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本世纪40a铁岭市各季节气候分析,得出铁岭市气候变暖特点:春、秋、冬季增暖明显,夏季增暖缓慢。增暖使农业气候环境发生变化,并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铁岭市农业生产有利。  相似文献   

2.
近40年铁岭气候变暖的主要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本世纪40a铁岭市各季节气候分析,得出铁岭市气候变暖特点:春、秋、冬季增暖明显。夏季增暖缓慢。增暖使农业气候环境发生变化,并对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对铁岭市农业生产有利。  相似文献   

3.
影响和田冬季设施农业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和田地区1961—2006年4个代表站的气候资料,对设施农业主要生产阶段冬季(12月—次年2月)的平均最低气温、浮尘日数、降雪日数、日照时数等气候因子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日照时数增加,浮尘日数下降,上述变化对设施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但是降雪日数增加,对设施农业生产不利。针对和田地区气候特征,在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建立南疆特色瓜果蔬菜基地的同时,需要加强雪灾、冷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北辰区设施农业温光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北辰区气象站近40 a(1971-2010年)冬季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影响设施农业生产的温光气候资源和主要气象灾害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温度资源变化利于设施农业生产,光照资源的变化则与之相反,低温、连阴天等农业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的影响加剧,尤以中度和重度灾害的发生明显,北辰区的这一变化对研究我国北方大城市郊区设施农业生产的气候资源变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泰顺丘陵山区气候与茶叶优质高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茶树生产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对泰顺县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表明:光照、平均气温、积温和降水等条件基本能满足茶叶生产的需要;影响茶树生长的主要气象灾害有春季冻害、高温干旱、洪涝暴雨;并且参照农业综合气候区划,水平划区和垂直分层相结合,以热量作为分区的一级指标,水分作为二级指标建立气候区划模型,提出泰顺茶叶优质高产对策。  相似文献   

6.
1996年12月1日,克拉玛依市气象局成立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克拉玛依市气象局战狂风、斗严寒,想石油生产所想,急石油生产所急,全心全意为石油生产做好气象服务,谱写了一曲石油气象服务新篇章。1战胜恶劣环境开创气象事业1955年10月20日,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工业油流,拉开了油田建设的序幕。应石油部门的要求,新疆气象局派出气象工作者到克拉玛依建立气候观测站。气象工作者和石油工人一同护杂草、平场地、安仪器,1956年12月1日克拉玛依气候站正式开始观测。建站初期,条件异常艰苦。喝的是苦涩的硫化氢水,住的是简易张蓬和窑洞。当时…  相似文献   

7.
气候异常常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严重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和农业生产有严重影响。锡林郭勒盟2009年冬至2010年春气温异常偏低,降水多,一些地区冬季的极端最低气温突破了历史极值。低温多雨的春季气候虽然为牧草生长和农作物播种提供了较好的水分条件,但异常偏低的气温造成严重的热量条件不足,导致锡林郭勒盟大部地区牧草返青期推迟了15~20天,主要作物播种期推迟了10~15天,影响了牧草和农作物生产,推迟了牲畜采青。  相似文献   

8.
伊犁河谷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伊宁国家气象观测站1952—2005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伊犁河谷54a来的气候变化情况。伊犁河谷气候增暖增湿现象较明显,增温率为0.41℃/10a,特别是冬季气温偏暖明显;降水偏多趋势较明显,增幅为21.2mm/10a。由于气候变暖,伊犁河谷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
新疆乌兰乌苏物候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新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1980—2002年物候与相应气候因子资料,得出乌兰乌苏23a来气温增高,降水增多,气候增暖增湿;候鸟停留时间增长,与积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的年变化趋势一致,除降水外,其他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木本植物生育期延长,与4—10月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总日照时数和总降水量趋势一致;初霜和终霜均推迟,无霜期缩短;初雪和初次积雪提前,终雪推迟,冬季雪日增长;积雪开始融化提前,完全融化推迟,融化时间增长;土壤表面开始解冻日期趋势提前,而土壤表面开始冻结日期趋势推迟。另外,通过物候与气象因子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获得物候对气候响应的定量关系,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暖对河西走廊中部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河西走廊中部张掖市6县(区)1961~2006年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年降水资料。计算历年各地气温、积温、无霜冻期和农业气候生产力,分析河西走廊中部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河西走廊中部气温呈持续升高趋势,1987~2006年的平均气温明显增高,且冬季升温幅度最为显著,秋季次之,春、夏季升温幅度较小;≥0℃和≥10℃积温增多,无霜冻期延长,气候生产力增加。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有利于冬季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生产;干旱发生频率加大,病虫越冬存活率上升,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  相似文献   

