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模式识别是一门年青的学科。Gelfand、Press和Briggs等人都曾将此方法用于危险区的划分及研究地震与钱德勒颤动等的关系。有关模式识别在地震学中应用的概况,请参看文献[3]。 在“大震前地震活动的图象识别”一文中,我们将模式识别方法用于识别强震发生的时间,我们曾得到:“大震发生前的一定时间内,中等地震活动增至一定水平、相差半级  相似文献   

2.
王碧泉  马秀芳 《地震学报》1983,5(3):257-267
用模式识别方法研究了大地震的发生时间与中等地震活动性、太阳活动水平、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由模式识别所得的性质提出,大地震前中等地震活动达到一定水平是大地震可能发生的重要性质.而太阳活动极值前后及自转加速度变化较大时段可能触发大地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30——42N,105——124E)自16世纪以来8次7.5级以上大地震发生之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在这些大地震发生之前的若干年(绝大多数不超过20年),都表现出一个M4(3/4)地震在某一范围內相对较集中活动的区域,然后在该区中部或边缘发生大地震。 唐山7.8级地震前,随着大地震发生时间的逼近,Ms4.0地震的震中分布,在大范围活动的基础上,分阶段地逐步自外围向主震震中收缩,然后发生大地震。这种地震活动图象的演变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的现象,对于研究震源性质、地震孕育过程和中长期地震预报等,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模糊数学方法从给定地区的地震目录中识别出地震簇.这些地震簇由一系列时空相关的地震组成,每一次强震前都可能有其地震簇出现.两次地震的函数由以下公式来确定:eij=1e-1t+2e-2s计算出某一地区所有 MM0地震相互之间的联系强度,并取一个经验参数之后,就可以根据编网原则识别出地震簇.利用地震簇,可以把强震的地震活动性图象识别得更清楚,简单和定量化.此方法曾用于我国大华北及西南地区的地震簇识别与地震活动图象研究.清楚地识别出了13次大震(M6.5)的地震簇.研究了它们的时空特性.近似建立了 lg△t,lgL,lgS 与震级 M 间的线性经验关系,此处△t,L,S 分别表示地震簇的前兆时间(持续时间)及其震中分布的最大线度与面积.显然,这些关系式对地震预报研究可能有一定用途.   相似文献   

5.
分析汶川地震以来,华北地区M≥4.0中等地震的时间序列、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华北应力水平在汶川M8.0地震、东日本MW9.0地震前后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华北的影响基本止于华北西部的汾渭地震带,影响最大的时间段为2010年;东日本MW9.0地震对河北平原地震带及以东地区的地震活动影响大,特别是距离板块边界越近,影响越大,影响最大的时间段为2013年;华北地区的中等以上地震活动与周边较大尺度的构造运动具有一定关系;华北周边发生大地震,但并没有引起强震发生,可能与华北处于第四地震活动期的平静幕、应力水平低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强震前大范围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德瑜  冯浩 《地震学报》1981,3(3):283-291
在大地震发生之前, 伴随着应力的集中加强及其在震源附近区域引起的非弹性变形, 区域地震活动性可能呈现某些异常特征.本文选择一些有明显物理意义并得到岩石破裂实验支持的地震活动性参数, 例如有震面积数 A、平均释放能量E、地震累加频度 N 和大小地震比例系数 b 值等, 采用扫描方法在大范围内搜索, 识别孕育强震的危险地区, 并对假想孕震区进一步做时间扫描计算, 寻找并判断大震前由中期异常过渡到中短期异常的阶段, 在对华北、西南及东北若干强震资料扫描计算的基础上, 着重剖析唐山地震前华北地区区域地震活动异常变化的一些特征.讨论了上述地震活动性参数在强震中期预报中的不同效能, 认为这种时空扫描方法, 特别是 b 值扫描应用于强震的中期预报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地震活动性总体参量R_t方法,研究北京及邻区R_t值在中等地震前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分析跟踪地震发生前研究区域地震活动状态,探讨中等地震孕震过程的异常信息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当R_t值大于阈值0.84时,研究区域地震活动状态比较稳定,发生中等地震的可能性较小;反之,表明地震活动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发生中等地震的危险。检验R_t值的地震预测效能,预测效果比较理想,利用地震活动状态参量R_t研究北京及邻区地震活动状态,判定中等地震发生的风险性,具有一定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贺永 《华南地震》2005,25(2):99-104
运用地震活动标度△F对大华北地区Ms≥6.0级地震震前资料进行时间扫描,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标度△F大多在震前1~2年出现超出一倍均方差的异常;运用该方法还对河南及邻区ML≥5.0级地震震前资料进行了探索,同样,中等地震震前也有一定的异常反映。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模式识别方法(CORA—3修改方法)研究了云南及其邻近地区大地震的发生时间与中强地震活动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分子集):M≥7.0级大震前1—2年内,5—5.9级地震频度有明显增强。前1年6—6.9级地震相对减弱,前2—4年内6—6.9级地震可增至一定水平。对于CORA—3修改算法在采用“CLUSTERS”算法和不用“CLUSTERS”算法所得识别分类结果基本一致。FH(future history test)试验表明,用1930—1986年为学习时段,1969—1986年为预测时段。得到D类识别率为0.6,N类误识率为0.38。  相似文献   

