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方法,对大连黄海海域的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sp.)在自然海域的生长和生殖过程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近2a的观察。结果表明:繁茂膜海绵的生长呈现周期性变化,分为4个阶段:复苏期(3~5月)、生长旺盛期(6~8月)、衰退期(9~11月)和冬眠期(12月—次年2月)。繁茂膜海绵可以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显著生殖期为8~10月,期间可以观察到卵细胞、精细胞囊、胚胎和幼虫。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繁茂膜海绵自然生长生殖特点,进而实现海绵组织块的继代培养和人工育种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两种黄海潮间带海绵的元素与氨基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EDXRF)分析了黄海潮间带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e)和肾指海绵(Reniochalina sp.)的无机元素,其中硅是两种海绵中最多的无机元素。繁茂膜海绵较肾指海绵的锌含量高,参照文献数据推测这可能是该属海绵的特性。测定了2种海绵的含水量,有机碳、氮、氢元素和氯基酸在海绵干质量中的比例。分析了繁茂膜海绵在2002年8月到11月中主要无机元素的变化,发现繁茂膜海绵中的硅含量在降低。繁茂膜海绵的氨基酸总量远高于肾指海绵,2种海绵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是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元素与氨基酸分析将对海绵细胞培养基开发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用凝胶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方法从黄海的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e)中分离得到一种蛋白质D1,相对分子质量为2,3ku,pI为6.6。纯化的蛋白质富含疏水性氨基酸和酸性氨基酸。研究表明蛋白质D1对繁茂膜海绵细胞培养表现出很强的使海绵细胞贴壁且快速粘附成团的作用。凝集实验表明该蛋白对人的A、B、O、AB血,兔和鼠的红细胞没有凝集活性。  相似文献   

4.
海绵动物是天然活性产物重要的生物来源。近年来针对海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和活性检测,而对其本身组织结构和细胞生物学的探索较少。文章采用组织学方法和透射电镜对小轴海绵的结构和原位细胞形态进行了观察和鉴定;通过细胞分离手段,将4种主要类型细胞富集,并进一步对其密度分布、光学特性、内含物、培养特性等进行了全面的检测。结果表明,小轴海绵水沟系为复沟型;具有外扁平细胞层、皮层和髓层结构;主要的细胞类型为小球细胞(A、B)、原细胞和领细胞;两种小球细胞具有较高密度、特殊的荧光和细胞内含物;原细胞和领细胞内含有糖类和脂类能量物质,提取物在可见光区有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峰;除小球细胞B外,其余细胞均可富集后培养;领细胞与小球细胞可能存在分化衍生的关系。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分析小轴海绵细胞分化、活性化合物的代谢通路和细胞培养模式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研究其对海绵滤食细菌功能的影响。在模拟大气CO_2浓度升高生态系统中,探究了大气CO_2浓度387、500、750和1 000mmol/mol环境下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is)滤食灭菌海水中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S 1.1017)和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的能力。结果表明:在24 h实验期间,模拟大气CO_2从目前约387mmol/mol升高至500mmol/mol,繁茂膜海绵滤食大肠杆菌和灿烂弧菌效率提高了。当模拟大气CO_2 750mmol/mol时,繁茂膜海绵滤食海水中大肠杆菌和灿烂弧菌功能都下降了,说明繁茂膜海绵已经受到大气较高浓度CO_2损害。模拟大气CO_2为1 000mmol/mol时,繁茂膜海绵基本丧失了滤食海水中大肠杆菌和灿烂弧菌的功能。上述结果可为了解大气CO_2浓度对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海绵清除大肠杆菌的过程,研究海绵净化细菌的机理。作者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等手段,监测和分析了绿色荧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is)体内、体外水环境中数量变化过程。在1 L含有3×107个/m L绿色荧光大肠杆菌的海水中放入鲜重(1.02±0.11)g的繁茂膜海绵24块,处理7 h,海水中的荧光大肠杆菌数量逐渐降低;而海绵体内荧光大肠杆菌数量在2 h时内逐渐增多,之后的2 h趋于稳定,4 h以后开始逐渐减少。水体中大肠杆菌不仅进入海绵体内,而且进入海绵细胞内。含有荧光大肠杆菌的海绵块转入无菌海水中后,海绵体内及细胞中大肠杆菌逐渐消失,而且大肠杆菌没有被释放到环境海水中。分析表明,繁茂膜海绵能够以摄食的方式净化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7.
