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土地管理法》本来就对村民宅基地有限制条件,即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宅基地只能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使用。在近年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这一规定限制了宅基地的自由流转,不利于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迫切希望通过土地管理法的修改解决这一问题。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有"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的规定。这样规定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限制建设用地扩张,保护好土地特别是耕地。然而这样的规定既与《物权法》的基本精神相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为稳定农村社会,调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的积极性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资格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法律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村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农村依托集体土地大大促进了工业化进程,但因农民及村集体经济组织过度依赖物业出租、宅基地房租金等,其城市化质量并未得到较大的提升,村集体仍然承担着村内公共产品的供给.这种"类国有企业"的运作特征造成村集体经济举步维艰,大量的集体分红更使村集体经济难以进行资本积累以应对市场变化.打破村集体经济的封闭性,引入"外部力量"成为推动农村城市化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作为农村宅基地的使用主体,农户在农村宅基地流转决策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意愿对规范农村宅基地流转起着关键作用。文章通过对“江西省农村宅基地流转”专题调研,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西省当前农户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意愿,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农村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对于国家农村宅基地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一般,对于构建规范有效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期望较高,但反映出普遍担心农村宅基地入市后的高房价和投机行为的发生;户主年龄、家庭年收入、家庭农村宅基地面积及个数对农户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影响最大。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的内涵、特征与诊断指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主要考察城乡转型发展与农村空心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利用形态的演变与边际化问题。在剖析农村宅基地边际化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宅基地边际化的类型及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的表现特征,提出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农村宅基地的边际化是一种在现有的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农村宅基地原始的居住保障功能不断弱化、衰退或被其他用途取代的现象。农户对宅基地边际化的行为响应,将导致区域农村宅基地在利用程度、功能与使用制度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农村宅基地的“利用率诊断”、“自住面积比例诊断”与“利用成本诊断”是诊断农村宅基地边际化类型、测度农村宅基地边际化趋势的三个主要步骤。一般而言,该宅基地的利用率明显下降是显性边际化的重要标志;而在宅基地多功能利用过程中,自住面积比例的不断降低,体现了农村宅基地的隐性边际化;最后,农村宅基地现有自住用途下利用成本的增加,是其边际化趋势预测的重要依据。本文可为城乡发展转型期农村宅基地利用形态和功能变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户调研的中国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中国范围的乡村人居环境调研数据,分析了中国农村宅基地空心现象。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宅基地空心化严重,93.5%的调研村庄有空心化现象,平均空心化率达到10.2%。省域农村宅基地空心化差异明显,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地区普遍较高; 多种因素导致农村宅基地空心化,认为是“外出务工”、“户口迁移”、“房屋年久失修”及“一户多宅” 的受访者分别占39.94%,19.51%,25.73%和14.82%。 中国农村空心化宅基地再利用潜力巨大,但再利用难度大,需要从改革城乡二元体制和乡村空间重构的角度进行空心村整治。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这个决定第一次指明了农村宅基地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十分切合当前农村的实际。笔者拟从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变迁开始,通过  相似文献   

8.
《西部资源》2008,(5):18-20
我国农村宅基地问题一直是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具普遍性、复杂性、最棘手的问题,它是农村社会各种矛盾的焦点和诱发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因此,妥善解决好农村日益突出的宅基地问题,更好地为  相似文献   

