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业区位是人文地理当中的重要内容,历来是教学和学习的重点;在高考考纲中就明确要求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具体还要求学生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分析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与限制区位因素、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运用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原则,分析具体区域的农业区位因素,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那么,如何突破农业区位重难点,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并熟练应试呢?笔者总结归纳了农业区位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刘伟 《地理教学》2009,(7):16-19
一、农业区位论概述 农业区位理论认为区位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空间选择的重要因子,其创始人杜能认为成本和价格是农业生产布局的决定因素,其中运费起关键作用。随着与市场距离的增加,农业区位布局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6个农业地带,其中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带,生产易腐败的蔬菜、水果、鲜奶等新鲜产品。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省教研室网站观看了一节视频课,教学内容为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区位选择"。以下是这节课的一段教学实录: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了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等,然后教师以苏州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水稻为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帅江平 《地理研究》1993,12(3):64-71
在我国乡镇企业发达的乡村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的自我服务化,形成了三种选择机制,影响农业区位,使自然地理过渡带优势逐步丧失,农业区位转移,农业区位质量也下降。建议制定宏观农业区位政策。  相似文献   

5.
农业的现代化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而区位因素分析是实现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选取"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一课作为案例,采用问题式教学,创设"徐闻如何能够依靠菠萝生产实现振兴"这一真实问题情境,探讨徐闻依靠菠萝实现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进而培养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指南。本文以区位论思想为指引,构建区位评价能力体系,基于挑战式学习构建“准备—调查—行动”三阶段的教学模式,并以高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为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转化、挑战式学习的实践运用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本文将乡土地理融于课堂教学,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和分析乡土地理环境,培养综合思维。  相似文献   

8.
陆春芳 《地理教学》2012,(12):43-45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以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和西欧的乳畜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说明该类农业地域类型的一些共性知识,使学生感悟和体会出其中蕴涵的人文地理原理: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认识长江""赞美长江""诊治长江"三个探究活动,运用"导学达标"模式来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有一条河,有人称她为沱沱河,有人称她为通天河,有人称她为金沙江……她是?  相似文献   

10.
钱大伟 《地理教学》2012,(13):46-47
基本知识填充化——框图中的①②③④处的基本知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填充。其中,微观农业区位一般是指城郊农业区位。重点知识突出化——框图中出的的知识块与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主干知识,突出重点。  相似文献   

11.
正区位是经济地理学中的基本概念,有两层含义:其一,它专指人类布局或设计的事物;其二,它是指人类活动的空间位置及其与外部的空间联系和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意义。[1]高中阶段涉及区位教学的知识有人口、聚落、工农业、商业、交通、旅游等。区位分析能力不  相似文献   

12.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11,(13):26-27
一、解读“课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多种多样,而本节讲述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人教版教师用书则对“课标”进行了如下处理:  相似文献   

13.
李兴防 《地理教学》2012,(16):59-60
哲学原理包括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关系、发展的观点、辩证的思维、否定之否定规律、联系的观点等。农业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基于哲学原理分析农业区位,既能加深对地理主干知识的理解,又能拓展了地理思维,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坚 《地理教学》2008,(5):18-19
(一)引入新课 1.教师以“安亭汽车城”为情境设计问题: 问题导入:同学们,通过前一段时间对嘉定工业区位资料的收集分析,请同学们谈谈我们嘉定汽车城安亭,它发展汽车工业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相似文献   

15.
印志 《地理教学》2022,(4):46-4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要求教学转向“课标本位”,新版教科书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对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为例,结合“家乡的水稻种植变化”乡土情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课前调查、课堂学习、课后梳理三个环节,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相关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6.
李志刚 《地理教学》2013,(17):32-34
正"农业"模块作为高中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考纲中是这样要求的:"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农业"模块是历年高考的"高频区",一方面是其内容在高中地理和考纲中的  相似文献   

17.
王跃华  慕岩 《地理教学》2011,(12):46-49
2009年11月,我和慕岩老师参加了中图社举办的中学地理教材实验区教学研讨会,主题是“案例教学”,分派给宁夏实验区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的课题是“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或工业区位)”。慕岩老师选择“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一节进行了交流。以下先展示慕岩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环节,然后以这节课为载体与同行们一起探讨地理“案例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桐乡有个经济开发区是全省十强经济开发区之一。我们高一(7)班的同学对它十分感兴趣,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利用暑假时间对它进行一些课题研究。研究的内容与今天这堂课关系较为密切。下面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有请该小组组长熊泳同学向大家介绍他们研究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9.
区域产业活动是高中必修教材中最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该内容广泛,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②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③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④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雷鸣 《地理教学》2013,(6):10-12
正新课导入【投影展示】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提问】我国土地资源分布有何特点?【提问】从土地资源的属性来看,它属于哪一类?【追问】可再生资源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永续可再生呢?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显然,需要人类的合理利用。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