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潇 《地理教学》2010,(23):20-20
针对新的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我的体会是:1.用好《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与以往会考相比,本次学业考试在题型上的一大改变就是增加简答题的比重。全卷“简答题”共14处,32分,占到全卷总分值近四分之一的比重,让很多考生和一线教师始料未及。这些简答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与问题”、“归纳地理现象的特点与规律”、“提出地理原理应用的措施与建议”并评价其“意义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课例研究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教师成长为首要目标。本文以高中地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一节为课例,从“讨论式”教学的角度来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做研究。  相似文献   

3.
钱文群 《地理教学》2006,(12):20-21
在波澜起伏的教改浪潮中,我尝试开设了“地震与火山”这堂公开课。在备课过程中查寻整理资料、制作修改课件、设计创立课堂流程,自然化了不少心思,然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这一过程中所学到的远不止课程本身或其所涉及到的相关领域知识、能力。几次“模拟演习”师生都能按事先设计好的环节逐一展开,当时我感到自然、流畅、顺利,然而在有众多领导、专家、教师在场的公开课堂上,学生、课堂带给我的却是另外一种东西,那是一种感动、一种启示,甚至是一种震撼。课后我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我想用字表达一下几个方面的感想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单增义 《地理教学》2011,(14):15-19,24
一、调查目的 当今,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为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教师育人观念的改变、新的学生观、教学观的形成,关注生命成长的主体教育理论,都为师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动态生成性课堂已成为课堂改革的主旋律。本次调查就是依据上述理念,调查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以期对今后教师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并对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深陷轰轰烈烈的课改中,当我们身处形形式式的课堂中,我们需要一个“坐标”,勾勒自我们·‘进入”课堂以来走过的轨迹。课堂“坐标”能指示我们方向,课堂“坐标”能告诉我们节奏,课堂“坐标”能让我们淡定,课堂“坐标”能使我们重新定格自己的位置,能使我们重新认准教师的角色。  相似文献   

6.
廖书庆 《地理教学》2006,(2):32-33,31
“即兴”本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术语,其含义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即兴是瞬间产生的一种思维反应。课堂教学中一节课或一节课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故没有(或不能)按原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授课,由教师随机自由地组织教学,或者是课堂上的即时信息或突发事件创造了一种最佳教育契机,促使教师变通性、创造性地实施教育,这便是“即兴”教学。教师根据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生求知欲望、自我实现欲望、审美欲望和创新欲望等表现,对课堂上所发生的乃至可能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7.
新课改呼唤互助、合作的校本教研方式,为实现高效率、高效果和高效益的“三高”课堂教学目标,教研部门、学校、教师等都作出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在众多模式中,“同题异构”已经成为近年来教研活动中团队行动研究的独特形态。同题异构即同一课题,由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实施教学;抑或一位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班级进行授课,这其中涵盖了授课者的设计研讨与反思,还有课堂观察者的跟踪比较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廖苗  李树民 《地理教学》2023,(20):21-25
循证教育是实现教、学、评有效衔接的主要方式,是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本文以“自然灾害”为例,让学生以“研究者”视角进行循证学习,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让教学真实地发生在学生身上。本文通过搭建学习评价工具、描述灾害地理教育行为表现和开展核心素养发展过程性评价,真正落实课堂的教书与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9.
徐涛 《地理教学》2015,(5):50-51
一、课堂“灯下黑”情况分析“灯”是热闹的学生活动和表现优异的学生,他们过多吸引了地理教师的注意力,也很好的推动和丰富了地理课堂,所以把他们比作课堂的“灯”是当之无愧的。“黑”便是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潜在问题。1.学生活动中出现的活动“灯下黑”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对地理教师设置的流程完成的很漂亮,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所谓的学生活动实际只是几个优秀学生的风采展示,其他学生并不懂,也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活动。笔者在“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李卫 《地理教学》2010,(12):18-20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校全面推广“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时我就没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心里还暗自嘀咕:虽说《地理课程标准》一直倡导“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地理学习必须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但我在想,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知识吗?讨论的时候场面失控导致课堂混乱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王丹 《地理教学》2011,(24):28+37-38
美国哈佛大学所做的一项关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科学调查显示为:①“我听过了,我忘记了”;②“我看过了,我记住了”;③“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地理课堂就该让学生获得第三种效果,这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高境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心理和知识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过程。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创新的全过程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范常青 《地理教学》2006,(10):32-33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地理教学也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合作,反对满堂灌,那是针对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代学,填鸭式教学而言的。现在有些教师的课堂又走向了误区,课堂上听不到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其实还是变相的“灌”。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当怎样“讲”呢?  相似文献   

13.
陈小明  蔡婷婷 《地理教学》2006,(11):24-24,25,26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辅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因此在设计“黄土高原地区”这一节教学时,可将教材中的内容分成五块内容,分别由5个“W”(what,where,when & who,why)和1个“H”(how)来引导,每一块教学内容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  相似文献   

14.
二、总体评价 本次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秉承“聚焦课堂,提升效能”的理念,围绕“金字塔之国——埃及”同一课题,分别由张宏、马煜娇、王永生、郭潇潇老师来任教,致力于搭建一个关注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师执教能力的平台,引导教师思考、分享、讨论、反思、改进,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一境到底”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它通过逻辑性强的场景切换来搭建课堂结构。这种教学模式具备课堂环境场景化、课堂结构系统性、逻辑问题发生性、学生思维连贯化的特点。本文以“海水的运动”为例,探讨了在传统情境教学背景下素养培养的指向性冲突,并深入分析了“一境到底”教学模式的涵义和培养原则,以探讨其对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路径指向,深化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蒋亚琴 《地理教学》2010,(13):17-19
立足课堂是我们教师的本分,而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则是教师教学魅力的充分体现。笔者这里所说地理课堂的“实”是指常规教学,一般教学,教师操作起来方便,如参照教科书,或者从网上下载几个案例,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取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李卫 《地理教学》2012,(13):30-31
本学期开始,我校全面推广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我并没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心里还暗自嘀咕:学生自学就能掌握知识?讨论的时候场面失控导致课堂混乱怎么办?什么合作、探究,学会知识才是硬道理。就这样,在教学上我还是穿新鞋,走旧路,  相似文献   

18.
陈红方 《地理教学》2010,(20):55-57
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这样一个事实:课堂是动态的是开放的,任何一节课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意外”发生(这里的“意外”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与教师预先的教学设计相偏离的状况)。课堂“意外”处理好的话,课堂就会精彩纷呈,处理不好的话就可能使老师失去了信心,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而“教学机智”能够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19.
以前上课我一直是认真的“备教材”、“备学生”。也是按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可是新的课程标准出现了,更要求教师要“备课标”,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于是我又很认真的“备课标”、读“课标解读”、改革课堂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陈柏林 《地理教学》2012,(11):60-60
地理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对于培养学生学爿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师生和谐关系都有重要意义,我们教师在备课中需精心准备,改变传统的如教师问,学生举手叫答;教师问,学生随意回答等单一提问方式,纵横交错.多方位.多渠道,实施课堂提问“立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