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发生M_S6.0级地震。对震中双河镇开展野外应急调查,查明了此次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并开展了环境噪声测试。调查发现,此次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路基破坏(沉陷或隆起)、屋基沉降、地表裂缝或塌陷、粉土液化等类型,且地质灾害主要沿北西向、北东向两条断裂地表破裂带沿线分布;地震诱发斜坡场地动力效应产生的崩塌、滑坡规模较小且发育密度较低,断层活动导致地表同震破裂产生地表裂缝、塌陷及喷水冒泥砂等震害;典型灾害点的水平与竖向谱比(HVSR)放大系数高于一般测试场地,且以高频放大为主(10 Hz),与斜坡靠近活动断层带附近的高频振动产生共振效应导致破坏密切相关;研究区测点的南北分量(NS)放大值普遍高于东西分量(EW),具有明显的方向效应,与调查区开挖公路边坡所形成的临空方向密切相关。调查结果可为震区的灾害评估、震后救援、灾区重建和灾害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
陈多 《地理教学》2010,(10):29-31
一、救灾项目概况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深切割的四川省龙门山高山峡谷区发生Ms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汶川县映秀镇)。北川-映秀断裂是划分高、低龙门山现代地貌的边界,地形高差极大。在高震级地震导致的强烈地面振动和地表破裂错动的共同作用下,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08,(6):I0002-I0002
中国地震局科考队员近日深入汶川8级地震极震区北川县城进行地震灾害评估,发现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带带从北川县城南1km处开始至北川县城中心吊桥附近,出露长约2km。该地震地表破裂表走向N-15-20E,北西盘抬升高度2-3m,具有较大的右旋分量。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证实,北东向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映秀——北川逆断裂为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的发震断层,长度在180公里以上,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明显的右旋走滑分量。  相似文献   

4.
河北文安地震异常增温图像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4日11时56分河北文安(38.9°N,116.3°E)发生Ms 5.1级地震,这是华北地区自1999年以来,继张北、大同、滦县5.0级地震后的第2个5级以上地震,造成震区部分房屋出现裂缝和一定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5.
云南鲁甸“8·03”地震地表破裂与大型地震滑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鲁甸"8·03"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大量次生山地灾害。根据实地考察和遥感解译,在地震烈度Ⅸ度区内发现一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沿破裂带发育有4个(特)大型滑坡和一个高危堰塞湖。该破裂带具有典型的右旋走滑特征,系右旋走滑断层活动的结果。根据其发育特征,该断层应为"包谷垴-小河断裂"沿小河-乐红镇方向的延伸部分,对地震灾区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也是4个大型滑坡形成的重要动力来源。综合分析断层的位置特征和大型地震灾害的分布情况,推断该断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建议进一步加强该发震断层诱发次生山地灾害的调查与分析,防止次生山地灾害造成新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汶川特大地震导致了青川县乔庄镇(主城区)遭遇了较为惨重的特大灾难.县城的恢复重建工作受到地震断裂、山体变形、强烈的余震活动等严重制约.尤其是地震断裂问题,更是对能否原址重建起决定性作用.在参考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该镇的地震断裂问题进行了评估,确定了青川-平武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主断裂之一)分三条分支断裂(北支断裂、中间断裂、南支断裂)穿过乔庄镇主城区的大致方位和走势,并且现场发现该三条分支断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震破裂(如地表破裂,山体震裂等),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强震的孕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历史地震救援的经验表明,道路是抗震救灾的主要地面交通生命线,道路的破坏除了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也直接影响相连道路的连通性能,间接影响了整个灾区路网的连通性能,从而降低了灾区交通运输效率.目前,缺乏对道路连通性能的客观、定量震害评估指标与方法.该文在复杂网络“网络效率”指标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道路连通性能震害评估方法.首先,利用网络效率分别建立路线、路网的连通效率指标,然后根据震前、震后两个时相的路线、路网连通效率的变化,建立道路连通震害指数,评估道路连通性能的震害情况.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度量与区分不同震害情况下的道路连通性能,能够为应急救援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鬼招手滑坡位于“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彭州市内,是地震4a后暴雨诱发的高速滑坡.