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查明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是研究浑河污染水体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前提。采用环境同位素技术研究浑河沿岸地下水演化规律,沿浑河冲洪积扇地下水流动方向取地下水样13个、河水样3个。结果表明:通过对水样进行D(氘)、18O分析,查明了浑河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确定了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宽度,定量计算了河水对沿岸地下水的贡献比例。从浑河的上游至下游,河水对地下水的贡献比例由大变小,平均约为50%;河水对地下水强补给带位于浑河以南约1 km的范围内,二者的水力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温金祥  崔华 《山东气象》2004,24(4):29-30
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岛,总面积224万km^2,降水量很少且没有湖泊、河流,因此水资源十分匮乏,80%~85%的水资源为地下水。由于地表水资源的日益缺乏以及对水资源需求的逐年增加,沙特加大了对地下水的利用,约75%~85%的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来自地下水,每年抽取的地下水远远超过其自然补给量,由于过度开采引发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深层水的耗竭和地下水水质恶化。本文讨论地下水耗竭而产生的经济影响,并提出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已成为满足全球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的重要来源,也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资源。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报告对全球和区域历史时期及未来地下水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估。报告指出:(1)自21世纪初以来,由于地下水灌溉用水量增加,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地下水储量呈现下降趋势。(2)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地下水开采量将持续增加,包括全球主要含水层中不可再生的地下水。(3)在热带和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化引起强降水发生频率加快,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呈增加趋势;在高寒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地下水主要补给期从春季向冬季演变,由于融雪周期和融雪量的减少造成高寒地区春季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在地下水退化区域开展渐进式生态修复,是应对气候变化和保障水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利用天山北坡中段呼图壁河流域石门水文站1956—2011年径流量数据,以及2013年9月—2014年10月逐月呼图壁河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δD和δ18O数据,研究了呼图壁河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变化,并结合同位素和水化学方法探讨了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近55 a呼图壁河流域出山口径流量有明显增加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增加了13.36%,而地下水位呈持续下降趋势。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差异显著,地表径流受岩石风化作用影响,而地下水受蒸发—结晶沉降作用控制。该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出现了两次转化关系,上游地区地下水对地表径流的补给占到18.45%,而中下游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占到92.31%。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地水资源分配出现了显著变化。因此,厘清黄河流域城镇化作用下水循环的改变对制定黄河流域城镇化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的黄河流域下垫面数据、世界人口数据集的人口密度和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 (Grace)的Center for Space Research (CSR)陆地总水储量格点数据,开展了黄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中地下水的变化特征分析工作。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镇化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下游存在明显的城镇化加剧现象;全域人口密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下游的人口增长趋势最大;黄河流域的地下水呈下降趋势,以下游的地下水下降最为显著。通过对比黄河流域新增城镇、不变城镇和消失城镇的地下水变化差异,发现地下水下降幅度最小出现在消失城镇,新增城镇的地下水下降幅度小于不变城镇的区域。因此,黄河流域城镇化对地下水的减少具有显著的作用,新增城镇地下水并没有出现显著下降的结果也说明近年来城镇化后的地下水保护政策取得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洪盛茂 《气象》1995,21(10):9-13
分析了1985-1991年冬季雨雪的酸度及化学组份资料。结果表明,降雪的酸雪频率各年均有不同,但都比同季中降雨的酸雨频率低;降雪酸度也比降雨纸;降雪中弱酸性的酸雪出现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4成;在酸雪中酸度值与电导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分析降雪的化学组份发现,降雪中SO4^2-含量越来越高,Cl^-含量呈下降趋势。阳离子中以NH4^+为主。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污染生物处理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一半以上的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在各种地下水污染治理方法中,生物处理方法因其具有许多优点而受到科学家的推崇。此文就生物治量方法的有关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中西部浅层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特征及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之一,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2007~2013年降水和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吉林省中西部浅层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7~2013年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平均地下水位总体呈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年内及年际变化中、西部区域差异较大。其中,西部地区地下水位年内波动幅度较小,且各测站的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而中部地区的年内波动变幅较大,且除长春站年变化幅度不大外,其余测站均呈上升趋势;(2)中部地区各测站年均、月均地下水位与年、月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源自降水量的入渗,而西部地区各测站地下水位与降水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地下水位埋深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3)降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表现在:年均浅层地下水位与年降水量整体保持一致的变化趋势,降水量影响着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幅度;汛期前后地下水位的变化及变幅与汛期降水量有密切关系,且丰水年与枯水年汛期降水对春季地下水开采量的缓解作用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程寿全 《气象》1988,14(9):17-20
根据在贵州西部某些洞穴的小气候观测指出,洞穴空气运动速度一般取决于洞口的数目及洞穴的形态;洞穴内温度的高低一方面受制于地下水和岩石的热状况,另一方面受洞穴空气运动的影响;洞穴湿度的大小与洞穴风、洞穴形态及其地下水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廊坊市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廊坊市地下水漏斗演化过程与逐年降水的相关分析,揭示了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的气象干旱响应模式,即气象干旱促使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从而进一步加剧水文干旱、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及地面沉降灾害。在时间序列上,气象干旱呈波浪起伏状特征,而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及地面沉降则表现为缓变性、积累性和不可逆性,气象干旱的阶段性终止并不能阻止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及地面沉降的继续发展与蔓延。同时提出了合理开采地下水、大力开展水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农业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水资源公报》中2003—2012年用水及供水相关数据,利用EOF展开方法,分析了我国31个省级行政分区用水和水资源利用情况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总用水量不断增加,但增幅有所减小,各地区用水总量变化趋势多样,中东部变化较大,西部变化较小,河北省、浙江省、海南省、青海省和甘肃省与其他地区反相变化;江苏省、浙江省和广东省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工业产业协调发展,可作为其他地区的典范;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和青海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地下水资源利用状况向良好的趋势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和趋势不容乐观,应注意增强环保意识,调整产业结构,以求水资源得到协调、可持续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沿海地区实际情况,集成以往的研究成果及相关数据,建立沿海缺水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配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友好的界面,是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以及水资源系统模拟优化等多技术综合集成的动态管理系统.模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为沿海缺水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规划管理服务,也可为各级水管部门准确及时提供水资源信息.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早已为世人所认识,自80年代以来全球性水资源日趋匮乏的状况,引起了各国有识之士的忧虑.新疆是灌溉农业区,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关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多寡及其分布变化状况,而对来自空中的水资源——降水资源的重要性还缺乏应有的认识.实际上,无论是地表水(包括冰川和永久积雪)资源,还是地下水资源,其最根本的源泉是自  相似文献   

14.