9.
《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前款所称依法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背景下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省农村地籍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农村宅基地房屋的利用、结构、空间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农村宅基地房屋以一层、砖结构和混合结构为主,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同时层高与结构间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相关性,低层与砖、混合结构房屋主要分布在粤北及粤西等偏远地区,高层与砼结构房屋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2)研究区内农村宅基地房屋空置、闲置现象普遍,平均空置率和闲置率分别为6.75%和5.66%,且农村空心化现象显著,50.87%的区县村庄处于中度空心化程度以上。此外,研究区内存在一定的一户多宅与户均宅基地面积超标现象。3)研究区内农村房屋利用特征受到人文、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区域经济差异及珠三角发达地区的虹吸效应影响最为显著。广东省农村宅基地房屋利用特征与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且存在一定的闲置宅基地资源,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应当因地制宜,加强农村建设用地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土地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村衰落、农村空心化等各种问题表征的重要载体。农村地区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农村宅基地也发生着深刻的转型。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对于农村宅基地多功能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问卷,从宅基地功能提升的角度划分并界定了宅基地的人口承载功能、资产以及居住功能。通过协调转型度模型对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及协调转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鄱阳县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度在整体上有了明显提升。(2)北部山地丘陵区及环鄱阳湖区主要分布着协调转型度的高值区,近县城的平原区主要分布着协调转型度的低值区。(3)区位条件与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人口、资本等要素非农化的支撑条件也比较好,相应的非农化趋势也更为明显。应根据不同区域农村宅基地转型的差异化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龙花楼  李婷婷 《地理学报》2012,67(2):201-210
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在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乃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本文综合利用2000 年和2008 年两期Landsat TM 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8 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① 2000-2008 年期间,中国耕地面积与农村宅基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21,呈现出明显的增减逆协同演进格局;② 耕地—宅基地变化相关系数与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率的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利用的变化起主导作用;③ 通过计算全国各省2000-2008 年间的耕地—宅基地变化耦合系数,发现期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耦合程度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社会经济—生物自然—土地管理三维驱动因素通过“农村人口—耕地—农村宅基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驱动着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转型。然而,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13.
长江沿线样带农村宅基地转型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6  
龙花楼  李秀彬 《地理学报》2005,60(2):179-188
利用样带这一综合与集成研究的工具,选取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是自然环境要素变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梯度的长江沿线样带为研究区,采用横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基于一定的理论假设,研究了区内的农村宅基地转型。研究表明:1987~2001年研究区根据土地利用变化的聚集度指数划分的各区段农村宅基地在建设用地增加中所占比例总体上看,从上游至下游,从甘孜-玉树区到泸州-迪庆区、恩施-重庆区、铜陵-宜昌区直至上海-巢湖区,这一比例逐渐降低;长江沿线样带各区段所处的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与样带内各区段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基本上验证了此前的理论假设。据此,目前由各省 (区、市) 自行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不利于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国家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分区、分类制定农村宅基地标准。针对研究区目前农村宅基地的发展现状,根据区域农村宅基地转型阶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量化农村宅基地整治潜力价值和整治开发成本,促进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工作的开展,探索农村宅基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体系,运用人均标准法、户均标准法、闲置率法、层次分析法(AHP)及土地估价中的年收益法、综合基准地价法、土地出让溢价法构建测算模型,测算农村宅基地整治潜力、潜力价值和整治成本。研究表明:农村宅基地综合整治价值与整治成本基本持平,测算模型程序科学,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对河南省濮阳市的案例研究结果客观实际,可从定量的角度为农村宅基地整治、有偿退出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测算方法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据统计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已经约有2亿-3亿农民从农村转向城市就业、居住。由于当前宅基地退出机制不健全,农民离开农村后其所有的房屋和  相似文献   

16.
晨光  张凤荣  张佰林 《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0):1316-1323
以农牧交错区的阿鲁科尔沁旗为例,选取7个典型村,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与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农牧交错区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形态特征及其与农牧户生计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由纯牧型农村居民点演变而来。人口增加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和草原开垦耕种,农牧户生计策略转为畜牧业和种植业结合,农村居民点向半农半牧型转变;②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逐渐多样化。从改革开放前居民点内部以农村宅基地占主导,到改革开放后居民点内部公共设施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迅速扩大;③由于农牧户生计活动的多样化和非农化,农村宅基地内部不但包括居住用地(住房),还包括生产性用地和生产辅助性用地(如牲畜的棚圈、菜园和粮草仓库等)。研究认为,半农半牧型农村居民点人均居民点用地和户均宅基地都远大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标准,是与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和生计需求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商丘市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是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两难"问题的突破口。商丘市作为河南省农村空闲宅基地退出机制改革试验区,探索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从阐释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历史背景、改革方向和驱动因素入手,总结提炼出迁村并点、村企合一、原址改造、整村搬迁和中心社区集聚5种退出模式,并分析退出后的资金保障、补偿标准、产权关系和整理复垦等关键问题,为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廖清和 《西部资源》2014,(4):167-169
近几年,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以往的房屋质量和结构已不能满足需要,农民要求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农村宅基地管理既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国土管理工作的难点。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宅基地管理是当前土地管理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一方面内蒙古农村牧区宅基地新增住房面积不断增多,另一方面宅基地流转机制缺失,导致农村牧区建设用地浪费现象严重。本文旨在分析内蒙古宅基地使用现状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在坚持农村牧区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强化土地用途管制,明确农村牧区宅基地的产权主体,保障和丰富宅基地土地使用权的类型和权能,充分发挥集体土地的资源和资产双重作用等方面提出农村牧区宅基地流转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城乡土地流转统一市场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西部资源》2010,(2):19-20
<正>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纠纷已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其究原因,有历史的遗留问题,有现实的政策问题,有客观的规划无序,也有主观的不依法行政、人为等问题,应该说情况复杂。主要表现有侵犯权益、界址不清、遗产归属、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