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德国地缘战略历史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到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德国的发展轨迹异于欧洲其他国家。1871年德国才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其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复杂而波折,演进历程始终伴随着对"到底什么是德国?而德国又在哪里?"的讨论与思考。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德国先后采取了多种地缘战略,不同的地缘战略选择又直接影响着国家战略和民族命运,或迅速崛起,或迅速衰落。本文以历史上德国所采取的地缘战略为主线,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地缘战略的产生背景、主要策略和重要影响,总结出其特殊的地缘区位、落后于时代的政治体制、独具特色的民族性格、良莠不齐的哲学根基和高度发达的教育科技五个因素为德国地缘战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剖析在这些地缘战略影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德国在地缘战略的构划、制定、实施等方面形成的强烈特点。  相似文献   

2.
地缘环境研究是当前国内政治地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概念、内涵、分析框架、空间分异、系统模拟等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于地缘战略交汇区这一特殊地缘政治区域的地缘环境研究鲜有涉及。论文基于地缘战略的空间和权力属性,融合政治地理学的地缘环境、地缘位势,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兼顾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构建了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的评价模型,并以乌克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① 整体上,乌克兰的地缘环境演变态势趋好,但波动剧烈,未来其地缘环境还会出现间歇式动荡;② 受历史文化渊源、军事物质权力、战略投入意愿、经济相互依赖、地理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在乌克兰一直保持较大的地缘位势优势;③ 德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年际起伏较大,近年来主要受地缘经济因素的影响呈升高的趋势。法国和美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一直低于俄罗斯和德国,未来法国地缘位势会小幅升高,美国将会降低。论文提出的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评价模型,经历史验证,评估结果与乌克兰国内政局演变态势拟合度较高,模型可靠性好,可为其他地缘战略交汇区的地缘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古代东亚大陆往往会形成农耕民族(中原王朝)与游牧渔猎民族(北方陆权力量)相并立的二元格局,在两者对抗与博弈的数千年历史中,中国北方地区为保持"中华文明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北方地区仍然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根据"国家有机体"理论的基本内核,借鉴亚洲陆权博弈的历史经验,结合新形势和新条件来研究中国北方地缘形势,可以将它划分为五个相互交叉和包含的部分——核心地带、上游地带、四个走廊地带、七大要区和两大枢区。这五个部分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战略价值,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东北要区和新疆要区在安全和发展上与中国的外向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形势存在着重大关联,它们的战略意义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经历了从碎片化到重组的变动。其既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进行冷战与热战博弈的最前沿阵地之一,也是冷战后各域外政治力量在地缘战略上积极争取的东南亚国家之一。在导致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外部因素是决定其地缘政治变动的主导性因素,国内政治派别斗争的分化与组合是导致其地缘政治变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双重因素作用下,冷战以来的柬埔寨地缘政治具有地缘政治棋盘和地缘战略楔子的显著特点。而对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趋势、成因和特征的探讨,对我国的柬埔寨地缘政治研究和我国对柬埔寨地缘政治的战略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缘政治具有多重涵义,本文概括为地缘政治学理论、地缘政治要素和地缘政治活动三个方面。地缘政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和"空权论"等若干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理论。在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过程中,地缘政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地缘政治理论塑造国家安全战略制定者的思维,地缘政治现实是国家制定对外安全战略的重要依据,地缘政治活动构成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6.
大国地缘战略交汇区的时空演变:特征、规律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丁  王学文 《热带地理》2019,39(6):833-843
采用文本分析和空间可视化方法,对1900年以来世界主要大国不同时期地缘战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国地缘战略交汇区时空演变呈现欧亚大陆主导、集中于边缘新月形地区和环中国周边分布的空间特征;2)交汇区形成了从分散到集中、陆海兼备、部分区域稳定和“低政治化”趋势的演变规律;3)国家利益、资源需求、地区历史和复杂宗教问题以及国际体系的变迁是地缘战略交汇区形成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加强海军建设,弱化地缘战略交汇区域集中趋势,在地缘战略交汇区内集中经济竞争等建议,为中国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缘位置而受到美、俄、中及欧盟等大国的高度重视。中亚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中国周边合作的重点地区,更是中国提升安全与能源保障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从中亚国家的特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地缘关系,以及地缘合作战略等方面,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及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中亚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的一致性,区域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大国角逐的长期性,以及对中国地缘利益的重要性,是地理学关注和研究中亚地缘问题的主要切入点;② 在全球尺度上,运用柯恩的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区划模型,分析中亚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辖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辖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辖区”的地缘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一个“同心圆和扇形分布”相结合的模型,分析中亚与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地缘关系;③ 中国在中亚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亚国家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地缘需求,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合作的基础;④ 中国未来应逐步成为中亚地缘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地缘经济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8.
