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05,(10):43-44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学应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2.
联系现实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说,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有生活。“让地理走进生活,才能使学生接受地理、喜爱地理,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在“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如何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重要的是要以“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切人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义务教育中的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5.
周瑾 《地理教学》2004,(3):15-16
地理新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眼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6.
朱英芳 《地理教学》2010,(19):35-36
陶行知先生说过:“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地理课堂生活化是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要求,它立足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倡导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与时代特征、学生的成长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强调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地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 “新疆”是初中学生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开头炮”,学生的收获如何、情感体验如何,不仅影响本节知识的掌握,无形之中还影响学生继续学习区域地理的情怀。故既要扣住抓住显著特点学习区域地理,又要考虑学习兴趣的激发。  相似文献   

8.
蔡梅 《地理教学》2010,(19):31-32,30
一、借助乡土地理知识。使地理教学增“趣”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乡土地理材料就是在学生周围,学生时常接触,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但是,学生对于这些客观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9.
梁梅青  乐淮辉 《地理教学》2010,(22):11-13,43
“地理1”是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其侧重自然原理的讲解,阐明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1”的内容设计突出了学习地理的实用价值,重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学生进行其它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锻炼了分析基本地理现象的能力,体验学习地理知识的整体过程,才能将学到的地理知识适当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地理知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学习“对自身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11.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初中新教材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领会学习内容、在活动中渗透学习主题,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为此,笔在实践中作了如下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肖鼎平 《地理教学》2010,(4):31-31,24
地理学科有理科特点,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这常常令学生学习地理心生畏惧,部分学生从而失去学习地理的兴趣,导致班级地理成绩两极分化严重。我曾经也因为这一现象而苦闷,后来,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我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探索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并产生了良好效果,学生兴趣上来了,地理成绩也慢慢好转了。  相似文献   

13.
谭富才 《地理教学》2009,(8):20-20,18
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学习地理重在理解。文科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大障碍是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困难、掌握不牢。我在地理教学中,潜心研究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尤其是地理与物理知识的结合,发现有好多地理原理,如果借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来学习,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又会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会使地理知识变得既容易又有趣味。物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4.
谭富才 《地理教学》2008,(12):17-17
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学习地理重在理解。文科学生学习地理的最大障碍是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困难、掌握不牢。我在地理教学中,潜心研究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尤其是地理与物理知识的结合,发现有好多重点地理原理,如果借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来学习,既可锻炼学生的思维,又会加深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会使地理知识变得既容易又有趣味。物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照本宣科的地理教学,注重知识点堆砌,通常从概念到概念,缺乏生活味道,和新课程理念是相违背的。怎样在平时教学中将日常生活中所思所见运用到教学中,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既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又增进学习地理的兴趣呢?  相似文献   

16.
王磊 《地理教学》2009,(9):41-41
在地理教学中,我尝试着用“口诀教学法”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减轻学生地理学习的负担。在学习选修教材《旅游地理》时,需要对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桂林山水、秦始皇陵兵马俑、承德避暑山庄、安徽黄山、北京故宫、台湾日月潭、八达岭长城、长江三峡、苏州园林、杭州西湖)进行识记。我给学生编了如下对联型口诀:“桂兵避暑黄宫旁,日月长长照苏杭”。等值线的“高低低高”原则。等值线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重要手段,种类很多,如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地租等值线、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课改形势,面对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实情况,只有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学好地理。只有让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作为地理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好课堂教学,让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勤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刘小唤 《地理教学》2004,(10):30-31
印度是继“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东南亚之后接触到的南亚最大的国家,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兴趣,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使自己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主人,是这一节的主要教学目标。我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收集展示资料,阅读、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对比、归纳总结等思维活动,在主动获取新知的同时,提高了用地理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了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崇高情感。  相似文献   

19.
王友苹 《地理教学》2005,(10):44-45
经纬网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具体体现。地理新课程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注重“活动”教学,切实让学生参与,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本人在经纬网的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以下活动,对巩固“地球仪”知识和应用经纬网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创设地理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感情共鸣,增加求知欲望,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讲“海洋资源”一节前,放映《大海啊,我的故乡》卡拉OK录像,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会促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海洋中有哪些丰富的资源,是怎样分布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如在讲“香港”一节前,放映《东方之珠》卡拉OK录像,使学生犹如亲临香港,对香港经济的繁华有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去探知香港具体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