以黄海海域的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e)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海绵细胞培养中细胞团的形成过程。细胞在培养24h后贴壁聚集,有类似胶原物质分泌。培养第5天形成的细胞团,中心致密,边缘有平滑的表皮结构。为控制培养中的微生物污染,比较了6种抗生素的使用效果,其中庆大霉素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不影响细胞成团,而两性霉素B对细胞的贴壁和成团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夏光远  王德祥 《海洋学报》2017,39(4):89-100
海绵动物具备很强的愈伤再生能力。荔枝海绵是海绵动物中比较特殊的类群,它有皮质层细胞(cortex)和领细胞层细胞(choanoderm)的初步分化。本文对荔枝海绵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通过切割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移除荔枝海绵的特定结构,观察其愈伤过程,以期了解海绵愈伤过程的主要变化及各部分在愈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愈伤过程发生的主要变化为未受创部分的细胞向受创部分迁移导致的细胞重新排布;其身体结构中的领细胞层和皮质层对其生存愈伤是必要的,而骨针核心对其愈伤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欧鳗“狂游症”病毒的细胞定位与超微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江华  颜青  方莹  黄印尧  倪子绵  陈信忠 《台湾海峡》2001,20(1):54-56,T001
应用电镜标本制备和观察技术对45尾“狂游症”欧鳗的主要脏器进行系统观察,在脑、心脏、肌肉和皮肤组织中,发现一种致病性病毒,多数病毒定位于细胞的内质网腔,一般为球状或椭圆球状,大小约为50~80nm×100~150nm,具有囊膜,囊膜外附有纤突,可以造成脑细胞的肿胀、空泡变性和心肌细胞线粒体的结构破坏和空泡化等细胞病变.人工感染欧鳗中找到同样病毒,表明该病毒是欧鳗“狂游症”的致病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触角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中国对虾 (Penaeus chinensis)触角腺的组织结构和细胞超微结构 ,并对其生理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光镜观察显示 :触角腺由体腔囊、迷路和原肾管 3部分组成。开放的血窦和动脉小血管分布在体腔囊和迷路小管之间。电镜观察研究表明 :1体腔囊壁由足细胞和基膜组成 ,足细胞以足状突起连接于基膜上 ,血窦和动脉小血管中的血淋巴液滤入体腔囊形成原尿。足细胞吸收原尿中的大分子物质 ,并行细胞内消化与解毒作用。 2迷路小管上皮细胞游离面具发达的微绒毛 ,细胞基部质膜形成大量内褶。迷路具有对原尿中的大分子物质、水及无机离子进行重吸收的功能 ,并能排泄机体代谢废物 ,参与渗透压调节。 3原肾管上皮细胞基部质膜和侧膜向细胞内形成更深更多的质膜内褶 ,细胞进一步重吸收管腔中的水及无机离子 ,并通过活跃的无机离子代谢作用 ,在形成中国对虾高渗、浓缩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分步降温法冷冻保存太平洋鳕(Gadus macrocephalus)精液,并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精子的超微结构损伤。分析了添加剂(蛋黄)及五种抗冻剂(PG(丙二醇)、DMSO(二甲基亚砜)、EG(乙二醇)、GLY(甘油)、MeOH(甲醇))不同浓度(8%、10%、12%、14%、16%、18%)对太平洋鳕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蛋黄能够显著提高太平洋鳕冷冻保存效果(P0.05);12%PG中添加10%蛋黄保存的冻融精子运动率最高(85.87%±1.6%),显著高于其他冻存组(P0.05)。添加蛋黄的12%浓度的DMSO组解冻后精子运动速率较高,平均直线速度、平均曲线速度、平均路径速度分别达到了(120.39±20.78)μm/s、(120.39±20.78)μm/s、(155.64±12.02)μm/s,与其他各实验组差异显著(P0.05)。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新鲜和冻融后的鳕鱼精子发现,鲜精中75.5%精子形态结构正常、24.5%精子形态结构异常;运动率最高的冻精中67%精子形态结构正常、33%精子形态结构异常。超低温保存对太平洋鳕精子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肿胀变形,鞭毛脱落、断裂。  相似文献   

12.
殷明焱  胡晓燕 《海洋科学》2011,35(11):69-72
对从青岛沿海分离的一株鞭毛藻进行了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发现其为中国海一新纪录种——梨形柄钟藻(Pseudopedinella pyriforme Carter)。该藻细胞为辐射对称结构; 具6 个色素体, 色素体内侧具蛋白核, 与细胞核相邻; 线粒体具管状嵴; 细胞前端具一根鞭毛, 鞭毛向一侧加宽形成翼; 尾部具一与...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弄清北部湾涠洲岛6株疑似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株的种类,作者采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初步鉴定;并对藻株SSU rDNA、LSU rDNA和ITS序列测序,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北部湾涠洲岛6株藻与红色赤潮藻形态特征基本符合;3种序列系统发育树分析均发现北部湾涠洲岛6株藻与不同海域来源的红色赤潮藻聚在同一大分支上,自展值高达99、100、100;与来自亚洲海域的韩国安山株、新加坡株、中国厦门港株序列差异最小,亲缘关系最近,而与其他地理来源的红色赤潮藻序列差异大,亲缘关系较远。红色赤潮藻SSU、LSU、ITS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001~0.008、0.003~0.025和0.045~0.406,明显小于该藻与其他裸甲藻科(Gymnodiniaceae)藻属下的种间遗传距离0.032~0.072、0.165~0.222和0.589~1.559,因此可确定北部湾涠洲岛6株藻均为红色赤潮藻。研究结果将为北部湾海域赤潮生物来源与组成、赤潮的发生与管理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4.
