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用地震活动性资料回顾性地研究了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孕震结构和孕震过程,应用组合模式和孕震过程中显地震的时间特征对集集大震的预报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重复微震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深部滑动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5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识别在断层同一位置发生的重复微震来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不同孕震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采用基于子采样条件下S-P相对到时差约束地震相对位置,从而确保震源位置一致性的方法,在红河断裂带北段及其附近区域识别出23组重复微震,其复发间隔变化明显.重复微震的时空变化初步分析表明,研究区频繁的背景地震活动和相邻较近的重复微震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对重复微震的复发间隔产生影响.利用重复微震的震级和复发间隔,估算得到红河断裂带北段6.0~13.4km孕震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mm·a-1,显示不同孕震深度的滑动速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微震通常系指M_L≥1.0或M_L≥2.0的地震,研究这类微震活动在临近大地震发生前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京津唐地区的地震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强地震临震前微震活动存在异常变化,其中以唐山7.8级地震前微震显示的短临异常最为突出,且在强余震前多次重复出现。根据10次震例,剖析了大震前微震短临震兆信息的标志,研究了它们的共同特征和有关短临预报的时空信息,并对异常区与大震危险区的相关性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中强地震发生前的临界状态下,发震断层可能在大震面波应力扰动下出现微震活动增强的现象。利用β统计值方法和匹配滤波技术,对2014年11月22日康定M6.3地震震前大震在其主震及前震所在的鲜水河断裂带的动态触发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显示,未检测到由大震面波触发的微震,表明康定地震震前其主震及前震所在区域在大震面波的应力扰动下,未出现明显的微震触发现象;通过微震检测未发现断层积累应力水平较高、即将发生强震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解算了2001~2005年新疆周边发生的3次大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同时结合其后3年内库仑应力正负区域5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并引用GPS资料综合分析了这组周边大震活动对新疆境内地震趋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周边这组大震活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新疆境内中强地震的孕震过程。  相似文献   

6.
闻满华 《地震研究》1990,13(2):131-138
本文将地震系统作为开放系统进行研究,认为系统和外界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流,导致孕震区滑向不稳定的非平衡态,然后在各种涨落扰动下发生地震。本文研究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1976年龙陵、宁蒗地震、1974年昭通地震、1970年通海地震孕震区,得到大震孕育调整模型,大震前地震开放系统熵值曲线变化特征,可作为大震预报指标应用于日常监测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根据震前小震活动、b值、η值、N值、“地震窗”的月频度、孕震地震条带、缺震曲线值,并利用地震学方法提取大震前兆信息的测震学参数:波速比值、振幅比值、尾波持续时间比值等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变化,研究了武定6.5级地震前地震活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高国英  聂晓红  温少妍 《地震》2013,33(1):86-94
对1900年以来新疆地区4次M≥7.7大震序列类型、发震构造与震源特征、大震孕震阶段地震活动图像的动态演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几次大震震源特征。结果表明,大震序列类型具有多样性,包括主-余型、双震型和孤立型;大震震源断错性质基本上反映了天山和阿尔泰构造带分别以逆冲和走滑为主的构造运动特性;大震孕震阶段地震活动图像演化特征明显,中长期阶段新疆地区6级地震活跃,中期阶段相对平静,短期阶段有差异,大震后新疆处于显著平静状态;不同震级的地震活动均反映出明显的由西南向北东迁移规律,表明新疆地区强震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来自于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发震构造呈复杂几何关系(发震构造在平面投影呈非平行关系)下彼此发震影响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从发震的“垂震底继”影响关系研究了1933年迭溪地震M7.5和1976年松潘Ms7.2地震对后来发生汶川M8地震的龙门山地震构造的孕震能量叠加的加震作用;同时也指出汶川8级地震对周边断裂的减震作用,计算并指出了其影响减震的距离.研究对CPSHA中对发震构造呈复杂几何关系时,如何确定地震带内各潜在的震源空间分布函数fi,mj提供了大震加减震的判断理论依据.还讨论了汶川地震孕震模式的更复杂性,针对某些用巴颜喀拉块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挤压龙门山孕震构造,进而解释汶川地震的逆冲性所带来的矛盾的观点,对其孕震的复杂性提出了问题所在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石绍先  付虹 《内陆地震》2009,23(4):417-423
在震前对澜沧—耿马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为47年的研究基础上,确认滇西南地区出现了预释放加速段、一个孕震区和显著地震有序向源迁移的演变过程等这些大震孕育并进入中短期阶段的标志。并应用这些特征,对1988年11月6日的澜沧7.6级、耿马7.2级地震进行了预测,同时对澜沧—耿马地震带下一个新的强震活跃期的时间和可能发震的断层作了估计,提出了强震活跃期中大震孕育短临阶段预测可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杨欣  曲延军 《内陆地震》1999,13(3):221-232
强地震的孕育过程也是孕震介质的形成过程,在强震前震源附近小地震的地震波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变化过程,则反映了孕震介质的变化过程,为研究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的过程,采用单台地震波振幅比,尾波持续时间比,尾波衰减系数这3项地震波参数作为地震学短期前兆指标,分析其震兆特征,从而达到监测孕震介质变化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单台地震波参数能够有效地发现地震的前兆,但地震波参数的前兆图像复杂多变,不具有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王盛泽 《内陆地震》1994,8(4):315-322
根据哈萨克斯坦萨特地震台、中国新疆乌什地震台的地震资料分别作出单台小地震平均机制解,研究了1990年11月12日阿拉木图附近的巴依沙隆6.7级地震前后小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同时利用乌鲁木齐地震台的资料研究了该区在强震前后小地震平均机制解的变化.研究表明:天山地区强震前单台小地震平均机制解有P轴转向、初动符号矛盾比下降等征兆反应。对将单台小地震平均机制解用于地震预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李强  徐戈  杨彩霞 《地震》2005,25(3):35-42
