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后工业时代,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正日益成为各国政府引导城市更新、城市转型的重要手段。上海也积极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来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形象。论文在回顾上海文化战略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化战略导向下上海对演出场馆资源的五种开发利用模式,并重点剖析了城市文化战略的实施对上海演出空间的塑造作用。在当前上海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进程中,演出场馆的空间分布格局正日趋成形,同时,这种文化符号效力也带来了显著的空间效应,包括全球文化消费引领地的形成,艺术表演集聚区的初现以及演出空间的专业化拓展等。塑造与提升上海演艺文化空间格局成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移民成为研究热点问题,而当前欧美学界针对移民社会融合的研究具有三方面特征:首先,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的维度呈现多样化;其次,移民社会融合的主动性及其对社区空间的塑造作用成为研究热点;最后,研究视角存在“方法论上的民族主义”和“政治正确的价值倾向”。与之相对,国内学界对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的研究能够准确地把握国家背景、政治制度、移民政策对移民社会融合的影响作用;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移民在世界城市快速流动的旅居者特性,且充分注意到移民的多元性和融合的开放性。而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对于社会融合多尺度、多维度的探讨;缺乏对于不同族裔、不同类型的移民群体间社会融合路径、模式、机制的比较。新形势下,国内研究有必要超越西方学者的思考,探讨国际移民社会融合的中国路径,为我国城市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移民融合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卢明华  朱婷  李国平 《地理科学》2021,41(10):1706-1717
在梳理国内外城市规划评估体检实践与研究进展、总结北京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体检评估的框架,基于国际比较视角遴选指标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体检评估。体检评估结果表明:① 北京的全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展现出大国首都形象;② 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与世界知名城市存在差距,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③ 虽然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北京的国际组织规模影响力与大国首都地位不匹配,对国际游客的吸引力不强;④ 尽管北京已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待增强。未来,北京应当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提升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扩大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在世界的影响力。北京城市体检应重视城市定位体检、加强各参与方的交流合作、拓宽体检评价的国际视野、动态调整体检评价指标、探索高频时空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国际城市区域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国际城市区域中的二级城市不仅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在国际城市区域中担任重要的功能。文章认为波士顿既是全球城市,其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具有全球功能的意义,但同时又是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国际城市区域中的仅次于纽约的副中心,其城市功能具有双重区域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体育赛事由于能引发大量城市间联系从而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和地位,已成为城市营销和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现有研究大多针对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开展研究,而未关注到主办城市分布更广、举办更为频繁的单项体育巡回赛事。本文以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巡回赛事——国际网球巡回赛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及链锁网络模型方法,对基于国际网球巡回赛的城市联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1)基于国际网球巡回赛的世界城市网络具有鲜明的等级层次性,高等级的城市节点多为赛事主办城市或高级别赞助商转播商所在城市,且高等级的城市间联系大多发生在核心城市节点之间。(2)国际网球巡回赛引发城市联系具有事件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整体来看,呈现欧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的“核心-边缘”结构。(3)城市网络形成了以三大网球协会总部所在城市、赛事主办城市(尤其是大满贯赛事)为主要核心的多个城市联系组团。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与奥运会不同的不稳定的城市网络结构,补充了现有体育赛事型世界城市网络研究的不足,为我国各级城市承办国际体育赛事的规划与决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全球性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跨国企业通过产品与服务贸易、生产要素配置、中介机构国际往来等三种方式实现产业组织全球化。随之地方城市逐步融入世界城市网络,在全球化网络体系中得到重构与再造。长沙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为龙头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产业全球化组织趋势明显,在此作用下长沙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地方性的,而是城市国际化网络的一个重要节点,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争取资源和发展机会,构建了以长沙为中心的城市国际网络。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中,地方城市必须积极主动地对接全球产业链,融入全球生产组织网络,推动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世界城市历史研究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突破了世界城市经典理论的"现代主义"视角,证明全球化对城市空间转变的作用具有长期性,但仍局限在"经济主义"的分析范畴之内,将经济因素视为决定性动力。20世纪初期,广州东山地区完成由"乡村地区"向"社会精英阶层居住地"的空间转变,促使城市空间格局由"东村西富"变为"东贵西富"。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转变是教会、华侨、政府、官僚4种动力相互作用、相继推动的结果。东山地区的发展历史表明,除经济联系外,城市的全球文化联系对空间转变同样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一些特定的城市或城市中的特定地区,社会文化动力对城市空间转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情感成为城市品牌的重要资产,非营销人员介入的意义创造过程日益受到重视,从居民的角度解读情感的空间性为城市品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运用案例研究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以广州非裔聚居现象及其意义生产为例,探讨居民情感的发生如何受到媒体和生活经历的影响,审视居民情感对城市移民品牌塑造的作用,初步剖析居民情感驱动的城市移民品牌化的运作机制。研究表明,尽管地方政府并没有利用非裔聚居现象及其文化景观构建品牌叙事,但居民基于人地情感关系,感知、想象和认同地方的意义,进而无形地塑造着广州开放、包容的城市品牌。然而,居民情感也并非连续、统一的整体,城市内部的有机发展使居民与地方产生差异化的情感互动。在媒体表征与个体生活经历的影响下,居民对非裔群体的积极和消极情感分别对城市移民品牌化起到建设性和破坏性的作用。研究呼吁关注居民自下而上的情感表达对城市品牌构建的意义,以期为城市形象管理提供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9.
