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惠州市县气象部门应对超历史极端特大暴雨洪涝灾害气象服务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1)惠州市跨广东省—北和—东2大暴雨中心,省内多项暴雨历史极值出现在惠州,"18·8"惠东高潭24 h降雨量1 056.7 mm创我国大陆单站实测降水记录。(2)惠州市县气象部门充分利用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作用,结合惠州实际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上下联动协调一致、地方部门应急联动高效并联合发布防御信息、利用自有和社会渠道广泛发布气象信息"的重大气象灾害服务机制,气象服务得到各界的充分肯定。(3)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还有待于做好短临监测预警、加强总结分析、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和多途径拓展气象信息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10—2019年深圳暴雨分区预警信号历史资料的分类统计和质量评估,分析了深圳暴雨预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预警准确率,结果表明:近10年深圳暴雨分区预警次数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2013年开始高级别暴雨预警次数显著增多;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发布次数基本持平;预警发布频次呈北多南少分布,后汛期高级别预警次数增多,高频区向东向南转移。暴雨预警TS评分占72.3%,预警提前量约为30 min,暴雨红色预警准确率最高,橙色最低,后汛期暴雨预警准确率高于前汛期。在极端降水增多、服务需求更加精细的新形势下,需加强区域极端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能力、合理设置预警发布指标、细化气象灾害防御指引和服务,提高预警准确率,增强暴雨预警信号的防御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气象及其灾情等资料,对2020年广西区域性暴雨灾害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历史同期的气候作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综述。结果表明:(1)年初至春季出现冬春暴雨,比常年偏早、偏强。(2)前汛期5月底到6月上旬出现了破历史记录的暴雨灾害,具有时间长、雨量大、强降雨叠加及灾害重等特点。(3)6月底出现站点破历史记录的全区性暴雨。(4)后汛期影响台风个数偏少,受“海高斯”影响出现全区性暴雨。(5)全年区域性以上暴雨场数比常年少。通过对2020年广西暴雨灾害的综述分析,加深对广西暴雨灾害整体性认识,对今后做好预报业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2—2010年珠海市降雨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应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珠海市暴雨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海市白天发生暴雨的次数比夜间多,但夜间暴雨的雨量比白天大;大部分暴雨都出现在汛期,汛期暴雨具有次数多、雨量大的特点;暴雨占全年总降雨的比率越来越大,近阶段容易出现旱涝急转的气象灾害。普查分析得出,影响珠海市暴雨的天气形势可分为热带气旋型、锋面低槽型、低空急流型、高空槽和切变线型、辐合带北抬型、副高边缘和东风波型等。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9—2018年湘西州8个县、市国家气象站降水量数据,分析了湘西州暴雨特征。结果表明:湘西州暴雨多发生在汛期5—9月,占全年88%,东部和东南部多,西部和西南部少。夏季暴雨占66%,空间分布北部(龙山)较多,其他县、市东多西少;春季暴雨占全年暴雨的20%,空间分布南多北少;秋季暴雨占14%,西南部较少,中部较多。夏季暴雨强度最大,主要集中在50~164.7 mm/d,春季和秋季暴雨强度相当,主要集中在50~115.7 mm/d和50~116.1 mm/d之间。湘西州暴雨频次的年际变化具有11~19 a和6~10 a两个较明显周期。  相似文献   

6.
安康市近45年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安康市1969—2013年汛期(5—10月)日降水量资料,分析安康汛期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安康市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整体呈增多趋势,线性倾向率为7.47 mm/10a,但各区县不完全一致;汛期各月降水量,5、7、8月为增多趋势,6、9、10月为减少趋势。通过Morlet小波分析,发现安康市汛期降水量1975—1985年表现为准4a的周期变化,1996—2008年表现为2~3a周期变化且显著性较高,除旬阳县外各区县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年际变化较为剧烈。安康市汛期暴雨整体呈南多北少分布,紫阳县为安康市的降水中心和暴雨中心,安康市除岚皋县外其他区县的暴雨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陕西省2018年4次暴雨灾害气象服务的效益评估为例,基于气象、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和定量化问卷调查数据,利用暴雨预报预警、公众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行业气象服务和社会反馈等5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表征气象服务水平,利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及社会参与等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表征防御行为效益,从气象服务水平和防御行为两个维度对暴雨气象服务的防灾减灾综合水平进行了定量化评价。结果表明:2018年陕西暴雨灾害气象服务的服务水平和防御能力均在89分以上,公众在应对暴雨天气过程中人均节省损失费513元/人,4次暴雨灾害气象服务综合效益值为4.54亿元。综合评估指标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气象服务在应对暴雨灾害中发挥的效益。  相似文献   

8.
