推动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探究陆海经济关联性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对实现陆海统筹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沿海11省区市为研究区,运用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06—2017年陆海经济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影响过程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沿海区域陆海经济整体呈正向发展态势,但海洋经济仍落后于陆域经济发展水平;(2)沿海区域海洋经济正逐渐形成具有健全产业结构的独立经济体系,但其对陆域产业影响程度仍弱于陆域产业对海洋产业的带动作用;(3)空间上看,陆海产业相互作用排序为:北部经济圈>南部经济圈>东部经济圈。未来仍应以陆域经济为重心,优化沿海经济圈产业布局,加强沿海经济圈对内陆经济辐射效应;(4)陆海产业之间已形成良好联动作用机制,尤其是陆域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之间交互影响强烈,其作用机制可归纳为资源交换型、产业链型、动态互助型三种。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海洋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以及实现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门槛效应机制分析和检验,从非线性效应角度分析海洋资源要素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洋资源要素对海洋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海洋资源的扩张消费具有一定的经济代价,在不同的门槛区间,海洋资源要素消费的经济代价程度不一;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海洋领域、提高海洋科技水平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都将显著降低海洋资源消耗的经济代价;亟须通过政企合作、培育优势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以及促进海洋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等方式,突破海洋资源约束"瓶颈",提高海洋资源要素的投入报酬率,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16.
海洋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降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是发展海洋经济、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6—2019年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模型考察不同类型海洋环境规制工具对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同时借助门槛回归和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其非线性影响及内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命令型环境规制工具会提高海洋资源消耗强度,而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对降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存在边际递增规律;(2)海洋科技创新对降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发挥促进作用;(3)命令型环境规制工具作用的发挥存在基于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单一门槛效应;(4)产业结构对市场型环境规制和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而在命令型环境规制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的回归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未来有关部门应适度增强市场型环境规制力度和海洋科技创新,助力降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取海洋经济发展指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2006—2018年我国11个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探讨其时序变化以及变化来源,并进一步根据不同区域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升4.811%,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贡献较小;各沿海地区由于内外部条件不同,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的差异较大,总体来看南部的表现优于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最高,其次是东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最低。  相似文献   

18.
以碳排放为非期望产出,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对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2006-2014年的海洋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分析表明:(1)中国海洋经济平均效率在研究期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整体上处于下降态势,但在研究期末有所回升;空间上,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值与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地区效率值相比始终处于最低状态,但三大经济圈差距明显;(2)中国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在研究期内呈现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8%,主要由于海洋经济技术效率的下降;空间上由研究期初的中部高、两端低演变为期末的全国均衡发展,但南方差异较大;(3)通过Tobit模型对影响因素做出回归分析,得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水平和海洋科研人力资本水平是海洋经济效率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经济效率提升的关键,因此,科学合理地配置海洋要素资源,提高海洋经济效率,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必经之路。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法和Super-SBM模型分别测度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2006—2016年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及海洋经济效率,并构建计量模型来探究海洋要素市场扭曲与海洋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不同海洋经济圈内,海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最后,利用反事实检验进一步估算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的缺口。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期间,中国海洋资本、劳动及总体要素市场指数均大于1,呈现负向扭曲状态。从省际层面来看,沿海11个省区市的资本要素市场均为负向扭曲;劳动要素市场除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为正向扭曲外,其余为负向扭曲;总体要素市场扭曲省际差距并不明显,其中上海、广东海洋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较轻。(2)从全国层面看,要素市场扭曲明显抑制了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产业结构、海洋区位优势对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从三大海洋经济圈来看,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海洋经济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东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对该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呈负向作用,但在考察期间并不显著;南部海洋经济圈要素市场扭曲抑制其海洋经济效率的提升。(3)海洋要素市场扭曲造成的海洋经济效率损失缺口呈波动下降趋势,若消除海洋要素市场扭曲,海洋经济效率损失将平均减少66%。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东部海洋经济圈所辖3省1市的海洋产业结构和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将海洋产业生产总值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将地区分类。结果表明:从海洋产业结构看,研究区域在区域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3个方面各有侧重;从整体看,研究区域产业结构较好,上海的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科学规划海洋产业、加强海洋经济统计、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