曾迪  朱金  何深静 《热带地理》2021,41(3):449-460
选取新加坡和深圳的3个城中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从文化身份的理论视角切入,剖析移民城市的城中村更新的文化塑造过程;指出要理解文化身份的内涵与本质,需要理解地方蕴含的全球性与在地性、过去与现在这两组关系。在解读宏观文化政策的内在政治和经济推动力的基础上,基于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资料,运用质性分析方法,比较探讨典型移民城市城中村的更新模式、政策机制及社会影响。结果发现,2座城市在对待文化身份尤其是移民文化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更新效果。新加坡案例以实际生活在此的移民群体的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塑造地方特色,并提供公屋政策支持,因而能够在发展展示经济的同时保有社区的延续性。深圳案例则是人为选择和指定某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作为特色加以强调,发展文化旅游经济,这种方式塑造的文化身份与原有社区和住民的关系不大,最终导致地区的高档化,使得大部分移民群体被驱逐、社会关系网络断裂。研究认为,文化身份的选定本质上是对文化资本的使用,代表的是城中村更新主导方的价值取向。而身份认同在文化语境中的话语权,代表了群体对城市空间的社会权利。因此,文化导向的城中村更新应从当地社区居民的角度出发,关注其长期积淀的社会关系和特定人群需求,而非物质空间的表面意向,才能实现更为公正、包容且可持续的城市复兴。  相似文献   

10.
新型全球化与流动性背景下知识移民研究:议题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凌  谢圆圆  袁振杰 《地理科学》2021,41(7):1129-1138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和文献分析,重点评述当前国外地理学对知识移民研究的主要脉络和议题,发现:① 国外对于知识移民研究相对细化,早期主要是教育地理学对于青年知识留学生迁移的系统研究,以及经济地理学对于知识移民及知识转移与全球城市发展关系的系列研究;② 新世纪以来,社会文化地理和人口地理学者开始关注知识移民的跨国和跨地方流动,并对其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经济社会文化资本、跨地方关系网络、流动过程和特征等议题进行了探讨;③ 新型全球化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知识移民与城市创新发展、以及回流移民(包括北南移民)现象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移民政策和移民-城市关系成为重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11.
全球城市理论与中国的国际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拉昌 《地理科学》2007,27(4):449-456
全球城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研究范式由20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全球与地区相互作用的范式转换。全球城市体系的划分从单一指标向经济与文化结合的多指标方向发展。但如何选取指标,如何进行指标的测量,如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分配以及如何采集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数据与资料,都是全球城市研究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中国的全球城市建设要从全球城市体系的等级、位序规律出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有步骤、有目标、分阶段,稳步推进,逐步提升城市发展的层次,促进城市国际化的步伐,建设中国的国际城市。  相似文献   

12.
1.全球一体化和城市发展战略 当城市发展扩展到国际领域时,其政治和战略特征尤为突出。更为自由的贸易、更为自由的移民、技术革命和流动资金导致了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产生一个相互竞争的世界城市体系。在这种状况下,城市政府面临着来自其它城市的竞争,即如何获得及维护其现有地位。学者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城市等级制度、市场定位和战略布署的重要性。如纽约是世界级金融城市;莫斯科是世界级政治城市;而鹿特丹则是世界港口城市。圣保罗向世界展示了其新兴工业城市的实力,与此同时,利物浦却因全球重整和非工业化使其城市地位下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15个A类国际电影节和美国奥斯卡金像奖举办地、提名/获奖影片、评审团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索国际电影节举办城市及参与国家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基于国际电影节视角的文化型世界城市地缘联系网络的结构特征。研究表明:(1)国际电影节总体分布呈现出从欧美核心国家向亚非拉外围地区不断扩散的空间格局,电影节举办城市与传统的经济和政治型全球城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反映出文化产业特殊的价值属性以及电影节相关行动者的“去政治化”策略;(2)国际电影节提名和获奖影片的地理分布形成了以“欧洲-北美-东亚”为核心的多元化格局,反映出电影生产制作活动的去中心化趋势,而以评审团为代表的国际电影节权力结构则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特征,少数国家掌握核心文化权力资源,对全球电影产业的发展形成重要的导向作用;(3)国际电影节的地缘联系网络普遍表现出明显的“欧洲导向型”特征,反映出欧洲国家在全球艺术电影领域的影响力,而不同电影节网络连接格局的差异则体现出电影节地理位置以及国家间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联系等要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薛德升  邹小华 《地理学报》2018,73(6):989-1001