《湖北气象》2021,40(3)
利用1961—2019年华南192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定义华南区域性暴雨过程的标准,客观定量评估华南区域性暴雨过程,确定华南年和前、后汛期暴雨过程强度序列,分析其次数和综合强度指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华南前、后汛期暴雨过程强弱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近59 a来华南共出现1 19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平均每年20.3次,有82.3%出现在汛期4—9月。华南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发生次数以0.45·(10 a)~(-1)的速率上升,而年强度指数以1.148·(10 a)~(-1)的速率显著增加,特别是后汛期增加最明显。在华南前汛期,高层西风急流加强,东亚大槽日本南段明显加强,副高加强西伸,低层华南位于南北气流的交汇处,有利于前汛期暴雨偏强。在华南后汛期,高层西风急流加强,中层中低纬东亚位势高度增加,低层南海和西太平洋气旋环流增强,中低纬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降低,有利于南海和西太平洋台风的生成,有利于后汛期暴雨偏强。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实况数据,对1971—2010年间发生在惠州市的前汛期暴雨个例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主要结论有:惠州市各地暴雨分布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不均的特征,暴雨日数龙门最多,惠阳最少;各地区6月份的暴雨日数占前汛期总暴雨日数的比重均较大,约占总日数的50%;暴雨日数和总降雨量均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近年来各站前汛期暴雨日数和降雨量均呈大振幅变化趋势;对发生在惠州前汛期的典型暴雨过程可大致分为3类:锋面低槽型暴雨、暖区型暴雨和热带气旋引起的暴雨。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1-2019年冬季广东省86个人工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2005-2020年的MICAPS探空资料,对广东省冬季暴雨的时空分布、天气形势和探空指数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广东冬季暴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上东多西少、北多南少,39年间各个站点每年平均出现冬季暴雨0.25站次;冬季暴雨...  相似文献   

11.
江门市气象灾害特征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象灾害统计数据,对江门市2001—2014年的气象灾害灾情变化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江门次数最多的前3位气象灾害是雷电、暴雨和台风。汛期(4—9月)是气象灾害的集中期。台风、暴雨和干旱等3种灾害的集中区都主要在南部,雷电灾害集中在江门主城区和开平地区。近年来气象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都呈略增长趋势;2008年是江门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年份。台风灾害对江门影响最大,其次是暴雨灾害,雷电灾害是造成人员死亡的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7—2018年国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暴雨灾害案例,根据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将其主要分为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中东、蒙俄、中东欧地区共6个区域,分别从地域和时间两个维度分析了暴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其中,重点分析了暴雨灾害高发区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征和灾害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东南亚地区中印度尼西亚是暴雨灾害最多的国家,灾害大致呈"双峰"型年际分布,7月—次年1月灾害次数较多,尤其1月为全年最多;南亚地区中印度是暴雨灾害最多的国家,近年来灾害大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5—9月是灾害高发期,尤其7月为全年最多。此外,从社会经济状况和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探析暴雨灾害气象服务需求,需进一步深化与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开展跨国和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基础研究,探索暴雨灾害孕育机理,以提升暴雨灾害风险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根据江门市新会区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逐日暴雨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研究了江门市前汛期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3年江门市前汛期年平均暴雨日2.8 d、大暴雨日0.7 d、特大暴雨日0.04 d;年平均暴雨量为385.4 mm,平均强度为75.5 mm/d。平均每10年的上升速率年暴雨频数为0.29次、年大暴雨0.13次、年暴雨量为28.6 mm、暴雨强度为1.0 mm/d;但均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2006年以来大暴雨出现的频数增加,表现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暴雨气候事件也呈现异常现象。前汛期年暴雨量和频数呈正比,暴雨日数多的年份对应降雨量也较多。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前汛期暴雨与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小波分析、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Lanczos滤波等方法探讨了1961—2008年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变化及与影响广东省前汛期降水的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6月发生暴雨的日数明显增多,强度增强;但90年代后期以来,前汛期暴雨的总日数却减少;前汛期暴雨总日数具有较明显的准6~7年周期振荡。