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海洋强国是近年来中国的重要战略布局,海洋经济地图集也孕育而生.目前仅有广东省、湖北省等少数地区编制出版,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内容体系构建、可视化表达方式和成果应用.在三元空间泛地图的可视化理论框架下,探索海洋经济地图集在制图对象、表达维度、地图角色方面的创新,并以《广州海洋经济地图集》及其陆海一体三维地理场景可视化为...  相似文献   

2.
泛地图学理论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人类进入地理空间、人文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相融合的三元空间。地图制图的目的、人员、对象和环境等均发生巨大变化,地图的类型、空间对象、表达维度、地图角色等呈现出显著泛化特征,现有地图学理论无法引领和指导当代的地图实践。地图学理论亟待"突围"。从地图学研究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泛地图的对象空间理论、表达维度模型,以及表达机制与方法,构建适应新环境背景,满足地图新视角、新思维、新制图需求的泛地图学理论框架,以适应地图学在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当前, 人类社会已进入地理空间、人文社会空间和信息空间相融合的三元空间。在新技术和新需求的驱动下, 地图空间认知的三要素即认知主体、认知客体和表达方式呈现出泛化特征, 现有的地图空间认知理论和方法已无法支撑泛地图对三元空间的精准化认知表达。因此, 首先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地图空间认知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局限性;然后,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实验方法体系-认知机制-表达模型的泛地图空间认知研究框架。该框架将传统的地图空间认知拓展到了泛地图空间认知, 可为后续的学者提供研究思路, 推动创建适应泛地图学发展趋势的空间认知理论和方法, 以解决地图空间认知要素不断泛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推动下, 地图可视化表达呈现出突破创新和拓展泛化的趋势, 然而地图设计与制作过程仍然高度依赖制图者的自然智能和专业经验等主观性因素。为适应信息化时代下地图表达与制作的客观化和自动化需求, 同时推进地图学理论方法研究与新型地图可视化技术的同步发展, 首先基于泛地图可视化维度体系和地图功能体系, 建立表达需求与可视化维度的关联关系;然后分析不同可视化维度类型所对应的典型地图可视化形式, 构建表达需求解析→可视化维度组合→表达形式建立→地图表达的泛地图表达机制。这进一步拓展了地图学研究和实践应用, 助力地图设计、表达和制作逐步走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郭伟  程多祥 《浙江测绘》2007,(4):20-22,24
本文介绍了web环境下地图发布的基本框架,分析了web环境的特殊性和数据多源性,以及人们的空间认知和视觉感受程度对地图可视化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的数据组织和传输方式、可视化策略,以及自适应可视化原则,满足了web下地图表达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郭仁忠  陈业滨  马丁  赵志刚  应申 《测绘学报》2022,51(7):1108-1113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地图表达极大的自由度,地图学的复兴促进了泛地图的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地图定义的演变,适时论述了泛地图的概念,将传统的标准地图与各种创新形式的类地图纳入统一的泛地图框架下,提出并剖析了泛地图表达的标准地图、写实地图和写意地图分类体系,讨论了泛地图类型、风格化、连续性表示对泛地图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适宜空间认知结果表达的地图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廷华 《遥感学报》2008,12(2):347-354
心象地图是驻留在记忆中的关于地理世界空间特征认知结果的表达,具有如下特征:空间表达的非均一性、内容选取的主观性、空间定位的非确定性、度量特征上的非精确性.心象地图的可视化需要由特殊的图形形式来承担,经过分析提出了适宜这一表达特征的3种可视化技术,包括面向道路网认知表达的路网构架图、专题属性空间定位信息认知表达的面域拓扑图、虚拟网络空间导航认知的赛伯网络图.基于地图的定义,对这3种可视化形式度量特征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在有序量尺度上具有可度量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城市空间三维地图相关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结合深圳市拟建设的"数字政府"基础时空平台——"深圳市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开展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从二维地图可视化提升到城市空间的三维地图可视化,需要从现有的空间数据模型、数据组织与调度逻辑、地图可视化表达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城市级的三维数据可视化表达核心框架,满足各类城市应用可视化渲染与仿真需求。  相似文献   

