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通过对国内外语用学理论发展的梳理,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提出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应遵循5大语用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保全原则、语境顺应原则和关系管理原则。针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呈现的合作性话语和冲突性话语这两种不同的语境,提出维护和谐交际关系的具体语用策略:在合作性话语语境下,采用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以及合理运用面子保全原则等;在冲突性话语语境下,使用具有缓和功能的礼貌标记语和模糊限制语以及灵活使用道歉言语行为等。建议英语教师注重对人际语用学理论的学习及其教学运用,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在与英语国家本国人交际过程中,即使语言本身不存在语法错误,但如果对谈话对象的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未能根据当时的语境选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而造成语用失误,会导致交际失败。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情况,完善大学英语教学,对某校150名学生进行了语用能力问卷调查。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及出现语用失误的原因,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避免语用失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 ,跨国度、跨文化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由于文化因素上的差异 ,交际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往往产生不同的意义 ,语用迁移难免会造成理解失误或交际失败。因而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整体语言技能的同时 ,应注意文化因素的渗透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跨国度,跨文化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由于文化因素上的差异,交际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往往产生不同的意义,语用迁移难免会造成理解失语或交际失败,因而外语教学在培养学生整体语言技能的同时,应注意文化因素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语言交际效率,作者或发话人往往选择最精简的语言符号表达特定的思想,这就是语言经济原则,它作为规约语言使用的语用机制,对有关语用理论如会话含义理论、关联论和模因论等语用理论具有普遍约束力。  相似文献   

6.
身势语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具有辅助、表情、强势等功能.重点论述了身势语的语用功能及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7.
国内一些学者虽已对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过相当多的剖析,中国学生作为学习外语的一个群体,在语用失误的原因上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即宏观上的中国外语教学环境、微观上的认知语境误导、元语用意识干扰。对语用失误的深层研究将有助于培养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推动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内一些学者虽已对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过相当多的剖析,中国学生作为学习外语的一个群体,在语用失误的原因上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即宏观上的中国外语教学环境、微观上的认知语境误导、元语用意识干扰。对语用失误的深层研究将有助于培养中国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推动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通过对非言语行为的分类和特点分析,探讨了身势语、手势语、目光语、物体语、时空观等几种重要的非言语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说明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往往是十分微妙和难以辨认的,这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对非言语行为的差异必须有非常敏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非言语行为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通过对非言语行为的分类和特点分析,探讨了身势语、手势语、目光语、物体语、时空观等几种重要的非言语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说明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差异往往是十分微妙和难以辨认的,这意味着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对非言语行为的差异必须有非常敏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家庭冲突话语中,交际主体往往通过转换自称语的视点实现其交际意图,重点探讨了自称语视点选择过程中的语境制约因素及其在构建主体身份过程中调节交际主体之间人际关系的方式,认为家庭冲突话语中的自称语视点选择是交际主体构建和维护自我身份或重建自我期望的理想身份的一种语言策略,这也正是自称语的视点选择调节家庭冲突话语模式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WebGIS的银行客户服务系统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基于WebGIS的银行客户服务系统是银行客服部门提供地理位置相关服务的较好模式和应用趋势。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WebGIS技术的银行客户服务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设计,在中国银行华北客户服务中心实现了系统实例。系统开发采用.NET开发环境,WebGIS软件平台选用SuperMap IS.NET;采用SuperMapSDX+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通过SQL Server一体化管理北京市中国银行网点、公交网络和基础地理信息等空间和属性数据。系统具有地图操作、网点信息维护、全面的信息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系统部署在客服中心的服务器上,客服坐席员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与传统的坐席员通过记忆和查找纸质地图解答客户提问相比,通过该系统能极大提高坐席员对用户的反应时间和服务质量。同时系统能自动将各类客户查询信息保存到数据库中,并与空间位置关联,对这些信息进行可视化的统计分析,为银行网点分布和选址提供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数据的增强现实(AR)技术,是地理信息可视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受限于头戴式AR设备有限的计算能力,已有的地理信息AR研究多集中于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并未提供复杂的空间分析计算功能。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边缘计算与云计算协同的AR空间分析计算框架。AR端完成空间数据的可视化、人机交互、数据预处理等;云端则完成复杂的空间分析计算任务以及空间数据的持久化存储;边云二元存储方法和三维可视化模型-三维地理模型间的坐标转换模块完成AR端和云端间的高效链接;从而达到高效率的、端对端的协同计算。基于该框架,本文利用头戴式AR设备Hololens,并基于武汉市的建筑物三维数据和天空可视因子算法,实现了在AR可视化的同时进行复杂的空间计算。结果表明,在保证空间分析计算效率和精度的同时,Hololens性能表现稳定,三维空间可视化的体验良好(FPS约35),证明了边云协同框架下的AR在空间分析计算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4.
基于居民出行特征的北京城市功能区识别与空间交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区域功能分化影响,城市居民出行呈现出特定的时序特征,因而不同的出行时序特征可以反映区域功能的差异性。同时,区域功能的交互特征可以通过居民出行的空间交互活动体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以GPS数据为代表的个体时空大数据可以从微观视角反映居民出行特征。本文采用个体时空大数据,应用数据挖掘方法,从居民感知视角研究城市区域功能的差异性与联系性。以北京六环为研究区域,采用规则格网划分城市地块,通过北京市3个月的出租车GPS数据提取地块的居民出行时序特征。采用期望最大化算法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兴趣点数据和居民出行调查实现功能区识别,识别出居住区、商业娱乐区等6类功能区。从距离和时间2个维度分析功能区之间的空间交互特征,发现功能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空间交互强度的距离衰减效应,同时功能交互呈现出显著的时序差异。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互联网+"对各行各业都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与变革。尤其是在政务服务方面,通过线上网站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公民问政,而且还提升了服务质量。笔者论述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形势下政府服务更全面、线上线下更紧密、政民互动更频繁等发展趋势;结合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建议在门户网站建设中应该加强信息服务和内部信息融合及部门信息共享共用,提高服务效率,并注重移动开发。  相似文献   

16.
电子商务信息及信息流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全部电子商务活动中,凭借电子化或网络化而进行生产、储存、传递和管理的信息,即电子商务信息,它具有数量庞大增长迅速等七大特征;电子商务信息的运动过程形成信息流,它具有不同的分类,具有双向及时互动等诸方面的基本特征;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城市潜能是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一个量化指标,用以表征区域内任一地点所受到的周围所有城市的作用合力。以城市人口规模作为潜能计算指标的城市潜能即为城市人口潜能。由于在地理信息系统中通常以点代表城市的空间位置,以点的属性字段存储城市人口数量,因此,城市人口潜能模拟最便捷的方法是建立基于城市点源数据的空间分析模型,但这种方法存在明显不足:(1)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的城市点位经纬度绝大多数与现实中的城市人口质心不吻合;(2)多数城市通常都由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多个城市用地斑块构成,城市辖区内部的斑块与斑块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将独立的城市斑块作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来设计基于城市人口潜能的模拟技术方案,提出了斑块分层方法,构建了京津冀时间耗费栅格面,通过python建模技术,在ArcGIS平台上实现了对京津冀城市人口潜能的精细化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8.
1IN TR O D U C TIO NIntervening opportunity theory states thatthe num berofpeople traveling a given distance isdirectly proportionalto the num ber of opportunity at that distance, and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num ber of intervening op-portunity or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