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台江县历史天气资料、3月逐日14时气压、温度的变化及省、州数值预报产品,对夏季发生干旱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台江县夏旱天气变化特征及预测指标,并得出其预报方法,对预测台江县夏季发生干旱程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东亚冬季风异常与江淮流域夏季旱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探讨我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成固和预报方法出发,研究它们前期大尺度环流特别是冬季风特征的差异。在1951~1991年中选取江淮流域旱、涝各10个个例,对它们前冬的西风带环流,低纬大尺度风场,垂直环流特征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给出了冬、夏环流和天气之间相互联系的有力的证据,同样也为夏季旱涝的长期预报提供有意义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州近半个世纪夏季干旱气候变化分析及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8—2003年贵州省黔东南州16个气象站6~8月逐日降水资料,对黔东南州近半个世纪的夏季干旱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简要分析20世纪90年代夏旱分布特点与80年代夏旱分布的差异;并根据大气环流特征和小气候相关关系,找出6条预测黔东南州夏季干旱指标,即8月平均气温、春季冰雹天气过程、4月份冰雹天气过程、冬季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太阳黑子相对数等因子,作黔东南州长期天气气候趋势预测,历史拟合率和实际使用准确率较高。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夏季干旱气象灾害天气气候趋势的预测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菊英 《气象》1975,1(12):4-5
华北平原夏季的旱涝,对农业、工业和国防建设,都有很大关系。我们用“冬暖来年涝”、“冬寒来年旱”、“春寒夏涝”等天气谚语,做华北平原夏季旱涝和暴雨集中强度的长期趋势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夏季旱涝与冬春冷暖的标准 我们以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邢台、沧县、德州等7站6—8月的平均雨量,代表华北平原夏季的雨量。以各年夏季总雨量及最大旬雨量相对常年(1951—1972年)的距平百分率之和,作为早涝指数,即  相似文献   

5.
姜芝豪 《气象》1979,5(7):21-22
夏季干旱,是农牧业生产上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为了做好夏季干旱出现时段和强度的预报,我们以群众经验为线索,分析前期的环流特征,找出一组相关较好的因子。经历史资料验证和近两年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黔南州12个气象观测站的雨量、气温等资料,按照《贵州干旱标准》中的5 d滑动等方法分析比较2013年和2011年两次严重夏季干旱的特点:前期1—6月的降水量2 a都偏少,2011年偏少得更多;2013年入旱时间各地差异较大,干旱的时间长短不一,2011年入旱时间较集中,干旱的时间较长;干旱期间降水量2011年偏少得更多;2013年的干旱多数地区于8月结束,2011年结束于9月底。总体来说,2011年为特重夏旱年,而2013年是重夏旱年,2011年的夏旱灾害较2013年的更严重。  相似文献   

7.
近十多年来云南地区多次发生极端的季节性连续干旱,尤其是夏季、秋季的连续干旱会加重传统冬、春季节干旱的危害,给当地经济和社会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基于1970~2019年云南省气象局120站降水数据及NCEP海平面气压场数据,从降水持续性异常指数出发,分析了云南夏、秋季节连续干旱事件发生的演变特征,进而探究了该区域夏秋连续干旱事件与前期4月海平面气压的可能联系,以期能够在极端干旱的预报中提供帮助。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夏秋降水持续性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省一致的偏多或偏少;(2)云南夏秋连续干旱事件发生前期表现为3个区域海平面气压异常的组合,分别为北大西洋、北印度洋和中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异常;(3)由前期4月上述关键信号构建的组合信号指数,能够较好地表征云南夏季、秋季的降水连续异常,是具有意义的潜在前期预报信号。  相似文献   

8.
罗文芳 《高原气象》2001,20(3):340-344
利用 195 8— 1992年的有关资料 ,对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贵州春、夏季不同区域干旱和低温灾害的强弱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贵州春、夏季不同区域干旱和低温灾害的强弱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高原异常多雪年贵州西部 4月春旱偏重 ;东部夏旱偏重 ,春季低温灾害偏轻。反之 ,高原异常少雪年贵州西部春旱和东部夏旱都偏轻 ,春季低温灾害偏重。  相似文献   

9.
以降雨量、蒸发量和前期降雨量为参数,定义了黔东南夏季干旱指数,并用该指数对黔东南的夏季干旱进行了等级划分;计算了1971~2000年夏季干旱指数,以此对黔东南夏旱的气候规律作了分析,得出了黔东南夏季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黔东南夏季干旱指数及气候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平  冯晓云韦波 《广西气象》2005,26(A01):166-168
以降雨量、蒸发量和前期降雨量为参数,定义了黔东南夏季干旱指数,并用该指数对黔东南的夏季干旱进行了等级划分;计算了1971~2000年夏季干旱指数,以此对黔东南夏旱的气候规律作了分析,得出了黔东南夏季干旱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高温天气常常导致干旱和高温热浪等自然灾害,探讨高温天气的预报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为此,利用潮州当地夏季高温情况,从将近50年资料中归纳分析,并挑选出主要影响当地出现高温的气象因子,采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进行因子分析与线性回归计算,建立潮州夏季高温预报方程组,最后用VisualBasic语言设计开发了可用于日常业务预报高温的预报工具。  相似文献   

