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畴红石岩铅锌铜矿为滇东南锡锌多金属成矿带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探明的大型矿床.矿体产于中寒武世田蓬组上段浅变质岩中,受地层层位控制,延展范围大.矿石条纹状构造发育,具有较明显的海底喷流沉积型矿床特征.根据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总结了矿床的控矿因素,分析矿床的成因,并指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对该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华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现代海底喷流-沉积硫化物矿床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海底热液成矿理论的发展,也大大地提高了对古代海底喷流块充化物矿术的研究水平。本文指出喷流-沉积是重要的成矿作用,提出喷流-沉积矿床是华南Cu、Pb、Zn、Sn、Ag、Au等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形成了一批超大型矿床,并将华南许多曾被认为属夕卡岩矿床重新确认为喷流-沉积岩床。文章还论述了华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特征、分类、时空分布及其成矿特点等问题,提出断裂拗陷带型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华南具有特色的类型,而陆相断陷盆地中喷流-沉积矿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华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海底喷流-沉积硫化物矿床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海底热液成矿理论的发展,也大大地提高了对古代海底喷流块充化物矿术的研究水平。本文指出喷流-沉积是重要的成矿作用,提出喷流-沉积矿床是华南Cu、Pb、Zn、Sn、Ag、Au等矿产资源的重要来源,形成了一批超大型矿床,并将华南许多曾被认为属夕卡岩矿床重新确认为喷流-沉积岩床。文章还论述了华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特征、分类、时空分布及其成矿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云南会泽铅锌矿喷流沉积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泽铅锌矿床的成因认识各异,曾认为是沉积—改造层控型矿床。研究前人资料、结合亲历找矿实践,讨论该矿床另一种不同的成矿方式。研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组成、包裹体、方铅矿年龄测定和成矿温度测试等表明:会泽铅锌矿属海底热卤水喷流沉积—改造层控型矿床,与芒特—艾萨型热卤水喷流沉积层控矿床类似。  相似文献   

5.
江西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铜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总结海底海山喷流-热水沉积矿床的成矿判别的基础上,结合永平、乐华两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分析,系统提出了江西海底火山喷流-热水沉积铜矿床的综合成矿模式,并指明了这一成矿模式的理论和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6.
非火山环境海底沉积-喷流(“SEDEX”)矿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火山环境海底沉积-喷流(“SEDEX”)矿床池三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海底沉积-喷流成矿作用,泛指成矿水热流体(不同成因)喷溢出海底,液态状通过不同方式将所携带的成矿组分在喷口上下或侧近沉淀下来富集成矿的过程。由此作用形成的矿床,即...  相似文献   

7.
云南易门狮子山铜矿的地球化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笔者近年承担了“罗次-元江元古宙海底喷流成矿”项目研究,应用了喷流矿理论,将宏观矿床地质与微观地球化学相结合,对易门狮子矿床进行了重点解剖。按矿床特征、成矿作用和地球化学,将矿床划分为三个成因类型,即喷流热水沉积-改造型铜矿、沉积-改造型砂岩铜矿和与细碧岩有关的含铜磁铁矿。第一类为矿区最主要铜矿类型,铜储量占矿区已探明储量的90%,是主要的找矿对象。该类型的主矿体深中和NW侧喷流岩发育,是最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东升庙是华北地台北缘西段的一个特大型铅锌硫矿床。在对矿床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海底喷流沉积成因观点,并初步探讨了矿床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刘红涛 《地质与勘探》2018,54(5):902-916
本文从凤太矿集区容矿盆地的地层和沉积建造入手,对本区找矿勘探密切相关的赋矿层位、容矿岩、矿床建构样式和矿化分带等原生控矿要素和矿化空间特征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认为凤太地区铅锌矿应属于盆地热卤水喷流沉积矿床;成矿后区域挤压和盆地反转,导致容矿沉积建造发生褶皱变形与浅变质,也使一些矿体最终定位于褶皱枢纽及附近两翼;但成矿后褶皱变形对原生沉积喷流成矿系统的完整性并无重大改变。鉴于上述认识,建议今后的找矿勘探应减少对成矿后“背斜控矿”现象的过度依赖,而应重视沉积喷流成矿系统原生控矿要素的分析与研究,并借助沉积喷流矿床特有的原生地球化学向量、找矿线索与找矿标志,配合有效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切实将成矿规律和矿床成因认识转化为勘查找矿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东川铜矿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毅特 《云南地质》1996,15(4):319-329
东川铜矿是全国著名的元古宙层控铜矿床。对于该矿床的成因,存在岩浆成矿、同生沉积成矿、沉积—改造成矿等多种观点。笔者涉于研究课题,在分析大量实际材料的基础上,强调海底火山—喷气及海底喷流热卤水在成矿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东川铜矿的成矿系列、矿床类型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杨翰魁 《云南地质》2008,27(2):175-180
矿床产于中寒武田蓬组地层中,受地层、沉积岩相、变质岩相控制。围岩蚀变为黄铁矿化、锰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矿床成因为海底含矿热卤水喷流沉积型。  相似文献   

