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介绍张建平主任医师分经论治颈动脉斑块的经验。分析病因病机为痰浊瘀血,阻滞经络,属本虚标实之证。拟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临床用药特点是分经论治,引经报使,常用白芷、川芎、藁本、蔓荆子等引经药;善用三七肃清血络,虫类药物搜剔经络。  相似文献   

2.
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病理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病原鉴定为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 5种车轮虫科纤毛虫 ,其中数量上占优势的为直钩车轮虫。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鳃寄生车轮虫可对宿主的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机械性损伤并造成鳃丝粘液分泌增多及炎症反应。文中就海水养殖鱼类及野生鱼类由车轮虫寄生造成的危害及防治途径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应用纤维素乙酸平板电泳方法,测定采于中国山东省东方红盐场卤虫(Artemia)的同功酶。经测定,8种同功酶其中有6种是多态的,即:苹果酸脱氢酶(MDH)、异柠檬酸酶(IDH)、谷氨酸草醋酸转移酶(GOT)、葡糖-6-磷酸盐脱氢酶(D6PHD)、6-磷酸萄糖脱氢酶(6PGDH)和磷酸葡糖异构酶(PGI)。本文所提供的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基础研究,而且在水产养殖业上有助于对卤虫的筛选和确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黄?虫丸加减联合TP+奥拉帕利对晚期卵巢癌气滞血瘀证患者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94例晚期卵巢癌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7 例。对照组采用TP(紫杉醇+顺铂)联合奥拉帕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黄?虫丸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2组的免疫功能;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B7同源体4(B7-H4)、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生活质量评分(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2.34%(34/47),高于对照组的48.94%(2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项淋巴细胞水平、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23.40%(11/47),低于对照组的42.55%(2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虫丸加减联合TP+奥拉帕利能改善晚期卵巢癌气滞血瘀证患者的淋巴细胞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山东沿海养殖鱼类的 4种寄生车轮虫属纤毛虫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及小袖车轮虫 ,其中直钩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作者对采自不同宿主的直钩车轮虫种群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描述 ,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等做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6.
对采自新疆鲸鱼湖卤虫 (Artemia sp.)、新疆艾比湖和青海尕海卤虫 (Artemiaparthenogenetica)的 3个品系的生物学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温度与孵化率之间的关系 ,以及盐度对鲸鱼湖卤虫孵化率的影响。观察了鲸鱼湖卤虫的染色体倍性组成。除壳厚外 ,鲸鱼湖卤虫卵的生物学测定值均大于另外 2品系卤虫 ;最佳孵化温度范围 :鲸鱼湖、艾比湖卤虫为 2 0℃ ,尕海卤虫为 2 5℃。鲸鱼湖卤虫卵的最佳孵化盐度范围是 2 8。鲸鱼湖卤虫为两性生殖 ,与孤雌生殖的艾比湖和尕海卤虫一样 ,染色体倍性组成为 2 n,染色体数为 2 n=4 2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欧努菲虫复合种(Polychaeta,Onuphidae)的分类修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历年收藏的欧努菲虫属Onuphis标本的系统研究,发现我国被广泛报道的多毛类物种欧努菲虫O. eremita AudouinMilne Edwards, 1833为错误记录,该种在在中国海并无分布,绝大部分标本应鉴定为入江欧努菲虫O. iriei MaekawaHayashi, 1999,少数为中华欧努菲虫O.chinensisUschakovWu,1962、福建欧努菲虫O.fujianensisUschakovWu,1962、乌氏欧努菲虫O. uschakovi WuXu, 2017及色斑欧努菲虫O. variolata Shen, 1987。本文回顾了O. eremita和O. iriei的分类研究历史,对我国入江欧努菲虫的头部、疣足、刚毛等形态结构及地理分布进行全面研究,同时对上述欧努菲虫复合种做了形态比较,澄清了欧努菲虫长达30年的分类学误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中国海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的麦缨虫属 Megalomma 物种的报道。除模式种麦缨虫 M.vesiculosum (Montagu, 1815)外, 异眼麦缨虫 M.heterops Rerkins,1984和双眼麦缨虫 M.bioculatum (Ehlers, 1887)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9.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法染色法研究了黄渤海沿岸经济鱼类寄生的车轮虫科内 3属 4种纤毛虫 :球核拟车轮虫、斜拟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其中球核拟车轮虫和斜拟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文中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等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中国海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的麦缨虫属Megalomma物种的报道。除模式种麦缨虫M.vesiculosum(Montagu,1815)外,异眼麦缨虫M.heterops Rerkins,1984和双眼麦缨虫M.bioculatum(Ehlers,1887)为我国首次记录。麦缨虫属MegalommaJohansson,1927Type speciesAmphitrite ve  相似文献   