广东省前汛期暴雨量占总降水量的37.7%,它与总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广东省前汛期降水与500 hPa关键区在大多数年份均存在显著的准单周、准双周振荡。虽然它们也存在30~60 d振荡,但不显著。500 hPa关键区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在准双周振荡尺度上关系最密切,振荡超前或滞后的时间差在2 d之内。统计近48年4—6月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前后3 d(个别4 d)广东省暴雨出现的概率为79%。采用典型个例的合成分析,得到500 hPa关键区准双周振荡波谷附近有、无暴雨出现的大气环流场演变具有明显差异,可为广东省前汛期暴雨的中期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利用江西省83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和Mann 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61—2016年江西春季(3—5月)、汛期(5—7月)、秋季(9—11月)不同量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量级的暴雨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暴雨量在春季和秋季变化趋势平稳,而汛期在1990年之前呈减少趋势,之后呈增加趋势;其空间分布均呈“南少北多、东多西少”特征;存在准30 a和准10 a两个变化周期。大暴雨量在春季和汛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空间分布较为平均。特大暴雨发生的概率很小,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变化趋势呈“先下降、后上升”特征,空间分布集中在赣北中部和赣中东部。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0—2009年共40 a降水资料,对黔东南州汛期(4月1日—10月15日)区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黔东南州区域暴雨主要发生在主汛期的5—7月,以6月为集中期;区域大暴雨主要发生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从地域分布来看,黔东南州区域暴雨的分布特征是中部多,南北少,西部多,东部少,以清水江流域地区偏多,尤以其上游最多;影响区域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西南低空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IPCC(1995)第二次科学评估报告指出了极端气象事件变化研究的重要意义[1].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往往是我国暴雨洪涝的多发区域,造成严重灾害,因此,研究长江下游地区暴雨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取了长江下游地区52站1960~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EOF分析将其分为3个分区,采用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及趋势系数法等分析方法研究各分区汛期暴雨降水的气候统计特征.结果表明:虽然汛期同为暴雨降水的集中时期,但各分区暴雨降水在汛期降水中所占比重略有差异,暴雨降水量、频次所占比例的空间分布为西区较大、东区和北区略小,暴雨平均强度则西区和北区东部强、其他区域小.同一区域中降水量与频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不同区域间仅暴雨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好.暴雨降水量44 a中呈现了增加的趋势.各区汛期暴雨具有多重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暴雨降水量和频次的周期在西区与全区的较为一致,主要是6~9 a的周期振荡.东区和北区有着不同尺度的振荡周期.各区的暴雨降水强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3 a的周期振荡.长江下游地区汛期暴雨降水量除北区外,全区及其他分区的突变时刻均发生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这一时期,暴雨降水量在1980年代中期~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增长的过程,北区趋势并不显著.全区暴雨平均强度在突变时刻之后有一个减弱的过程,而西区和北区的暴雨平均强度变化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一直是困扰科研和业务的重要难题。在1970s末第一次华南暴雨综合试验中,老一辈科学家提出了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的概念,并揭示了诸多对华南暴雨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成果。近年来,随着现代气象探测手段、高性能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中尺度暴雨科学观测试验的开展,对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认识。本文重点梳理了近10 a有关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暖区暴雨的定义及分类、多尺度天气特征、形成机制及可预报性研究等4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论述。最后,对华南前汛期暖区暴雨研究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暴雨事件灾害评估和预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统计了安顺市1986—2009年的暴雨站点资料及其对应的灾害资料,通过对历史气象资料和灾情数据库的综合分析,建立了暴雨灾情数据库。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建立了暴雨灾害的评估方法,建立了划分标准,将暴雨灾害灾情划分为5个等级,经与实际灾情比较表明划分结果合理可用。研究了暴雨引发的灾害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数值预报释用的暴雨预评估模型,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安顾暴雨灾害评估和预评估系统,已投入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20.
致灾暴雨是陕西汛期决策气象服务关注的重点。分析陕西暴雨致灾的基本情况,结合近年来暴雨决策服务中完善服务产品制作、发布和服务流程的工作实践,探讨服务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在暴雨决策服务中应开展暴雨灾害预评估、改进风险提示建议和建立集约化、智能化决策服务平台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