12.
粤北盆地流体系统及其矿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地构造演化流体系统矿化作用是当代矿床学研究的新课题。盆地演化过程 ,压实流体系统温度场、动力场和地球化学场可以通过地质研究和数字模拟来重塑。粤北晚古生代沉积盆地存在 3种类型的矿化流体。大宝山型流体与岩浆热动力作用有关 ,形成海底火山热液沉积多金属矿床 ;凡口型流体与深部建造的循环热液有关 ,形成中低温海底热泉喷溢沉积铅锌银汞矿床 ;红岩型流体与盆地成岩压实水有关 ,形成低温单一黄铁矿矿床。红岩地区盆地压实流体系统在盆缘古隆起地段形成红岩型黄铁矿矿带的同时 ,还形成特征的白云岩化作用。白云岩产状和组构、白云石“亮边”和“雾心”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红岩型诸矿床的成因与盆地沉积物压实过程形成的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尔泰麦兹盆地沉积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麦兹晚古生代火山盆地位于西伯利亚板块阿尔泰陆缘活动带东段,盆地中赋存有丰富的铅锌、铜铁等多金属矿产,其中可可塔勒大型铅锌矿、蒙库大型铁矿床、阿克哈仁铅锌矿、大桥铅锌矿等具有代表性,各类矿床表现出海底火山喷气沉积成矿的特征.麦兹盆地多金属矿床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铁矿主要分布于盆地北侧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下亚组,铅锌矿主要分布于盆地南侧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上亚组.今后应注意在蒙库铁矿区及外围寻找铜矿,在盆地中部的阿尔泰镇组沉积岩区寻找红墩式(沉积)铅锌矿,同时加强可可塔勒铅锌矿带西段和深部的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新疆滴水铜矿床位于库车拗陷盆地西南缘,为典型新生代陆相砂岩型铜矿床.矿体呈层状,主要产于上覆灰色泥灰岩与下伏灰白色中粗粒/中细粒砂岩接触部位.矿体品位与Fe2+呈显著正相关而与Fe3+呈负相关.矿石矿物以赤铜矿为主.综合研究认为,新疆滴水铜矿形成经历了原生沉积—成岩期改造—表生氧化淋滤几个阶段,矿床应属于沉积改造型陆相砂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15.
龚温书 《铀矿地质》1990,6(2):77-84
作者对363矿床的含矿岩体、构造和矿化特征进行详细的工怍,以大量宏观观察和微观测试的结果为依据,综合研究,提出矿床属热水沉积类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内生磷矿(主要是岩浆岩型矿床)在世界磷矿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世界三大内生磷矿中,最佳成矿模式为在古老地台边缘或地台活化带,受深大断裂控制的超基性 碱性 碳酸岩杂岩体型磷矿。我国已发现40多处碱性杂岩,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台和塔里木地台,展望北方找磷前景乐观。对岩浆岩型磷矿的预测应按其成矿规律、杂岩体分布规律及矿床特征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7.
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地震地层学的扩展,层序地层学应运而生并已成为沉积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也是全球沉积地质计划(GSGP)的重要内容之一和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的中心议题之一,由此可见地质工作者对进行层序地层研究的热衷程度。七·五期间,在刘宝珺教授领导的《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预测》项目中,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南方震旦纪至二叠纪的沉积层序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离散型被动大陆边缘、汇聚型挤压盆地和板内盆地中的沉积层序模式和海平面升降曲线。在进行《湖南  相似文献   

18.
滇东北渔户村组富铅锌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渔户村组为滇东北富铅锌矿的重要产出层位。通过成型或基本成型的茂租,金沙厂,五星,乐红,大海等矿床,论述了滇东北渔户村组富铅锌矿的成矿地质特征,认为其与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和后期改造作用有关,并总结了地质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9.
小热泉子铜矿床成矿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小热泉子铜矿床主要产于下石岩统小热泉子组一套滨,浅海相火山-沉积组合夹不等量正常沉积组合的岩石中,矿体在较深部呈层状,似层状而在浅部呈脉状,构成立交桥式矿化格架,通过基础地质,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小热泉子铜锌矿床的形成过程至少经历了4期6个阶段;即喷流沉积-成岩成矿期,混合热液叠加改造期,构造改造期和表生风化期,主成矿期为热液叠加改造期。  相似文献   

20.
滇东南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特征与矿床成因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33  
周建平  徐克勤 《矿物学报》1998,18(2):158-168,T002
滇东南一些著名的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如个旧锡矿和都龙锡矿,白牛厂大型银,锡多金属矿床下部均有燕山期花岗岩发育,因此,个旧和都龙锡多金属矿床大多数人认为是岩浆热液矿床。笔者对上述三个矿床的矿石矿物组构、成分以及它们的共生组合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了大量海底喷流沉积结构构造,值得一提的是在岩体接触带附近的块状硫化物矿体中发现了缅状结构和丝状客形虫等证据,而这些矿体曾被认为是典型的岩浆热液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