11.
摘要:基于1964-2016年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日照时数资料,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北部农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析日照时数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年日照时数平均每10a递减95.5h,1998年后日照时数急剧减少,连续19a均呈负距平。(2)3-10月日照时数变化不明显,11月至次年2月日照时数显著减少。(3)4—10月大田作物生长季光照条件稳定,冬季设施农业生产季11月至次年3月的日照时数显著减少、寡照日数增多,光照不足严重影响设施农业生产。(4)近53a雾日增加、低能见度发生频率增大、低云量增多、冬季降雪量增加等是造成米东区日照时数剧烈减少的主要气象原因,米东区和主城区相比,局地气候特征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冯明  胡幼林  马晓群  陈璇 《湖北气象》2007,26(3):266-270
使用1960年12月至2005年2月湖北省71个县(市)气象站常规气象资料,根据农业气象学原理和农业气象指标,统计、整合出对该省双季早稻、双季晚稻、一季中稻、小麦这四种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有影响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通过计算气候倾向率,对9类13种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6种农业气象灾害呈增加趋势,有7种呈减少趋势;冬季冻害、小麦赤霉病和盛夏冷害等三种农业气象灾害变化较为明显;任何一种农业气象灾害的气候倾向率呈减少趋势,并不意味着这种趋势变化对粮食生产就绝对有利,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大埔县气象站1981—2010年的气候资料(光、温、水要素,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了大埔县气候条件、气象灾害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期热量条件优越、气温适宜、日照充足。降雨量和空气湿度都有随着烤烟的生长逐月增加的趋势,有利于提高烟株质量;育苗、伸根期温度偏低;烤烟成熟期雨水过多是限制优质烤烟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重庆地区春玉米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玉米气候生态角度出发,对重庆地区春玉米的热量、水分、光照等气候条件进行了适应性分析,组建了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模型,同时对影响本地区玉米产量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趋利避害的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气温的变异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分析和探讨气温的变化是有应用价值的。据近代气候变化知,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40年代,是世界气候增暖时期,40年代达到增暖顶点。40年代以后世界气候开始变冷,进入60年代变冷趋势更加显著。世界气湿的这种变化趋势,在我省也有同样反映。进入70年代,我省气温的变化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笔者在分析山东省气温资料中发现,70年代后冬季气温有回暖的趋势。本文就山东省1959—1986年冬季气温变化进行分析,并指出这种变化与高空500hPa的环流场的变异有关。为便于讨论,定1959—1972年为前14年;1973—1986年为后14年。冬季气温为上年12月和当年1月、2月三个月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16.
王秀琴  吴婷芳 《干旱气象》2014,32(6):1003-1006
甘肃敦煌地区气候条件虽然适宜棉花生长,但热量条件处于棉花正常生长适宜指标的下线,对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利用敦煌市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1983~2012年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敦煌棉花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对棉花的株铃数、单铃重及僵烂铃率、蕾铃脱落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花蕾期气温、花后热量和花期气温、裂铃吐絮阶段灌水量是造成棉花僵烂铃和蕾铃脱落的主要原因。花铃期的平均气温越高,热量越充足,越有利于棉铃数的增加;7月上旬至8月中旬夜温不足降低了棉株矿物质和贮存物的积累速率,导致花蕾及胚珠发育不良,单铃胚珠数减少;盛夏7月中旬高温造成棉铃代谢紊乱,导致单铃不孕,造成株铃数不足和单铃重下降,进而影响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17.
定量评估极端天气影响农业总产值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对极端天气敏感性和脆弱性较高的农业领域为研究对象,将极端天气因子和农业生产因子引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建气候经济模型,定量分析了极端天气事件对浙江省农业总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极端天气因子与浙江省农业总产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农业总产值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高温日数、低温日数、强降水日数每增加1%,浙江农业总产值分别减少0.072%、0.046%、0.076%;高温日数和强降水日数的短期波动对农业总产值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不同区域的农业总产值受极端天气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浙江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相对东部沿海地区受极端天气影响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程军  张瑾 《大气科学学报》2017,40(6):769-777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由低纬输送大量热量至高纬度北大西洋海区,并通过热通量由海洋输送给大气,主导了附近区域的气候形态,并对北半球尺度的气候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本文根据CMIP5多模式多增暖情景的预估模拟结果,通过与增暖前控制试验的对比发现,全球增暖可导致该海区湍流热通量的减小,且减小的幅度随增暖强度增大,模拟结果与观测一致。进一步研究发现,热通量的减小存在季节差异,冬季的减小幅度远大于夏季。结合淡水扰动试验的分析表明,全球增暖下AMOC强度的减弱导致大西洋经向热输送减少,进而导致高纬度北大西洋海洋向大气的热输送减小。  相似文献   