中国边境地缘经济的空间差异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涛  程艺  刘卫东  刘慧 《地理学报》2017,72(10):1731-1745
边境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国土安全屏障和对外开放门户,深刻分析复杂地缘环境下,中国内陆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合作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挖掘利用边境传统优势,促进中国边境、民族地区加速发展意义重大。在综合分析边境地缘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搭建地缘经济分析框架,纳入本地经济、外向型经济、本地综合发展三大类指标后,系统刻画了中国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及演化。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剖析了中国边境地区地缘经济空间分异的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平稳增长,空间分异明显。东北地区地缘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逐渐下降。优势地区在空间上高度分散,呈现以东北地区的牡丹江市、内蒙古地区的包头市、新疆地区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云南广西地区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崇左市为增长极核的空间极化格局。边境地区的地缘经济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邻国发展水平、与中国展开双边贸易的合作意愿等。政策优惠指数、交通通达度、文化接近度等因素对边境地缘经济影响显著。其中,内蒙古地区、西藏地区以邻国影响为主;东北地区、新疆地区以中国政策影响为主;云南广西地区为综合因素影响。最后,文章提出复杂地缘环境下,差异化边境地区地缘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及启示。  相似文献   

9.
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思想是探讨地理在决定国家地缘体对外政策方面的影响。该文以国家地缘体为研究对象,从其领土面积大小、形状和海陆位置等空间形态入手,尝试划分了3种不同类属的国家地缘体,即陆权国、海权国和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以英国—海权国、德国—陆权国和美国—海陆复合型地缘政治大国为样本,分析了不同国家地缘体类属在其崛起过程中的地缘战略抉择并做了简要总结。在国家发展、民族发展之际,加强对国家地缘体和地缘战略的研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姜芸 《世界地理研究》2019,28(2):141-148
历史上太平洋岛国对澳大利亚地缘战略的影响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水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二战前是地缘战略缺失阶段,当时澳大利亚无视周边地缘环境,将国家安全系于遥远英帝国的庇护,忽视近邻岛屿的防御屏障作用,导致国家遭受战火;二战时期是地缘战略构建阶段,随着澳美战时同盟成立,太平洋上的海空航线成为澳大利亚的“生命线”,澳大利亚的独立防务意识也不断加强,意图凭借《澳新协定》将太平洋岛国纳入势力范围;二战后是地缘战略丰富阶段,在太平洋岛国发展问题日益突出和岛屿地区安全态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澳大利亚实施援助战略以促进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未来,澳大利亚将继续保持该地区最大援助国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胡焕庸是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人文地理学奠基人之一、地缘政治研究先驱和杰出的地缘战略家。本文首次系统梳理胡焕庸鲜为人知的地缘战略研究成果及学术思想,发掘其在当今复杂国际地缘政治形势下的时代价值。胡焕庸以时代问题为导向,以历史使命为驱动,发表诸多地缘战略研究成果,为后世留下许多经典隽永的学术思想,包括系统论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并首次命名南沙群岛,全面分析中国发展的地缘安全形势,预判日本侵华企图及美日冲突的必然性,重视边疆治理与国防建设,多次强烈呼吁收回琉球群岛,强调地理学家是国家开疆拓土先锋,倡导地理学与国防教育结合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胡焕庸的地缘战略思想,尤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鲍俊林  高抒 《地理科学》2019,39(4):596-605
海洋盐业是中国海洋经济的重要部分,也是沿海传统产业之一,13世纪以来不断发展演变。将沿海分为北、东、南3个地带,搜集整理与海盐经济相关的多种历史文献及方志资料,运用地理学方法分析评估了海洋盐业百年尺度的动态演化过程,并比较了资源环境与管理政策的驱动作用及其差异。研究表明: 沿海盐业表现为传统煎法长期主导、逐步废煎改晒的过程,不同盐区的演化进程存在显著差异,北部盐区最快,东部次之,南部整体发展缓慢; 海盐生产重心长期位于东部的两淮盐区,19世纪后期向北部盐区快速迁移; 资源环境与生态差异促进了各岸段海盐生产演化分异,垄断性管理政策迟滞了海洋盐业的空间集聚进程,未来沿海开发与海洋盐业的可持续发展将主要依靠基于资源生态约束的管理政策与技术。  相似文献   

13.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New Three-step strategy of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use the reverse tracing method and petroleum, natural gas and coal as sources of carbon emissions. To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regional and technological levels in the energy conversion process we improved the IPAT model and used it to predict and analyze China’s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in three assumed scenarios up to 2050. We found that China’s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peak will occur respectively in 2020 and 2030 in different assumed scenarios; national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will reach 2.0127–2.6791 tons; China’s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will grow continuously at an average rate of 2.25%–3.40% per year before the peak year and then will decline at a rate of 1.33%–1.78% per year. By the year of 2050, national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will be 1.3147–1.8817 tons.