10.
大地震发生前中、小地震活动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的时、空、强等因素。为从中、小地震活动中发掘和研究这些具有应用价值的前兆信息,本文采用长期历史地震资料和现代观测资料,对中、小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进行初步的探讨。 中、小地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变化不仅在大地震前存在,而且没有大地震发生时也存在。若将大震前的变化视为异常变化,没有大震发生时的变化视为正常变化,分析异常变化与正常变化之间的区别和关系,有助于异常的识别,并在地震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利用统计显著性检验方法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与7级以上地震发生关系的判定指标,他们是:①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5<10时,其后第6年我国大陆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②当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N5>31时,其后第6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2007年,中国大陆地区5级以上地震年频次为6次,预示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可能会发生7级以上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再次使前一个判定指标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2.
公元180年甘肃表氏地震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史料记载,各种地震目录均将东汉灵帝光和三年秋(公元180年)表氏地震震中定在甘肃省高台县西(39.4°N,99.5°E),震中烈度Ⅹ度,震级7(1/2).本文通过对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表氏新旧县城遗址的实地考察,对公元180年表氏地震的震中位置作了如下修正:震前的表氏县城位于甘肃省肃南县明花区新墩子城,也应是震中所在地,其地理位置为39.6°N、99.3°E,精度2类;震后重建的县城在今骆驼城或草沟井城.通过对史料震害的认真分析,并将本次地震与两汉时期8次6(1/2)级以上地震及高台附近地区9次地震的地震参数、震害和波及范围进行对照,最终将震中烈度修正为Ⅸ—Ⅹ度,震级修正为7级.  相似文献   