19.
李文科  杨霏云  王娜  陈辰 《山东气象》2020,40(3):136-142
利用山东省5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61—2018年逐日日照时数及32个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站2008—2018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及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等分析了设施农业生产季连阴天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对设施内气温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上,过去58 a山东省连阴天年总发生次数和总连阴天数分别以1.7次·a-1和6.5 d·a-1的趋势增加,且年总发生次数在1999年发生突变;空间上,过去58 a连阴天总发生次数和总连阴天数均呈“东北—西南”向增多分布,聊城和德州地区的增加较其他区域更为明显,单站年发生次数和连阴天数增加超过0.06次·a-1和0.2 d·a-1,且变化趋势在聊城等15个和13个站点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显著性检验;随着连阴天数增加,设施内气温降温幅度会增大;相同连阴天数时,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降幅春秋季大于冬季,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春秋季基础温度高于冬季,从而更容易引起温度的剧烈变化所导致。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研究设施农业种植布局和指导设施农业生产及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武炳义 《大气科学》2018,42(4):786-805
北极历来是影响东亚冬季天气、气候的关键区域之一。北极表面增暖要比全球平均快2~3倍,即所谓北极的放大效应。随着全球增暖的持续以及北极海冰的持续融化,北极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进而可能对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天气、气候产生影响。本文概述了有关北极海冰融化影响冬季东亚天气、气候的主要研究进展,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影响东亚冬季气候变率以及极端严寒事件的可能途径、存在的科学问题,以及学术界的争论焦点。秋、冬季节是北极海冰快速形成时期,此时北极海冰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要强于大气对海冰的影响。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异常偏少,不仅影响北冰洋局地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而且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对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天气、气候产生影响。北极海冰通过以下两个可能机制来影响东亚冬季的天气、气候:(1)北极海冰的负反馈机制;(2)由海冰异常偏少引起的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机制。秋、冬季节北极海冰持续异常偏少,特别是,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异常偏少,既可以加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东亚冬季风偏强),也可以导致冬季风偏弱。导致海冰影响不确定性的部分原因是:(1)夏季北极大气环流状态影响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反馈效果;(2)冬季大气环流对北极海冰异常偏少响应的位置、强度不同造成的。秋、冬季节北极海冰持续异常偏少,在适宜的条件下(例如,前期夏季北极大气环流的热力和动力条件,有利于加强北极海冰偏少对冬季大气的反馈作用),可以激发出有利于冬季亚洲大陆极端严寒过程的大气环流异常。目前学术界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关于北极增暖、北极海冰融化对中纬度区域影响的争论;(2)关于1980年代后期以来,冬季欧亚大陆表面气温呈现降温趋势的原因。目前,有关北极海冰融化影响冬季欧亚大陆次季节变化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过程和机制,我们认知非常有限,亟需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