长期超低温保存后真鲷精子的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精子运动率、受精率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研究了2003~2009年分5批冷冻保存的真鲷(Pagrus major)精子经1~73个月保存后质量变化情况。冷冻精子在40℃水浴中解冻,大约100~110 s转化为液态后取出,用海水激活后观察精子运动率,人工受精6~8 h后观察受精率,同时精子用2.5%戊二醛前固定,经处理后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精子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冷冻精子的最高运动率(87.67%±2.52%)和受精率(71.33%±8.84%)都是2009年保存1个月的精子,保存1,13,26个月的精子运动率和受精率差异不显著(P0.05),保存48个月后的精子运动率和受精率显著低于保存1个月的精子(P0.05),2003年保存的精子(73个月)运动率(50.67%±5.31%)和受精率最低(39.56%±0.69%)。精子的超微结构损伤主要包括精子头部损伤,线粒体损伤以及精子质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有害藻华对海水养殖、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已成为全球性的生态灾害.近20年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等甲藻形成的有害藻华在东海海域连年暴发,其频率高、危害大,形成及演变机理复杂,对藻华原因种进行监测是开展有害藻华预警和防控的...  相似文献   

16.
彭勇  丁云娟  林洪  王静雪 《海洋科学》2013,37(1):96-101
为探究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的生物防治方法,从水产品市场处污水中分离出一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 VPp1.并借助噬菌斑形态、电镜、酶切等技术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同时测定了其裂解谱、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以研究其裂解性能.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其核酸是线型双链DNA,大小在15 kb 左右.具有一个正二十面体的头部,头部直径大约为44 nm,无尾,属盖噬菌体科(Tectivirus);裂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其在双层平板上培养12 h 可形成中心清亮的噬菌斑,周围有大而明显的晕环.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1,潜伏期为10 min,裂解量为90.3,是符合条件的潜伏期短裂解量大的理想噬菌体,可用作进一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cox1片段序列的DNA条形码为浮游动物种类鉴定提供了新的可靠手段,构建了胶州湾网采浮游动物DNA条形码文库,在国内首次使用宏遗传组学方法研究夏季胶州湾海洋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共获得环境样品DNA条形码149条;以6%为阈值共检出37个OUT,其中19个与DNA条形码数据库中序列程度非常高(〉97%),可以鉴定到种...  相似文献   

18.
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是引起疖疮病的典型致病细菌,几乎可以侵染所有的鲑科(Aeromonas)鱼类,为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电击转化法将原核表达载体p GFPuv成功导入杀鲑气单胞菌C4菌株(AS-C4)中,获得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杀鲑气单胞菌菌株AS-C4~(GFP)。AS-C4~(GFP)菌株在氨苄青霉素抗性平板上生长良好,并在紫外光下激发出较强的绿色荧光。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体和PCR检测gfp和杀鲑气单胞菌vap A基因,表明gfp基因已经成功导入AS-C4中。用AS-C4~(GFP)人工感染大西洋鲑(Salmo salar),从死亡鱼的脾脏、肝脏、肾脏中均能分离出AS-C4~(GFP),AS-C4~(GFP)在脾脏中最多。AS-C4~(GFP)具有特异性和可视性,为研究杀鲑气单胞菌对大西洋鲑的侵染途径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9.
作者详细观察并记录了中国山东烟台优势种卵圆扁蝼蛄虾鳃虱(Gyge ovalis Shiino,1939)的形态学特征,比较了不同地域该种的形态学差异,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发现了该物种雄性个体的关键鉴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日本、韩国的卵圆扁蝼蛄虾鳃虱在形态特征方面雌性个体差异较大,雄性个体差异较小;卵圆扁蝼蛄虾鳃虱的地理分布相对较集中,主要分布在中国山东和台湾两省、韩国、日本,确定其为亚洲特有种;通过扫描电镜,首次发现卵圆扁蝼蛄虾鳃虱的雄性个体中腹突上有呈鳞片状分布的"锯齿"状刚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