剖析了主滑体和堆积区Ⅰ、Ⅱ、Ⅲ的特征;分析了影响该边坡稳定性并诱发滑坡的6大因素,包括地层岩性、河流及泥石流冲刷掏蚀坡脚、暴雨及雨水下渗、断裂及“5.12”汶川地震、地貌、人类工程活动,其中持续暴雨是滑坡主要诱发因素;计算了主滑体抛射初速度为40.41 m/s,运动距离为137m,定义了主滑体的破坏模式为滑移-抛射模式;总结了滑坡的破坏过程,分为坡体累积破坏、坡体启动、坡体运动、坡体堆积稳定4个阶段;对比分析了暴雨和地震诱发的高速滑坡的不同之处,对于地震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基于GPS技术的活动断裂监测——以鲜水河、龙门山断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GPS作为重要的技术手段,在地壳运动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以青藏高原东缘的鲜水河、龙门山两条重要活动断裂为例,根据GPS监测获得的欧亚框架的运动速度场,用刚性地块假设下的最小二乘法拟合方法,对其现今断裂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的整体运动速率分别为8.67±2.65mm/a、1.67±2.07mm/a;鲜水河断裂的甘孜-乾宁段、乾宁-康定段运动速率为8.88±2.74mm/a、9.73±2.30mm/a;龙门山断裂北段、中段、南段运动速率则分别为1.91±2.47mm/a、1.70±0.96mm/a、1.57±1.21mm/a。由此表明鲜水河断裂现今活动性大,而龙门山断裂的活动性相对不大。同时,断裂性质研究表明鲜水河断裂为左旋走滑挤压断裂;龙门山断裂性质为右旋挤压走滑断裂。  相似文献   

10.
2008年3月21日于田7.4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3月21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与策勒县交界处发生7.4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塔里木盆地的南边,靠近西昆仑山区边缘的阿尔金地震带.阿尔金断裂带西南端是有三个分支、向西撒开的构造,北面一支分布在硝尔库勒盆地,中间一支就分布在阿什库勒盆地,是这次地震主要的发震断裂构造;南面一支一直延伸到郭扎错盆地,限制了余震的分布范围.地震破裂是以拉张为主兼有走滑运动的倾滑破裂,是阿尔金深断裂左旋扭错的结果,和震源机制解的结果相一致.阿尔金断裂的强烈地震活动,往往伴随有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大震活动.这次7.4级地震之后的一个多月就发生了四川汶川8级地震,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和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及帕米尔高原周缘地区是否会引起地震活动的进一步加强,也值得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玉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04-14发生在青海省玉树的Ms7.1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基于GIS技术和信息量模型方法,以坡度、坡向、高程、坡形、地貌类型、断层距和地层岩性为评价因子,通过空间分析计算各因子的信息量,分析地质灾害在各因子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各评价因子图层进行空间建模,将获取的信息量图划分为高度、中度、轻度三级危险区,通过遥感解译研究区实际滑坡分布,与危险性分布图叠加表明:本次研究得出的危险等级与实际的滑坡发生情况相吻合,为灾区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历史震害资料浅析的基础上,利用最近40年有现场调查的地震记录,分析了云南省各类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的一些特征,并结合云南地震时空活动特性,对云南有仪测地震资料近百年间的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反演,表明:(1)云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具有群体分区特征。(2)云南地区存在时间进程上连续的中强地震活跃背景:地震对资源环境的作用影响具有强度为2级的高背景值。(3)云南资源环境地震破坏影响具有多侧面、长时效和渐微影响的特征。地震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必将恶化人类生存条件,阻碍社会经济的长期与可持续发展。这是资源环境安全防震减灾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3.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地面交通瘫痪,遥感技术为准确掌握灾情发挥了宏观快速的优势.灾区震后遥感影像来源丰富,通过分析从不同遥感平台和传感器获取到的灾区震后遥感影像的特点,探讨了多源遥感影像的处理方法,特别是针对非标准航空影像处理提出了解决思路.并归纳了基于多源数据进行震害信息提取,确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体地理位置的几种技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家庭的震后生活恢复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后恢复是一个随时间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以2008年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为巨灾案例,2009年云南姚安Ms6.0级地震为中小型灾害案例,对农村灾区家庭进行随机入户调查。基于1094份有效问卷,运用恢复曲线,研究受灾家庭的生活恢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对比不同灾害强度对恢复重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恢复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根据恢复速率的变化,可分为应急期、恢复前期、恢复中期,恢复后期。巨灾和中小型灾害在恢复历时、恢复过程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中小型灾害生活恢复的过程相对较短,绝大多数重损家庭在灾后20个月完成恢复,中损家庭为18个月,二者相差较小;巨型灾害恢复过程整体历时较长,大多数中损家庭在灾后68个月才完成恢复,重损家庭的生活恢复整体滞后于中损家庭1年以上,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灾程度对恢复过程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5.