13.
钱兆霞 《地震学报》1983,5(3):313-322
本文分析了云南地区(通海、永善、龙陵、宁蒗、普洱)五次 Ms6.7大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发现:(1)大震前一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内中强地震活动明显加强,年频度达 n(MS4)20次/年,n(MS5)6次/年;(2)同时区域内 b 值相应下降;(3)大震前数月至一年内中强地震活动由原来的大范围散布状态逐渐向未来震中收缩,有的地震(如龙陵、通海地震)的前震,收缩为交叉带状.这些特征可能与云南地区的地壳构造格局和孕震过程有关,文中称这些中强地震为广义前震。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历史地震资料的考证和实地调查,论证了公元1219年宁夏固原地震应为一次地震,而不是二次或三次地震。现行地震目录所给的地震参数宜做如下修正:发震时间为8月7日11时左右;地震重破坏区(Ⅷ度区)位于固原、平凉和隆德一带,极震区介于三者之间的固原附近;震中烈度ge;Ⅸ度,震级可达7级左右。本次地震重破坏区长轴方向为北北西向,大致与该区的六盘山逆掩推覆构造带的走向相吻合,其新构造活动导致了1219年固原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戴维乐  沈业龙 《地震》1993,(5):1-10
本文用分形理论的信息维方法研究了大华北地区1976年以来十次中强地震区域地震时间分布信息维在主震前后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信息维的变化反映了地震时间分布结构自组织特征,在震前一、二年内无标度区及其上、下限值出现明显的下降异常变化,无标度区跨度由1个数量级变宽为3个数量级,震后恢复到一个数量级。震前无标度区跨度越宽,表明地震时间分布自相似结构自组织程度越高,大华北地区十次中强震无论其所在地区、震源深度、地震序列类型、发震构造不同、震前信息维都显示了明显的下降过程,并且临震前降到最低值,震后回升。信息维下降异常时间与主震震级无关,但信息维下降的最低值与主震震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最大熵原理,得到地震时间间隔和地震震级的概率分布函数。根据时间间隔分布,得到地震发震概率,当概率上升达到警界值时,可对云南5级以上中强地震做出预测。6个月以内中短期预测对应率为91%;3个月以内,短临期预测对应率为73%。根据震级分布,得到用最大熵原理求出的地震理论发生次数,理论发震次数与实际较为接近。用最大熵原理求出了云南不同地区不同震级档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复发周期。分析认为,云南7级以上大震危险性在逐步逼近,西部危险性高于东部。  相似文献   

17.
On the basis o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 and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1219 A.D.Guyuan earthquake,we suggest that there is only one strong earthquake occurred in Guyuan area in 1219 A.D.,instead of two or three strong earthquakes.We further suggest that the earthquake parameters recorded in the present earth-quake catalogs are not definite and should be modified.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is earthquake should be about 11 am,August 7,1219 A.D.and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of this earthquake,the VIII intensity area,should be lo-cated among the regions of Guyuan,Pingliang and Longde county cities.The epicenter area should be near Gu-yuan city.The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is about 7 and it has intensity about larger than or equal to IX within the epicenter area.The major axis direction of the heavily-damaged area strikes in north-northwest that is ap-proximately consistent with the strike of the Liupan Shan thrust fault zone.The new tectonic activity of the Liupan Shan thrust fault zone resulted in the M7 Guyuan earthquake in 1219 A.D.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I.thasbeenpayingattentiontotheanomalousphenomenonbyseismologiststhattheearthquakeactivityoftenstrengthensinacertainspaceandduringacertaintimearoundthesourceareabeforeastrongearthquake.Mogi(1969)pointedoutthataringdistributiveareaofthestrengthenedearthquakeactivityoftenappearsaroundthesourcearea10to20yearsbeforegreatshock,whichcalledaringphenomenon(or"doughnut").Afterthat,otherscholarsreportedinsuccessionthatringdistributionofearthquakeactivityoccurredbeforeastrongertquakeorevenbefo…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近期(10年)强震危险性判定和总结四川地区1972--2002年强震预测经验的基础上,清理了中国大陆1920--2002年47次浅源大震事件前地震活动图像特征(M≥4.7),提炼出10个方面12项经验性预测依据:主体活动区、多发时段、关联序列、大陆及地区地震异常图像、地区(带)-地段(震源区)地震增强图像(含信号震、诱发地震、地震条带)、相关地震、窗口地震、复发间隔、大陆及地区缺震、地段缺震与地段强震一缺震转折等。它们在47次震例中的综合出现率≥0.58(即依据比7/12以上)占42例;≥0.66(即8/12以上)占34例。因此,强震(M≥4.7)活动图像经验性预测依据可以作为预测有较大可能发生大地震危险区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