12.
对闽东干旱的成因和干旱的环流形势进行了探讨,着重分析了夏旱期间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形势以及不同形势、不同云型下的降水情况。结果表明:闽东干旱的形成与大型环流形势、地理因素、土壤植被等有关,平均而言,沿海干旱明显多于内陆山区;夏季发生干旱的机率最大而且强度级别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致旱的主要天气系统;在夏季,台风型(T)、弱流场型(R)是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优势天气型,Cb、Cu、Sc云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比较适合的作业云。这些结果为夏旱期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回顾一年来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和服务,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非常必要的,现一吐为快。初夏干旱早知道头场暴雨服务好农家无闲月,春忙夏更忙。春播之后,三夏天气如何?这是领导和群众都十分关心的“热点”问题。我局早在去年4月15日制作下发的“汛期天气趋势预报”中就分析出“6月上—中旬有初夏少雨干旱时段发生”,紧接着又在5月19日下发的“三夏天气专题预报”里报出:5月底—6月初有2到3天短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1972和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大面积持久性干旱和1969、1980年该地区夏季大面积持久性洪涝现象,利用上述各年2、4、6、7月850毫巴流线图对这两对旱涝年冬、春、夏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南半球(特别是澳洲地区)向北半球跨赤道气流强弱和范围大小是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大面积持久性旱涝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夏季北半球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跨赤道气流的特点在冬春季就有一定的反映,其明显差异从春季开始。这一持续性的环流特征为预报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趋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期环流特征。 另外,由旱涝月的干旱时段和降水时段的平均流线图看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发生大面积持久性旱涝时,其环流特征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铜仁地区2009—2010年出现历史罕见的夏秋连旱并叠加冬旱的严重干旱,通过分析和评估发现,在这次夏秋冬三季连旱过程中,一是以冬季干旱最重,地区大部达到特重等级,且地区西部旱情重于东部;二是夏季干旱普遍达到中旱等级,干旱严重程度仅次于冬旱;三是地区东部秋旱偏重,普遍达到中到重旱等级,而地区西部秋旱只达到轻旱标准,旱情比东部偏轻;四是这次铜仁地区冬季出现罕见的特重干旱是前期长时间降水偏少累积、气温偏高所致,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跨季节异常稳定偏强、脊点位置异常偏西、南海夏季风异常以及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是造成这次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6.
广西区域干旱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广西区域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和成因。取广西12个代表站1950—2005年各站逐年逐月的降雨量距平值来计算其干旱出现频率,按干旱轻、中、重的等级指标分析广西的区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各地春旱的出现频率在39%~53%之间,夏旱出现的频率平均在37%~50%,秋旱出现的频率在46%~56%之间之间,冬旱的频率在46%~57%之间。广西的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各季干旱最重的区域为:桂西的春旱最为严重、桂中的夏旱最为严重、桂西秋旱最为严重、桂中的冬旱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临夏地区有“伏里老山白,米年有夏早”的群众经验。这是指伏天高山积雪,表明伏里温度低,天气反常,第二年夏季将有干旱出现。我区从立夏到小暑这段时间,作物需水量最大。我们根据群众所反映的夏早年,结合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出夏早的标准为:立夏至小暑这段时期内≥10毫米的降水过程不超过4次,并有20天以上的无降水时段出现,则算为夏早年。在1943—1974年32年中,共出现夏旱11年,约占总年数的1/3。  相似文献   

18.
该文在分析2011年严重夏季干旱天气特点和环流成因的基础上,对夏旱给我区相关行业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应对干旱天气的决策建议。分析表明:2011年严重夏早期间,铜仁地区降水比历史同期偏低6~9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降水最少值;晴热高温天气多达25~47d,比历史同期偏多10~16d,印江、石阡等县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蒸发量明显多于历史同期2~3成,土壤墒情极差。分析干旱的环流特征得出:夏旱前春冬季节副高长时间偏弱位置偏南,不利于南面水汽向北输送,降水持续偏少;夏季期间副高位置偏北偏东,中低层水汽输送路径偏南、偏东,本区水汽供给严重不足;盂加拉湾到我国南方反气旋性环流活动异常频繁,本省为异常的发散区,下沉运动显著,多晴热高温天气,降水异常偏少,导致夏季干旱天气发展加剧,并达到重旱至特重旱量。干旱累计日数长达60~72d,对水利、畜牧水产、农业等各行业造成严重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3.58亿元。  相似文献   

19.
干旱是安顺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根据安顺市1980—2009年6个县站的30 a干旱历史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方法统计分析得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夏旱和冬旱严重,春旱次之,秋旱较轻。最后,探讨了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对8月夏旱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1965年以来,我们用主导环流系统,结合单站要素特点,划分了夏季天气阶段。近几年,我们又探索用西风带大型高值环流系统划分冬半年的“天气阶段”,并应用在中长期预报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冬半年西风带大型环流系统的分型 某个区域内,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约15—30天)天气演变趋势保持相对稳定。这一时段我们称之为“天气阶段”。气象要素和天气演变呈现“天气阶段”的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