2000年11月14日东昆仑8.1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1年11月14日的8.1级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西段的一条北西西向走滑断裂上,从卫星影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该断裂。断裂沿北西西向的河谷北岸发育,是阿尔喀山的南缘断裂,断裂构造地貌非常清楚,是一条可以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断裂。从运动学背景看,本次地震的主动盘为断裂的南缘,且地震破裂自西向东发展,震源深度较浅,所以位于断裂北盘和西侧的新疆且末、若羌等距离震中较近的地区,地震的震感反映并不明显;而震中东侧的格尔木和南侧地区的震感反映较强。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运动学背景和现有的地震参数分析,这次东昆仑8.1级地震发生在巨大的东昆仑断裂西段,由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块体向东逃逸和旋转运动,造成断裂左旋扭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地壳形变和地面温度异常是构造地震活动监测的两项重要指标,时间序列分析是提取地震活动异常信息的主要方法.该文以汶川地震为例,分析发现汶川震前位移、基线长度、应变分量时间序列出现显著的地壳形变动态异常,同震形变最为显著.分析地面温度增量时间序列,发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3次异常,持续时间为9~13 d,地面异常增温高达10°C,增温高值区主要沿龙门山断裂、鲜水河断裂、红河断裂展布,与活动断裂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同一像元应变与地面温度增量时间序列进行关联分析,发现地壳形变与地面温度异常特征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地壳活动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位于川青地块及其南缘鲜水河断裂带,地质条件复杂。GPS监测表明,川青地块及其邻区的地壳运动水平速度,具有自西向东递变下降的顺时针涡旋转动的总趋势;鲜水河断裂带有较高的移动速率;工程区东、西两侧的测站之间有一定的水平速度矢量差。工程区为高地应力区,并可产生局部高应变能带。鲜水河断裂带为我国西部的强震带;川青地块内部已发生5级以上地震25次。与中强震有关的断裂带通过工程区,并表现出工程区地壳活动性。地壳活动性将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08-05-12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地震,全国多个单位投入科技力量,为抗震救灾献言献策,其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在这次汶川地震灾害监测与评估中主要起到了灾情速报、救灾空间信息保障、次生灾害动态监测和灾区重建规划等作用.通过对这次全国性的地震灾害遥感监测工作的总结与分析,指出了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利用CBERS进行汶川地震区森林资源损失快速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灾害的特殊性使得地震灾害评估短时间内难深入灾区现场,全面开展森林资源破坏的快速调查与评估.采用遥感方法,利用中巴资源卫星(CBERS)遥感数据,结合区域灾前调查资料,进行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域森林资源快速评估.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汶川地震对区域森林资源、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分析结果不仅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及时的决策依据,也给灾后重建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科学数据.通过实践应用充分证明,综合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BERS遥感数据能够满足森林资源快速评估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4·20"芦山地震为龙门山断裂带南端上的浅源构造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最大烈度达IX度,龙门乡99%以上房屋受损。乡境内因地震形成35处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为滑坡、崩塌,分别占40.0%、60.0%,乡境内5个村有分布。崩塌失稳模式为震动-剥落、震动-拉裂-滑移、震动-拉裂-错落;滑坡失稳模式为震动-拉裂-蠕滑。地震地质灾害除受控于地震触发作用,陡峻的地形、地形与高程放大效应特征突出外,强风化卸荷作用也是地质灾害产生的物质基础。乡境内以崩塌危害较为严重。开展震中地震地质灾害特征研究,预测灾害发展趋势,对灾区安置点规划、灾后3 a恢复重建都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