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兆乾 《极地研究》1997,9(2):84-84
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1997年年会在俄罗斯彼得堡召开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1997年会议于5月5日至7日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召开,来自17个国家、6个国际组织和机构的46名代表、观察员和特邀人员出席了会议。中国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2.
旅俄散记     
2002年夏,我去北欧公干,回国时途经俄罗斯,在那里逗留了一周。这是我去过的10多个国家中惟一没有语言障碍的国家——因为在大学求学的5年中我是专修俄罗斯语言文学的。我们是由挪威经瑞典再经芬兰乘火车前往俄罗斯的。由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苏联时期的列宁格勒)大约需要8个多小时。早晨7:30分出发中午时分到达俄罗斯境内的第一站维堡。俄罗斯不是欧共体国家,在这里需要例行边防检查,护照交上去以后要等1个多小时才能办完手续。我们给俄方官员讲,能不能趁这个机会带我们到附近走走?他回答:“毛日那(俄语即“可以”)。”在他…  相似文献   

3.
钟山 《中国地名》2012,(8):58-59
政治中心忽必烈率百官臣僚在此处理政务军事中心元统治者在此屯军备战整理军务经济中心草原中原各国商人在此料理商务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元上都,中国元代都城。是一座由我  相似文献   

4.
沈萍 《地理教学》1999,(2):32-33
在“俄罗斯”一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运用一条纬线来引导学生探索地理问题。这条线就是北纬60°纬线。它几乎横贯整个亚欧大陆,从俄罗斯东部的堪寨加半岛北端,一直延伸到俄罗斯西部的圣彼得堡附近。如何将这条纬线的地理意义贯穿在教学过程之中,并做到“一线”多用呢?我有以下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5.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深入开展俄罗斯城镇化研究具有突出意义。在明晰俄罗斯城市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俄罗斯83个联邦主体2005—2016年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俄罗斯初步形成了两核、多极、一横、四纵、多团的城市空间格局。2005—2016年,俄罗斯人口与社会城镇化增幅不大,经济城镇化发展显著,多数联邦主体的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发展低于平均水平;空间上,城镇化高值区除集中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外,还分布在达吉斯坦-伊尔库茨克等联邦主体的带状区域,低值区分布在远东区最东北端、西伯利亚区最南端、西北区最北端,核心高-边缘低、中部高-南北低、西部高-东部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俄罗斯城镇化受到历史形成与发展、地理基础与自然资源、政策与制度、工业化发展、国际市场和周边国家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李红 《中国地名》2011,(4):46-49
一提到俄罗斯,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广袤无垠的泰加林,洋葱头似的五彩教堂顶,联想到莫斯科、圣彼得堡等耳熟能详的地名。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居民点所起的名称。它真实地反映了民族的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同时也反映出民族的心态和风俗等。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报》2014,(12):1736
正2014年10月31日,为时一周的首届全俄罗斯地理节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中央艺术馆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芬兰等10多个国家的20多位特邀嘉宾和俄罗斯地理学家、市民一起300多人出席了地理节开幕式。俄罗斯地理学会(RGS)会长、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主席、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伏拉迪米尔·科罗索夫先后致辞。绍伊古主席说,俄  相似文献   

8.
冬宫     
冬宫是俄罗斯帝国强大和皇权的象征,被公认为圣彼得堡最耀眼的巴洛克建筑。作为皇宫的冬宫,最早于1710年建在涅瓦河边,当时是荷兰风格的两层建筑。1719年根据彼得一世的指令,在距原皇宫不远(今天艾尔米塔日剧院)的地方修建了第二座冬官,其形式明显受北欧建筑的影响。18世纪中叶,是俄罗期建筑史上真正的巴洛克时代的到来。以意大利人瓦托洛米奥·拉斯特雷利为杰出代表的建筑师们在彼得堡及其郊外建造了许多经典建筑。除冬宫外,斯莫尔尼修道院、彼得宫的大宫、皇村的叶卡捷林娜宫均是他的大手笔。1716年,拉斯特雷利跟随作为著名雕塑家的父亲,…  相似文献   

