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湖湘医家的研究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有着显著的湖湘地域特色。《湖湘名医典籍精华》是目前收录、整理现存古代湖湘名医典籍比较完善的著作,其中有关癫狂的医籍大多为清代医家所著。清代湖湘医家认为,癫狂分阴阳,癫病属阴,狂病属阳;癫少狂多,多由肝风挟痰火上扰所致;具有普及性,妇儿、伤寒皆可见;多传变,需脉证相参辨治。治疗方法上,初起多痰,涌吐取嚏;痰证多兼夹,需五脏分治;治癫需温中,治狂需清火;拔根劫巢,愈后宜调。经日积月累,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癫狂学术思想与治疗经验。今后有望进一步深入研究湖湘医家癫狂辨治发展的历史规律,整理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传承与创新湖湘医家辨治癫狂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介绍韩冰教授运用角药治疗月经病经验。韩教授是当代著名中医妇科学专家,对月经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见解,多年来从奇经八脉入手,结合脏腑理论,尤其重视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着重强调冲任和肾脏在月经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且善用角药治疗月经病。韩教授治疗月经病常使用菟丝子、女贞子、墨旱莲;刘寄奴、鸡内金、生山楂;熟地黄、当归、白芍;丹参、三棱、莪术;仙茅、巴戟天、知母等角药组,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3.
薛己是明代易水学派医家,其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同时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脾肾兼顾治用温补之法的理念在调治内科虚损性疾病时疗效显著;外科疡证以托为贵的原则在指导处理脓肿疮毒时起效迅捷;而系统论治针(灸)药并用的方法则广泛适用于病性复杂的各科疑难杂症,指导临证呈现出高度包容性与实用性。这些思想被后世医家广泛继承,应用于现代临床而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4.
分析总结朱丹溪治疗痛风相关论著,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等方面探讨其证治特色。朱丹溪首次明确了痛风病名,对痛风证治有独到见解,认为气血失调,热血得寒,污浊凝涩,内外合邪而致痛风;治疗上以滋阴补虚为纲,以调和气血为本,以祛痰化浊为助,用药多以活血化瘀为主,重视应用引经药,创痛风通治之方;临证举一反三,灵活变通,为后世医家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痛风临床证治经验。  相似文献   

5.
侯氏黑散为《金匮要略》治疗中风病之专方,王中琳教授临证从短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的运动、感觉及精神症状把握TIA的中医病机。并勤求古训,博览历代医家关于侯氏黑散的论述,宗《神农本草经》对其进行组方原则的分析,临证用之,常应手取效。  相似文献   