利用地震波资料对几个典型震例孕震空区的环境应力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显示, 逼近地震的环境应力值高于同时期构成空区的一般性(非主震震源区附近)小震, 发生在未来主震震源区及附近小震的环境应力值较高等。 上述结果的机理可用坚固体模型来解释。 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孕震空区的预报效能, 进一步提高对地震孕育过程中力学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五种有序集群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和宁夏地区强震的孕震过程。我们得到:五种方法均能模拟地震活动交替的高潮、低潮现象;Fisher方法和有序点群分析方法(采用离差平方和增量作为类间距离时)的效果均较好,表明在各类中诸时间段的结构主要是团状分布而不是链状分布,因此选择预报方法时考虑地震活动的这一特点是重要的;对分移动窗口法和非参数拟合优度法的结果,表明在相对平静期和显著活动期之间确实存在着客观的谷值;图论方法则有助于进一步分出显著活动期中易发生强震的较小峰值。五种方法中以Fisher方法的误识率最低,而非参数拟合优度法则能帮助确定较为合理的分类。此外对资料预先平滑也可改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强震等震线、 余震区形状与地震构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渭宾  蒋国芳 《地震》2010,30(4):32-39
本文通过对川滇和华北地区不同地震构造环境中, 1966年以来强震的等震线长宽比、 余震区长度的对比研究, 认为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 余震区长度都与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相关。 对于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和余震区长度, 地震构造环境和震级的影响相同的是, 都与发震断裂是否位于活动地块边界, 位于哪一级活动地块边界, 是与边界方向一致的大断裂, 还是配套小断裂等有关。 最重要的是与活动断层的规模, 尤其是与发震断裂的长度有关, 也与震级有关。 不同的是, 强震等震线的长宽比明显受地表覆盖层的影响, 而余震区长度与地表覆盖层关系不明显, 似乎与震源破裂面长度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6.
In 1972, V. Keilis-Borok and I. Gelfand introduced the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based on the morphostructural zoning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for identification of earthquake-prone areas. This methodology identifies seismogenic nodes capable of generating strong earthquakes on the basis of geological, morph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which do not contain information on past seismicity. In the period 1972–2018, totally, 26 worldwide seismic regions have been studied and maps showing the recognized earthquake-prone areas in each region have been published. After that, 11 of these regions were hit by earthquakes of the relevant sizes. The goal of this work is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post-publication events with seismogenic nodes defined in these 11 regions. The test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NEIC earthquake catalog because it uniformly defines the location and magnitudes of earthquakes over the globe. The ArcMap facilities were exploited to plot the post-publication events on the maps showing the recognized seismogenic nodes. We found that about 86% of such events fall in the recognized seismogenic nodes. The performed test proved the sufficient validity of the methodology for identifying areas capable of strong earthquakes and confirms the idea on nucleating strong earthquakes at the nodes.  相似文献   

17.
张彬  杨选辉  陆远忠 《地震》2007,27(4):27-35
在前人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地震学综合预测方法。 首先利用动态图像方法(地震条带与地震空区)大致确定潜在地震危险区; 然后利用中、 强地震产生的库仑应力确定孕震区; 最后利用地震矩快速释放模型和相关长度增长模型判断孕震区是否进入短临状态。 在地震三要素预测中, 发挥地震学典型预测方法的优势, 并且对相关性较小的预测方法的预测结论相互对比、 印证, 以便得出更可靠的预测结果。 文中还利用这种综合预测方法对1983年菏泽5.9级做了简略研究, 结果表明这种综合预测方法的预测结果和菏泽地震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1933年叠溪发生7?级强震,关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存在较大争议,有些学者认为NW向松坪沟断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另有学者认为近NS向岷江断裂南段才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本文根据成丛小震发生在大震断层面附近的原则,利用1990-2014年精定位小震目录,根据万永革等(2008)提出的震源断层面拟合方法,反演了叠溪地震震源断层走向、倾角和位置。断层走向和倾角分别是172.8°和82.9°,倾向偏向西。本文结果更支持岷江断裂南段为叠溪地震发震构造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地震中短期前兆某些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焦明若  张国民 《地震》2000,20(3):29-36
从前兆分段的物理基础出发,对强震和中强震的中短期异常(1年尺度)基本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认为地震活动性中短期异常以在震中附近出现中短期(约1年)平静为最主要特征,并出现中短期空区。对于多种学科中短期前兆异常的特征,从总体上看尚处于中期阶段的整体发展过程之中。由于不同震级强度的地震,其约1年的时间尺度对其孕震过程的内涵来说有较显著的差异,对7级以上大震和中强地震的中短期前兆异常特征分别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地震短临异常综合标志及预报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英  张清荣 《地震》1994,(1):23-30
本文对华北16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多兆短临异常进行了分析,归纳出短临异常的综合变化特征。依据短临异常的综合特征,提出在中期异常背景上孕震过程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两个定量化综合标志。研究了孕震后期在观测到较多数量短临异常情况下,能否发布5级以上地震预报意见的预报指标。作为本文结果的检验,计算了8次地震丧的综合标志和预报指标。本研究工作在短临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