9.
中俄两国石油合作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储、产和出口大国之一,石油工业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俄罗斯石油资源丰富,2002年探明储量为82亿吨,居世界第七位。原油产量在苏联时代的1985—1990年间年产5亿吨以上,为世界最大的产油国。90年代以来产量起伏不定,1991—1993年,石油产量从4.62  相似文献   

10.
在“一带一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倡议的背景下,利用人口增减变化率、人口重心、人口密度变化率、人口地理集中度、人口商度等研究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21世纪以来,俄罗斯人口经历了先降后增的变化过程;中央区的人口显著上升,伏尔加、西伯利亚与远东区均呈下降趋势;莫斯科、圣彼得堡、乌拉尔区、北高加索区南端的联邦主体人口快速增加,西伯利亚区多数联邦主体人口缓慢增加,远东东部、莫斯科外围地域、伏尔加区多数联邦主体的人口缓慢减少,西北区北端联邦主体的人口急剧减少。(2)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主要受地区间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空间上,俄人口重心不断朝西北向迁移,莫斯科市与圣彼得堡市的人口密度快速增加,远东与东西伯利亚区的人口密度缓慢降低,强化了俄人口分界线——“圣彼得堡-图瓦线”。以“圣图线”为界,俄“西密东疏”“欧洲密、亚洲疏”的格局短期不会改变,整体呈“一横、四纵、两团”及若干区域人口集团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1.
俄乌冲突不仅影响全球地缘关系,也对全球能源、粮食、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及其投资贸易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俄罗斯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国家,深入解析俄罗斯贸易格局的时空演变态势,对加强中俄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厘清全球贸易关系及地缘格局演变也具有重要参考。本文基于2001—2021年俄罗斯进出口贸易数据,深入刻画其贸易格局演变,并解析其主要贸易流。研究发现:(1)2001年以来,俄罗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总体经历了快速增长期、调整恢复期、调整下行期、恢复上升期4个阶段。(2)从商品结构来看,俄罗斯出口结构较单一,以能矿产品和贱金属及制品等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为主;进口结构相对稳定,以机械电子、交通运输、化工等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3)从空间格局看,俄罗斯对外贸易范围有所收缩,主要集中在中欧、东欧、西欧和东亚,由早期的“西高东低”转变为“东西均衡”态势,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地位显著提升,中东欧的地位显著下降;其出口市场波动较大但主要集中在欧洲,东亚是其进口的主要拓展区域,且亚洲已成为其主要进口来源地。(4)从贸易流看,俄罗斯主要进口商品的类别变动不大,但各商品的地位及其主要...  相似文献   