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获取1989—2019年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基础数据,从整体上探究国家级文化遗产所表现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演进,研究表明:① 中国民族文化交融化趋势明显,民族交融文化遗产份额持续上升;② 中国民族文化平等化趋势明显,国家级文化遗产已涵盖全部民族,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份额波动上升;③ 中国民族文化原真化趋势明显,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表明在各民族聚居区文化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得到充分体现;④ 中国文化遗产所呈现的多元一体民族结构,受到人口、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口表现出十分稳定的基础性作用,经济表现出持续弱化的支持性作用,政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动力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华地缘战略层次架构及中国崛起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崛起,美国对华地缘战略中围堵的一面时时显现。但受制于多种因素,美国的围堵也并非对中国全部地缘等力施压,而是根据战略重点及实际情况划分出若干层次,针对不同层次施加不同压力。基于此,中国在崛起中必须处理好敢于崛起与善于崛起的关系,即一方面要有崛起的勇气,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莽撞,从而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朱晟君  金文纨 《地理学报》2021,76(2):398-414
产品相关多样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经济学研究认为企业内部因素会影响企业的产品多样化策略,而一些地理学研究则发现企业外部的地方因素也会影响企业发展。为了弥补当前研究中关于企业微观发展战略外部影响因素的空白,本文基于2012—2016年中国出口产品贸易数据研究地方出口产品结构对企业出口产品相关多样化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地方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① 在出口产品相关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地方,多产品企业的出口相关多样化倾向会越强。②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环境均会影响地方和企业尺度在出口产品相关多样化方面的一致性关系。地方的社会信任属于非正式制度环境,会增强地方与企业在出口产品相关多样化方面的一致性。正式制度环境包括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进程,其中地方市场化程度对地方与企业在出口产品相关多样化方面的一致性起正向调节作用,而地方的全球化和分权化进程则表现为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了地方产业集群环境、企业微观发展策略以及地方制度背景三者之间存在关联。政府可以通过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等政策影响地方内企业联系,为地方产业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地区众创空间的地理分布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滕堂伟  覃柳婷  胡森林 《地理科学》2018,38(8):1266-1272
基于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分析长三角地区众创空间的发展阶段,运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刻画长三角地区众创空间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变动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该地区众创空间地理格局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该地区众创空间的地理分布格局快速呈现出凝聚型特征;形成了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三核,以合肥都市圈、苏锡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为集聚中心的空间格局;城市金融资本、开放程度、经济规模、信息化程度和创新活力5个因子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城市科技创新投入、交通便捷度、政府支持力度、产业结构、科研实力、人口多样性、创业主体数量以及创新载体。  相似文献   

18.
何银春  梁越  曾斌丹 《热带地理》2019,39(5):749-758
为了解析群体间认同差异以及掌握群体认同的转变特性,首先从遗产认同的概念出发,从主客体的视角提出其操作化的定义,并构建了遗产认同的形成路径。随后在此理论框架下,以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为案例地进行理论演绎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半结构访谈法收集资料,运用话语分析法清洗资料。研究发现:1)老司城遗产认同的客体是遗产化进程中遗产本身被生产、被界定、被再利用以及被破坏等的产物。即中央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场所,是被认定的各级遗产,是解决居民生计和提高生活幸福感的工具,亦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2)老司城遗产认同的主体是遗产化进程中遗产附着群体对遗产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等方面。即政府和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眼中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遗产,是带动当地发展的旅游资源;专家学者用以研究土司文化的重要考古点;居民眼中增强族群凝聚力且带来生活改善的历史遗留;游客用以收获新知和感受民族情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同群体的遗产认同表现出了非均质性。3)老司城遗产认同客体和主体都具有转变性,这是由在遗产化过程中遗产本身的功能以及遗产附着群体对遗产的不同利用所决定的。因此,根据遗产化进程制定相应的遗产发展战略,引导不同群体形成积极认同,正确展示遗产价值,对遗产保护利用、遗产地治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孔子故里”“东方圣城”“儒家文化发源地”等多个文化符号。然而,曲阜今日的景观格局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有些景观保留了下来,且影响日益扩大,而有的却湮没无闻?其背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些便是文章要探索的问题。已有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对景观的层累特性以及形成原因多有涉及,但较少分析层累过程中景观的筛选问题以及具体的机制效应。采用文献分析法,利用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和规划资料,以曲阜为例分析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历史层累过程及其机制。结论如下:1)国家文化认同需要是造就曲阜文化景观历史层累及演变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国家对儒学正统的不断强化,使曲阜与孔子和儒学有关的景观地位被不断抬高,而其他人文景观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导致最终消失。2)经济动机是当代曲阜文化景观维护与建设的重要标准。在当代,曲阜人文景观建设以服务旅游经济为目的,儒家文化的物质表征成为招揽游客的招牌和被消费的对象。3)鉴于曲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其人文景观被贴上了孔子与儒学的标签;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限制了其城市景观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