9.
实现地理空间数据由信息管理向知识服务跨越是当前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探讨空间知识地图及其可视化相关理论入手,针对当前地图服务应用需求和发展趋势,研究了地理空间知识分类及其可视化要点、空间知识地图特征等内容,并基于用户与空间知识地图可视化的关联,探讨了空间知识地图可视化系统研究流程模型和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地学可视化探讨   总被引:62,自引:1,他引:61  
提出了关于地学可视化的研究框架。地学可视化包括地图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 G I S) 可视化及其在专业应用领域的可视化。地图可视化与 G I S可视化是地学可视化理论和技术的2 个基础部分。地学多维图解是从非可视化角度提出的,关于图的地学知识表达、获取及其图的地学问题解的求证原理和方法,是地学可视化的高一级发展阶段。地图可视化中的信息表达交流模型和地理视觉认知决策模型的研究,将从理论上促进地学多维图解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虚拟地理环境是地学可视化、地学多维图解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最后集成系统。  相似文献   

11.
LOD技术与制图综合在多尺度地图适时显示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胡志蕊  祝国瑞  徐智勇 《测绘科学》2006,31(5):78-79,47
多尺度地图适时显示是电子地图可视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在这一领域人们已经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将一种三维场景复杂程度控制技术———LOD技术,结合传统的制图综合技术,用于电子地图可视化。通过对地理要素分类建立LOD模型,其中地理要素的分类方法,以及LOD层次参数的设定,综合算法的选取等提出一些理论依据,旨在为电子地图可视化提供一个标准和数学依据。并已通过《深圳市龙岗电子地图集》制作项目的实践,初步实践了这一技术结合。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移动地图的特点,并以地图感受论、制图综合理论、可用性理论为指导,总结出了移动地图可视化表达的基本原则。最后,分别从移动地图的内容设计、功能设计、符号设计、注记设计和图例设计等五个方面探讨了移动地图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图的地理信息可视化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理信息可视化是在地理数据库驱动下,以地图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过程。地图可视化和GIS可视化是地学可视化研究的两个重要部分,地图可视化通常在制图系统中完成,脱离了地理数据库,不便于地图更新;GIS可视化又缺乏足够的地图制图工具。文中探讨了地理数据库驱动下的地图表达机制,融入了地图制图机制与GIS符号化,形成GIS数据管理、数据综合、符号化、图形综合一体化的地图表达模型。  相似文献   

14.
自适应地图可视化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的地图可视化系统设计思想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地图可视化系统发展的需要,如何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地图可视化系统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自适应地图可视化系统,将自适应理论引入到地图可视化系统的设计开发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文中阐述了自适应地图可视化系统的概念和提出背景,分析了建立自适应地图可视化系统所需要研究的内容,并以自适应用户界面为重点探讨了设计自适应地图可视化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进目前采用的单一分维值方法无法充分描述地图曲线的空间形态特征,导致综合结果产生偏差,探讨了在扩展分维模型条件下经过改进的地图曲线自动综合算法.  相似文献   

16.
地图可视化系统用户界面是实现用户和地图可视化系统交互的关键环节,但对这一情况目前地图学界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拓宽用户界面的概念并介绍了地图可视化系统用户界面元素,通过分析现有地图可视化系统用户界面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基于认知规律的地图可视化系统用户界面设计原则,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7.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analytical cartography has grown from Tobler's concept of "solving cartographic problems" into a broader and deeper scientific specialization that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analytical/mathematical spatial theory and model building. In many instances Tobler himself has led the way to these new insights and developments. Fundamental concepts begin with Tobler's cartographic transformations; Nyerges' deep and surface structure and data levels; and Moellering's real and virtual maps; the sampling theorem; and concepts of spatial primitives and objects. This list can be expanded to include additional analytical concepts such as spatial frequencies, spatial surface neighborhood operators, information theory, fractals, Fourier theory, topological network theory, and analytical visualization, to name a few. This base of analytical theory can be employed to analyze and/or develop such things as spatial surfaces, terrain analysis, spatial data schemas, spatial data structures, spatial query languages, spatial overlay and partitioning, shape analysis, surface generalization, cartographic generalization, and analytical visualization. More analytical uses of theory, strategies of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s are being developed and continue to multiply as the field continues to grow and mature. A primary goal is to expand the mathematical/analytical theory of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theory building and analytical visualization as analytical cartography takes its place in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The research future for this area appears very bright indeed.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分维估值方法作为工具的自动制图综合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王桥  吴纪桃 《测绘学报》1996,25(1):10-16
本文运用分形几何原理,建立了一种面向制衅综合的新分维估值方法,并以此为工具,研究了阈值自动选取、图形形状特征保持、曲线按复杂程度分段等一些自动制图综合中存在的难题,给出了相应的算法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形几何原理,推导出几种新的河网分维,并讨论了它们的制图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