12.
2500年来艾比湖的环境演变信息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通过对艾比湖缘1,8m浅孔的沉积相和孢粉组合,结合14C测年资料分析。指出近2500年来艾比湖的沉积环境总体是比较稳定的,但由于气候波动引起艾比湖水位曾发生较明显的变化。约在公元前300~400年,是艾比湖面积缩小时期;约公元前300—公元300年,即东周末至西晋,是艾比湖水位较高时期;约公元300—1400年,即东晋至15世纪初,是艾比湖的高水位时期;约15世纪初至17世纪中是艾比湖的水位下降期,但水位比现代仍然高;约17世纪中至19世纪初的小冰期是艾比湖的水位上升期。研究还提供了历史时期湖泊的盐度变化和湖周发生大火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长期以来对地理教育一直非常重视,从小学到高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地理教学体系,其地理教材版本多样,内容丰富。本以俄罗斯ДРОФА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七年级地理教材《ГEOFPAФИЯ:НАШ ДОМ-ЗЕМЛЯ》(我们的家——地球)为例,对俄罗斯中学地理教材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4.
北极海冰消融情景下东北航道通航性能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气候增暖,导致北极海冰消融加速,冰上丝绸之路的开通逐渐提上日程。本文针对2030—2070年俄罗斯8个重要港口通过东北航道到达白令海峡的通航性能,采用6种CMIP5气候模式在2种排放情景下的海冰数据,以及PC6破冰船和普通商船2种船型,分别对最优航线、通航时长、可通航里程以及通航成本4项要素进行研究。主要结论为:① 随着时间变化,各条最优通航线路逐渐集中有序,普通商船的通航能力显著提高,到2070年拥有和PC6近似相等的通航能力;② 俄港口到白令海峡间的运输时长每过10 a下降14 h,其中圣彼得堡港运输时长下降最为显著。到2070年,俄港口与白令海峡的经度差每增加1°,该港口的运输时长下降0.4 h;③ 未来50 a,东北航道可通航里程平均每隔10 a增加166 km,其中圣彼得堡港可通航里程的变化模式和平均变化模式最为相近;④ 从北冰洋港口出发的航线通航成本每10 a下降1万美元,商船在高浓度排放情景下总通航成本的下降幅度最明显。结合海冰变化情况,俄中西部港口具有巨大的资源运输潜力。本文量化并评估了东北航道在未来海冰消融情景下的通航性能演变态势,为东北航道通航以及北极港口贸易情况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王琦  石莉  万芳芳 《极地研究》2013,25(2):176-184
北极地区是俄罗斯的重要关注领域,其战略重要性正在迅速提升。俄罗斯决心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成为北极核心国家。俄政府于2008年制定了《截至2020年及之后俄罗斯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旨在维持俄罗斯“北极领导国家”的地位。结合俄罗斯在极地的一系列举措,从经济、法律、军事和地缘政治这几个角度分析俄罗斯北极政策中的关键内容,同时关注当前俄罗斯在极地区域的政策与2001年由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的《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期间的海洋政策》中的北极战略中所呈现出的态度之间的差别。最后,从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两方面评估俄罗斯北极政策目标的实施前景。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的经济地理结构,外贸商品结构,外贸不平衡因素和能源工业对俄罗斯外贸地理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不利于拓展中俄贸易,但在中俄贸易中,中国尚未发掘应有的潜力。与俄罗斯不同,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也是世界主流贸易机制的重要参与国,中国应在拓展中俄贸易中作出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07,(9):47-48
俄罗斯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1日,俄罗斯人口总数为1.42亿,今年前5个月里净减少近18万人。 统计数据表明,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仍是俄罗斯人口呈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今年前5个月,俄罗斯出生人口约为63万,死亡人数约为89万。  相似文献   

18.
当前,经济中的碳强度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脱碳和绿色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主要趋势之一,世界主要国家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因此,在当前俄乌战争和俄经济、金融受到外生冲击的国际形势下,研究俄罗斯的碳排放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全球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俄罗斯碳强度居高不下,这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实际投资水平下降、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油气产业、2014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受到外部冲击及其他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旨在确定2014至2018年俄罗斯经济和金融部门受到外部冲击期间的碳强度变化趋势,并解释其原因。首先,运用合成控制法检验2014年以来俄罗斯碳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2014年以来,俄罗斯碳强度显著增加;其次,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模型进行影响机制检验得出,2014年以来,俄罗斯产业结构并未得到积极改善,反而加重了对资源产业的依赖,进而提高了碳排放。结合尾部效应分析发现,近年来,俄罗斯面临重大经济压力,其碳强度在短期内不可能恢复到2014年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当代俄罗斯经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苏联是世界最早研究经济区并进行经济区划实践的国家。在当代俄罗斯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其经济区划具有新的背景、结构和原则。随着俄罗斯集权化的巩固和联邦化的发展,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生产力,改善联邦各主体原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使不同水平的区域综合发展,并表现其鲜明的市场专业化水平,进行科学的经济区划是俄罗斯经济地理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对俄罗斯经济区划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提出了其区域发展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旅游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旅游国。本文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分析了俄罗斯旅游业的发展特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并根据旅游资源特点和主要旅游职能进行旅游区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