在耦合模式WRF/Noah-MP中加入考虑地下水过程的动态灌溉方案,设计两组试验(分别为考虑和不考虑地下水灌溉),连续模拟10 a(2001—2010年),来研究华北平原地下水灌溉的区域气候效应。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导致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下降,在少雨的季节灌溉量大,水位下降较快。在灌溉期(3—9月),灌溉引起的土壤湿度升高影响了地表能量的分配(潜热增加,感热减少),导致2 m气温显著降低0.6—1.0℃,同时也降低了灌溉区夏季模拟偏高的气温。灌溉对灌溉区边界层大气有升高湿度和冷却降温的作用,对春季的影响局限在边界层内,而夏季的影响持续到5000 m以上。夏季灌溉对降水的影响远强于春季,灌溉的升高湿度和冷却效应分别对夏季降水产生正反馈和负反馈,共同影响灌溉区的降水变化。灌溉通过对水汽输送的影响,引起非灌溉区降水的变化,而长江中下游流域夏季降水的增多可能与高空西风急流轴位置南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带噪声传递函数(TFN)模型可通过相关性分析在输入输出序列时间上同步的情况下估计输出序列。基于TFN模型、Kalman滤波和复合型混合演化(SCE-UA)算法,发展一种新的时间序列重建方法,并将其用于地下水埋深估计。该方法将高阶TFN模型表述成状态空间,并用Kalman滤波进行状态估计,基于SCE-UA方法优化TFN模型参数,能够在输入输出序列异步的情况下率定TFN模型并用于时间序列重建。最后,利用已有降水和地下水观测资料验证该方法,并重建了中国东北部分地区40年地下水埋深序列,结果表明该方法有较好精度且能反映埋深变化对降水的响应,在各类时间序列重建中具有一定推广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乌鲁木齐市的地下水、地表水以及自然降水资源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华杰  吕淑琳  王静 《山东气象》2007,27(3):33-35
利用济南市1999—2004年的降水和地下水资料,分析了济南降水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对应关系,认为降水是地下水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将渭河平原的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作为水资源并与作物需水量进行对比,得出水分盈亏量。说明渭河平原大部分地方为缺水区。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克拉玛依减排林区的土壤和地下水取样分析结果,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原理与方法,分析了克拉玛依减排林区的土地开发效应.结果表明土地开发已取得一定的正效应:已开发用地土壤有机质、有效N和速效K的质量分数均高于未开发用地,土地开发明显地改善了土壤的养分状况;土壤浅层总盐量降低67.5%,土壤盐渍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达1.5417×109元/a.同时,土地开发也产生了一些负效应:地下水pH值、电导率、矿化度和全盐量均高于未开发用地,减排林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不利于区域减排林效应的持续发挥;土壤有效P质量分数偏低,也不利于林区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东亚季风区地气系统的水平衡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利用欧洲中心ECMWF1980~1989年10年逐日资料及同期中国六大流域片的月径流量资料,用水平衡方法尝试了对东亚季风区进行蒸发估算、土壤和地下水含量估算及总的水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全国陆地降水在7月份最大,平均约为95mm,蒸发的最大值(80mm)比其滞后1个月出现。北方流域和南方流域的水平衡特征明显不同。南方流域降水始终大于蒸发,蒸发峰值比降水峰值滞后1个月,土壤、地下水含量盛夏或初秋开始减小;北方流域蒸发有时超过降水,两者的峰值同月出现,土壤、地下水含量初夏就开始减小。东北流域片的水平衡特点介于上述南、北方流域特点之间。计算误差中由水汽通量散度项的日变化引起的误差可能占总误差的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