11.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染色法研究了山东沿海养殖鱼类的4种寄生车轮虫属纤毛虫: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及小袖车轮虫, 其中直钩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作者对采自不同宿主的直钩车轮虫种群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描述, 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等做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湛江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zhanjiangensis)、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及疣多枝吻纽虫(Polydendrorhynchus papillaris)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序列,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其他纽虫序列,对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26个中华枝吻纽虫个体共检测到长度为467-468 bp的9个单倍型,5个湛江枝吻纽虫个体的长度均为469 bp,共检测到3个单倍型,2个疣多枝吻纽虫个体的长度均为474 bp,共享1个单倍型;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似,碱基组成均表现出AT含量偏倚,即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中华枝吻纽虫9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和湛江枝吻纽虫3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002 1-0.004 3;而3种枝吻纽虫16S rRNA基因序列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却均超过0.24,显示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特别大,分子系统树(NJ)的拓扑结构也显示,3种枝吻纽虫没有聚成1支,而是各自成支,结果支持3种枝吻纽虫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中华枝吻纽虫与2种脑纹纽虫(Cerebratulus lacteus、C.marginatus)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54、0.169,明显低于与其同属的湛江枝吻纽虫的遗传距离(0.242),表明中华枝吻纽虫与前两者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后者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在NJ树上,中华枝吻纽虫没有与湛江中华枝吻纽虫聚为1支,而是其9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2种脑纹纽虫(C.lacteus、C.marginatus)聚为1支,且有高达94%的支持率,这表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并非单系,也提示将中华枝吻纽虫划入脑纹纽虫属(Cerebratulus)会更合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 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 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4.
乔莹  马笑晚  邵彦翔  陈超 《海洋学报》2020,42(6):119-126
本研究通过结合形态学与DNA分子标记等生物学手段,对印度尼西亚峇淡岛海域海水鱼类养殖中的本尼登虫(Isolate Batam, IB)进行形态学分析和种类鉴定。IB虫株在形态上与鱾新本尼登虫(Neobenedenia girellae)相似,属于新本尼登属。28S rRNA序列扩增得到序列为394 bp,与其他本尼登虫属比对相似性在85.86%~99.47%之间。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IB虫株与其他珻氏新本尼登虫(Neobenedenia melleni)和鱾新本尼登虫构成一簇,而本尼登虫自成一簇。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支持鱾新本尼登虫与珻氏新本尼登虫为同种异名的分类学观点,并将IB虫株定种为鱾新本尼登虫。  相似文献   

15.
茎苔虫属(Caulibugula Verrill, 1900) 隶于唇口目、无囊亚目、双胞科(Cheilostomata,Anasca, Bicellariellidae)。茎苔虫的群体系由分节的长茎(stem) 和丛状分枝构成。每节为一空个虫。空个虫的前膜细长,侧壁有钙质加厚(Calcareous thickening)。附根一般由茎部始端的空个虫分出。泡状体(vesicles) 或有或无。分枝双列(很少单列),通常呈扇形。大多数种类扇形分枝始端的第一个虫与其后续个虫稍有不同,常呈倒圆锥形。普通个虫(ordinary zooids) 系双胞型(Bicellariella-type) 或草苔虫型(Bugula-type)。双胞型个虫呈陀螺形,前膜短但刺长;草苔虫型个虫细长形,前膜长但刺短而少,或无刺。鸟头体皆有柄,着生位置因种而异,吻和颚骨皆呈尖形,或全无鸟头体。卵胞或有(口上卵胞hyperstomial ovicell) 或无。 茎苔虫属的种可分为两组:一组种的扇形分枝的普通个虫为双胞型,如桑给巴尔茎苔虫C. zanzibariensis (Waters);另一组种为草苔虫型,如杯茎苔虫C.caliculata (Levinsen)。 Busk(1884)把具有双胞型个虫的种归于双胞苔虫属(Bicellaria, s, l.), 而Levinsen(1909)则把具有草苔虫型个虫的种放入草苔虫属。但是由空个虫构成的分节长茎是这类苔虫所特有的稳定特征,因而具有这一稳定特征的种,不能归于双胞苔虫屈和草苔虫属,只能归于茎苔虫属(Harmer, 1926:457)。 茎苔虫属的成员通常栖息在近岸浅海,有的种从潮间带至水深100多米皆有分布,多数为热带-亚热带种,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部、印度、非洲东岸、中国和日本。此外,还分布在美洲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和大西洋沿岸(佛罗里达、卡罗来纳、巴西)等地。 本文系作者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搜集的标本进行系统整理后写成,共报道10种,其中3种为中国首次记录,6种为新种。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相似文献   