6.
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痿证”范畴,相当于“上胞下垂”“睑废”等,其常见的病因病机为脾气亏,或肝失条达,或风邪客目,或湿热内蕴。各医家治疗该病时均从脾、肝、肾着手,本文总结了临床常见的几种证型分别为脾胃气弱证、风痰阻络证、命门火衰脾阳不足证和气血瘀滞证,其用方分别为补中益气汤、正容汤、右归饮、血府逐瘀汤等,临床疗效显著。因此对于本病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及时对证处理,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名方桂枝汤的加减方,主要应用于治疗喘证,近现代医家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将其应用于心系疾病、汗证、痞证的治疗,且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了药理研究,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诊疗思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不孕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遴选并整理《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中治疗不孕症的有效经验方,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统计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59位古今名医治疗不孕症的方剂222首,中药238味,总用药频次为251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当归、白芍、川芎、香附、熟地黄。排前5位的功效种类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及利水渗湿药。中药药性以温为主,其次为平、寒性;药味以甘为主,其次为辛、苦味;归经以肝、脾、肾、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出高频关联药对16条,中药因子分析出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出5个聚类方。结论:《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不孕卷》所载历代医家治疗不孕症多以活血化瘀、补肾养血、疏肝行气、燥湿化痰为法,尤其重视从血论治,常以四物汤为基础方,为后世医家治疗不孕症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介绍王遵来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月经病的经验。肺主宣发肃降、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如雾露之溉,下达精微于胞宫,调畅月经的疏泄,与妇人月经病有着紧密联系。肺参与营血的生成,推动气血运行,与肝肾联系密切。一旦肺脏发生病变,除了引起咳嗽、水肿等肺系疾病,也会导致月经病。王遵来从宣通肺气、补肺滋阴、泻肺祛邪论治月经病,取得较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介绍魏绍斌教授治疗“不及”类月经病伴不寐的经验。“不及”类月经病患者常合并睡眠障碍,魏教授注重把握该类患者的病因病机特点,认为二者相关性主要体现为肾虚、肝郁、血虚、痰湿及瘀血五个方面,且常相兼为病。在辨证治疗“不及”类月经病的同时,多从心、肾、肝、脾调治,合理选用安神药。肾气、肾精不足引起者,常选用寿胎丸、四君子汤、参芪归肾丸、四物汤等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引起者,常选用四逆散、四物汤、逍遥散等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若脾肾亏虚引起者,常选用健固汤、四君子汤、圣愈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同时灵活选用穴位贴敷、艾灸、耳穴贴压等中医特色疗法,内外合治,疗效颇佳。并举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1.
总结戴淑青教授临床运用和解少阳针法的经验,涵括其理论渊源、治病机制、操作手法及适应证等。和解少阳针法由承淡安先生以伤寒六经辨证为主,结合脏腑气血经络选穴而创;后李世珍先生提出该针法即针泻外关、丘墟相配治疗少阳证;戴教授承袭李老的经验,认为该针法可达和解少阳、通达三焦、调整全身气机之效,并对其进行改进创新,临床广泛运用于耳鸣、中风后抑郁、不寐、眩晕等神经系统病症及月经病等妇科病症,取得较好疗效。附验案1则,以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析滋水涵木法对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性,并提出在治疗冠心病时,既要认识到痰、瘀之实证,也要认识到肝、肾之虚证,利用五行生克之理论依据,建立基于肝肾二脏作用于心的独特治法。本文从滋水涵木法的理论源流、现代人群的发病特点,以及该法在临床方面的运用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现代医家治疗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治肝实脾”理论是中医的经典传统理论之一,起源于《难经》,经汉代张仲景得以推广,并受到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和发展。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广泛,危害严重,其临床证型复杂多变,肝郁脾虚证是其最主要证型,继承和发展“治肝实脾”理论,充分发挥和应用其理论优势,既可防止肝病进一步发展传变,又可培土荣木,减轻甚至逆转病情,促进疾病向愈,对于治疗CHB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机。本文就“肺之脾胃虚”论从理论来源、辨治思路、临证用方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总结其代表方升阳益胃汤在肺系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15.
《景岳全书》为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博采前人精义、临床验证心得所作之大成,其中对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泄泻因于口腹,可分为脾泄、肾泄、酒泻、气泄及风泄证,强调在治疗前理清虚实、把握病因病位,并创制了胃关煎、一炁丹、九炁丹、复阳丹等方剂,对于现代临床治疗以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甚则为水样便等为特征的疾病,如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急慢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有“伤寒误下救表救里”之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各医家历来均按流传下来的经文进行注解,未能准确解释其形成的机制。讨论此部分内容有助于掌握《伤寒论》知识系统,理解仲景学术思想。本文对各注家的注解进行讨论,并分析伤寒误下身痛证的病因、症状、治则、治方和麻黄汤与桂枝汤的方后注,认为伤寒误下之后救表之方为麻黄汤而非桂枝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析古代湖湘医家与现代医家治疗癫痫的用药规律。方法:挖掘《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丛书及网络数据库中关于癫痫的医案,运用Excel 2010创建数据库并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25.0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Venny 2.1.0进行关联规则与集合分析。结果:古代湖湘医家治疗癫痫的处方168首,中药226味;排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半夏、茯苓、朱砂、人参;排前3位的功效为补虚、清热、安神;排前3位的归经依次为脾、肺、心经;药物关联规则以半夏-陈皮药对支持度最高。现代医家治疗癫痫的处方93首,中药176味;排前5位的药物依次为半夏、甘草、茯苓、石菖蒲、天南星;排前3位的功效分别为平肝息风、补虚、化痰止咳平喘;排前3位的归经为肝、肺、脾经;药物关联规则以半夏-陈皮-茯苓药组支持度最高。两者药性均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主要为苦、甘、辛。其共同关联药对及药组为陈皮、茯苓、半夏、甘草等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结论:古代湖湘医家治疗癫痫善补虚治本,重在补脾胃后天之本,兼顾祛湿化痰,若神机气乱,则需治神,标本兼顾。现代医家认为肝风内动致其病者多,故重视从肝论治,平肝息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挖掘《中华医典》中治疗水肿的相关内容,探讨清代医家治疗水肿的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医案部分中清代医家诊疗水肿的相关著作,采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21.0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录280首处方,包含44本医家著作,涉及中药260味,其中频次≥21次的药物34味,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多辛、苦、甘,归经多为肺、脾、肾经;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和理气药;高频药对为泽泻-猪苓、白术-附子;聚类分析得到7个核心处方。结论:清代医家治疗水肿注重攻补兼施,遣方用药以利水渗湿为主,同时兼健脾理气、温补脾肾、宣肺解表。  相似文献   

19.
“风中于前,寒中于暮”出自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对于“风中于前,寒中于暮”中的“前”与“暮”的释义,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为了更透彻理解条文,通过追溯《金匮要略》的成书背景、作者生存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气候特点,笔者认为其中的“前”与“暮”可以理解为:“前”指疾病过程的前期,“暮”指疾病过程的后期,即疾病前期以风邪为主,疾病后期以寒邪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 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 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