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何美珑 《地理教学》2006,(11):13-15
地理新课程的目标能否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否提高,取决于教师能否切实转变“以教论教”的观念。审视当下地理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其中“教材一看就懂,不好教”、“教材知识体系不够严密”、“新课程缺乏时间保障”等观念,事实上已经成为新课程地理教学推进的障碍。现择要分析某些具有普遍性质的障碍观念,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寻求转变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范常青 《地理教学》2006,(10):32-33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地理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反对满堂灌,那是针对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代学,填鸭式教学而言的。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又走向了误区,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其实还是变相的“灌”。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怎样“讲”呢?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相互作用的过程,且教和学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提高课堂效果和落实新课程理念,这些都是师生关注的问题。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地理课堂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主体的发展”这个中心,来构建互动型的教学情境,只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和主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友苹 《地理教学》2005,(10):44-45
经纬网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具体体现。地理新课程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注重“活动”教学,切实让学生参与,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本人在经纬网的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以下活动,对巩固“地球仪”知识和应用经纬网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其目的是要改变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大量时间被动“听”课的局面。让学生从原有的静听模式中走出来。运用“中国地理扑克牌”进行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真正体现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敏锐抓住时事热点问题,把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关地理知识,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学校教学条件等,形成多元化的有侧重点的教学方法,这是地理新课程课改目标实现有效途径之一。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模块“地理1”第一章“行星地球”,教学时可以抓住部分媒体宣传的“世界跳跃日”这一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蔚 《地理教学》2004,(9):16-18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以《上海市乡土地理》“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8.
从教学过程的心理活动看,学习活动涉及的认知与情绪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如皮亚杰所言:“情感的发展和智力技能的发展是紧密吻合的,因为它们是动作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因此,新课程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和教学目标。重视教学活动中的意向和情绪方面,不仅是促进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学生个性发展本身的重要价值目标。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  相似文献   

9.
倪瑛 《地理教学》2005,(11):26-27
新课程的根本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学生发展的主阵地,由于学生在学校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因此,探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状况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以下是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于“海水运动”一节教学体念中的点滴浅见。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科书编写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学内容的组织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比较新编的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风格各异,但都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空间。那么,教材到底给了教学怎样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又该如何“享用”这片空间?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有必要从新课程理念出发,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探究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施鲁 《地理教学》2010,(5):13-15
地理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要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强调地理“活动”的开展。“活动”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一个亮点,也是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陈小明  蔡婷婷 《地理教学》2006,(11):24-24,25,26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辅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因此在设计“黄土高原地区”这一节教学时,可将教材中的内容分成五块内容,分别由5个“W”(what,where,when & who,why)和1个“H”(how)来引导,每一块教学内容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相似文献   

13.
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可为校内外同行、新老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并且是地理学科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问题”等提供“讨论和剖析、借鉴和研究”的载体,因此,地理“公开课”是中学常规管理和教研组活动的重要抓手,它也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最常用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的把握不准,对新理念的解读有误,  相似文献   

14.
教材是地理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之一。新课程实施以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认可,但如何“用教材教”却并未解决,结合一年的中图版实验地理教材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王雅茹 《地理教学》2011,(15):61-62
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和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但是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新课程要求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也就是说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教师由“教”变为“导”。  相似文献   

16.
夏丽华 《地理教学》2004,(12):20-21
一、新课程标准对“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同必修课程共6学分,由“地理I”、“地理Ⅱ”、“地理Ⅲ”(各2学分,36课时)三个模块组成。  相似文献   

17.
杨燕 《地理教学》2005,(2):24-26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奉若神明”,对教材安排的课时、进度、章节、逻辑体系乃至观点不敢作丝毫调整变更,而新课程强调,教材是“教学材料”,而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唯一依据”,教材仅仅是一种充满了变数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大胆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蒋兴东 《地理教学》2007,(10):30-32
对话,是现代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是人们达成共同目标的有效策略,在地理课堂中,最有价值的教学方式莫过于对话。也许,对话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教学方式,但“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因此,“平等对话”是地理新课程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地理教学领域的回应。  相似文献   

19.
“节外生枝”这个成语在很多情况下,是个贬义词。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我们就是要克服照本宣科和就事论事,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重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机,也就是不惧“节外生枝”。当然,这里的节外生枝是生“新”枝,“新”就是要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就是要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杜小慧 《地理教学》2005,(10):12-15
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能学得更好。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新的特色与功能,同时也成为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