16.
台湾海峡纽形动物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世春 《海洋科学》1995,19(5):45-48
首次报道台湾海峡产的纽形动物,包括沙栖原细首纽虫、浮游拟脑纽虫、椒状岩田纽虫、中华平裂纽虫和马顿氏潘丁纽虫,共5种。除椒状岩田纽虫在琉球群岛有报道外,均为东海新记录。  相似文献   

17.
依据干银法和蛋白银法染色法研究了黄渤海沿岸经济鱼类寄生的车轮虫科内3属4种纤毛虫: 球核拟车轮虫、斜拟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其中球核拟车轮虫和斜拟车轮虫为我国的新记录.文中对所涉车轮虫的形态学、宿主、分布、流行情况等做了报道.  相似文献   

18.
苔藓动物的群体是由生理上互相连系、以无性繁殖方法复制的称之为个虫的成员组成。幼虫变态后,绝大多数苔藓虫形成构成群体基础的单一个虫,称为初虫,这些单一的初虫通常为一摄食个虫,有时则为形态多样的无摄食功能的空个虫;另一些幼虫变态后则形成2个、3个或5个个虫,称之为初虫群,初虫群的每一个体均为摄食个虫。绝大多数苔藓虫群体都由单一的初虫或初虫群以无性出芽而成,只有极少数苔藓虫群体由休眠芽产生或由裂殖方式产生。按照苔藓动物学关于群体性质的一般概念,每一群体由若干类型的个虫和多个虫部分构成,而某些群体还包括个虫外部分。个虫是无性繁殖产生、分别执行如摄食、生殖、支撑、保护等主要生理或结构功能的自然连系的形态单位。多个虫部分包括既存个虫界限外面生长的连续体壁层及其包裹的体腔,随着群体发育,它们便成为个虫之一部分。个虫外部分在群体整个生命期间都位于个虫界限之外,包括体壁(有骨骼层或无骨骼层)、非体壁之一部分的骨骼以及相邻的体腔。群体是一个可与单体动物相比拟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完整生命机体,一般说来,群体是均匀一致的。组成群体的成员除初虫或初虫群是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外,所有其他部分都是由细胞生理上连续的有丝分裂和非细胞部分的分泌作用产生的。如果假定它们的基因是均匀性的,那么就可以说在一群体内的个虫在形态上是同一的,然而一苔藓动物群体内的个虫在某些特征上通常是不同的。一群体内表征上不同的个虫表达了那些未必反映基因差异的形态变异,任一群体所显示的这种非遗传变异都可归于下述诱发群体内形态变异的四个非遗传因素:个虫和个虫外结构的个体发育、群体发育(或群育)、多形结构和微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东海北部陆架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及其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北部陆架区D-46C和D-74C柱样底栖有孔虫分析结果表明,D-46C柱样自下而上为压扁卷转虫(Am-moniacompressiuscula)组合,并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压扁卷转虫—花朵虫(A.compressiuscula-Florilusspp.)亚组合、压扁卷转虫—叶状串珠虫(A.compressiuscula-Textularia foliacea)亚组合和压扁卷转虫—强壮箭头虫(A.compressiuscula-Bolivina robusta)亚组合;D-74C柱样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三个组合:叶状串珠虫—压扁卷转虫(Textularia foliacea-Ammonia compressiuscula)组合、大西洋花朵虫—异地希望虫(Florilus atlanticus-Elphidium advenum)组合和大西洋花朵虫—结缘寺卷转虫(Florilus atlanticus-Ammonia ketienziensis)组合。两个柱样中底栖有孔虫组合垂向变化明显,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初步认为两个柱样均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其中,D-74C柱样为全新世中期(相当于亚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在全新世晚期一直受到陆地冲淡水的强烈影响;D-46C柱样为全新世早期(相当于前北方期和北方期)以来的沉积,受到陆地冲淡水流的影响较D-74C柱样小。  相似文献   

20.
鳍缨虫属 Branchiomma 物种隶属于缨鳃虫科(多毛纲、缨鳃虫目)。除斑鳍缨虫B.cingulatum (Grube, 1870)和锯鳃鳍缨虫B.serratibranchis (Grube, 1878)外, 黑斑鳍缨虫B.nigromaculata (Baird, 1865)和珠鳍缨虫B.pereraide Silva, 1965为我国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