世界城市及其网络是近20多年来国际上城市研究的重要方向。现有研究主要反映了发达国家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企业主导下的世界城市网络,针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动力影响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的研究明显不足。以在全球快速扩展中的中资商业银行为对象,利用改进的链锁网络模型,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资商业银行境外扩展的时空变化,及其连接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的空间结构变迁。结果显示:中资商业银行的全球扩展,强化了中国主要城市与西欧和北美核心金融中心城市、全球的区域性门户城市、以及亚太地区的世界城市之间的联系,对不同阶段全球的世界城市网络的发展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中国的对外经济、人员以及政府间的联系,是影响中资商业银行全球扩展与世界城市网络格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国际城市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10年来,伴随“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城市体系正在形成。本文从全球发展、空间经济组织、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信息传输多个角度阐述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指出我国面临着如何实现城镇体系顺利接轨的重要抉择;加速中国的国际城市化发展,是实现接轨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中国国际城市化的概念以及加速中国国际城市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薛德升  黄鹤绵  王阳 《地理科学》2014,34(6):687-695
世界城市历史研究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突破了世界城市经典理论的“现代主义”视角,证明全球化对城市空间转变的作用具有长期性,但仍局限在“经济主义”的分析范畴之内,将经济因素视为决定性动力。20世纪初期,广州东山地区完成由“乡村地区”向“社会精英阶层居住地”的空间转变,促使城市空间格局由“东村西富”变为“东贵西富”。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转变是教会、华侨、政府、官僚4种动力相互作用、相继推动的结果。东山地区的发展历史表明,除经济联系外,城市的全球文化联系对空间转变同样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一些特定的城市或城市中的特定地区,社会文化动力对城市空间转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口跨境迁移是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人口迁移行为,跨境迁移主要受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人口跨境迁移流动所牵涉的不仅是迁入国和迁出国,而是整个国际社会,随着人口迁移流动持续增加,跨境迁移人口的多方位管理与国际合作战略显得越来越有必要,人口跨境迁移研究已成为21世纪的全球性问题。利用文献分析方法,对人口跨境迁移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得出以下结论,目前关于人口跨境迁移研究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1)国际移民数量、来源地和空间分布;(2)跨境迁移类型;(3)跨境迁移动因;(4)人口跨境迁移的社会经济影响;(5)国际移民的未来发展趋势。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数据资料比较陈旧、研究方法有待提升、理论总结缺乏。今后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建立跨境人口迁移的动态监测机制及监测指标;深化研究人口跨境迁移产生社会影响和作用;探讨实现跨境迁移人口管理与境内人口流动管理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合理重构;进一步加强跨境迁移人口创新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全球城市区域是21世纪前后的一种重要经济地理现象,并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将长江三角洲作为全球城市区域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以国际城市上海为核心的外围二级城市,提出全球城市区域二级城市的概念特征,认为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可以界定为二级城市。参考国内外典型国际城市及二级城市的发展经验案例,对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二级城市的产业功能进行深入分析,相对发达成熟的制造业和趋于优化提升的服务业是其重要特征。以杭州为例,基于城市国际化战略目标的实施,探索其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路径,进而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9.
梅琳  薛德升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0):1264-1273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 超越或嵌入国家地理疆界范围的行动者改变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跨国政府组织和跨国非政府组织等跨国机构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理学视角的研究认为, 不同类型的跨国机构在全球尺度上创造了复杂而多样化的全球政治地理结构, 也形成具有政治特色的世界城市体系。不仅如此, 跨国机构通过地方尺度的行动, 深入城市的全球化发展过程, 成为与世界城市紧密关联的影响因子, 对城市制度和内部空间等方面的变化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当代西方地理学中跨国机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 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存在的不足, 不仅是从地理学视角对跨国机构研究进展的把握, 也希望对中国当代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中跨国机构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深化和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中国金融企业不断完善全球战略布局。金融企业通过在全球设立分支机构,为其他行业的全球扩张提供了金融支撑,推动了国际业务往来与资本流动,建构起了城际联系网络。论文以中国金融企业全球布局的时空演化为切入点,基于城市网络的分析方法,探究1979—2019年中国金融企业链接全球城市的网络塑造过程。研究发现:(1)中国金融企业全球扩张的阶段性和区域性明显;(2)随着全球分支机构数量和扩张范围的增加,扩张由主要世界城市延伸到全球范围的中小城市,亚太地区、离岸金融中心、欧美主要金融中心等成为网络中重要节点;(3)城际联系主要是通过金融企业“总部—分支机构”式、“总部—区域中心—分支机构”式和收购式扩张等3类扩张模式塑造而成。最后,探讨了国家经济战略与地缘关系、企业性质差异、节点城市或国家的特点等对企业扩张路径和城际联系形成的影响,为金融企业全球扩张及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