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黔桂泥盆纪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的频幅,速度和相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一鸣  吴诒 《地球科学》1994,19(5):575-586
通过对广西六景、贵州独山和乌当泥盆系剖面层序、体系域、副层序及作用相和环境相的系统研究,识别出2种层序界面;3种海进过程和10种层序,体系域和相对海面变化,并发现,阶跃型高幅海平面变化形成的层序界面、层序、体系域、副层序和旋回层往往可在大区域追踪对比;剖面作用相、环境相分析是露头层序地层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的基础,剖面上层序、体系域及其反映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的频率、幅度、速度和相位研究对层序界面、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浙江石浦下白垩统石浦群的野外和镜下分析,划分出19个岩石微相,进一步细分出14个碎屑岩岩石微相和5个碳酸盐岩岩石微相。综合相关沉积构造特征,岩石微相横纵向组合特征,以及对沉积过程的推测,识别出3个主要的沉积相:扇三角洲相、潮坪相和滨海-浅海相。根据剖面上发育的4个不整合面,以及1个沉积趋势由向上变浅到向上变深转换的突变面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结合各层序内部特征,将石浦剖面划分出5个发育海侵体系域和海退体系域的T-R层序,以及1个仅发育海退体系域的层序。根据各层序内沉积相类型的变化特征、体系域叠置方式初步重建石浦地区早白垩世相对海平面升降曲线。发现阿普特阶-阿尔必阶,该地区相对海平面在四级旋回多次波动叠加的基础上,在三级旋回尺度上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结合前人在该剖面建立的同位素年龄格架以及全球海平面变化,发现石浦剖面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高度耦合,仅在119~116 Ma和104~100 Ma存在差异。结合石浦剖面火山岩的发育特征,以及出现海平面变化差异的时间段与大规模火山岩发育的时间段耦合,推测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区域构造是影响石浦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影响沉积盆地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多重因素和旋回层序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内相对海平面变化及沉积层序形成不仅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控制,而且沉积盆地所处的构造背景和相关因素,如:沉积物供给、盆底沉降和自然地理条件也对沉积层序及其内部组成——体系域具有极大的影响。对应于海平面变化发育的容纳空间旋回层序,沉积供给也可以形成特征的、可以鉴别的供给旋回层序。具有过渡性界线的三级或高频旋回层序受相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供给双重因素控制。不同构造背景沉积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盆底沉降速率,相对海平面变化响应于盆缘沉降具有明显的构造-海平面分带,岸线在构造-海平面带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层序界面和层序堆叠样式,也同样影响着低位体系域的构成。深水盆地环境古地形特点及沉积物供给制约着深水沉积序列。构造运动显著地影响着沉积层序发育。碳酸盐缓坡和平顶镶边陆架的层序格架及体系域发育受其坡度、盆地深度及下降幅度的因素的作用。台地边缘和大陆边缘盆地浊积岩层序的发育和体系域组成受控于差异的沉积物源(平顶碳酸盐台地、镶边台地和陆源碎屑岩陆架)、古地理及构造活动性  相似文献   

4.
湘西北杨家坪寒武纪层序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北杨家坪地区在寒武纪时位于扬子地台边缘,主要发育一套碳酸盐岩沉积,其沉积环境经历了从滞流盆地、台前斜坡至台地,且盐度不断增高的过程。根据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首次将该区寒武系划分为4个Ⅰ型层序,各层序的低水位体系域发育较全,且均可在扬子地区进行追踪对比,并阐述了各层序的对应层位、组成和其形成的沉积动力学机制以及海平面变化对沉积过程、生物迁移和环境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寒武纪存在4个海平面变化旋回,第一个旋回发生于梅树村期至沧浪铺期初期;第二旋回为沧浪铺期早期至龙王庙期中期;第三旋回为龙王庙期晚期至徐庄期早期;第四旋回为徐庄期中期至寒武纪末期,并识别出3个平衡型碳酸盐沉积体系。含油性分析表明,层序Ⅰ的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层序2的低水位体系域为有利的生油层段;层序2、层序3和层序4的海进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为有利的储集层段。  相似文献   

5.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贻军 《地球学报》1998,19(1):90-96
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工作方法来研究聚敛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前陆盆地沉积地层时应力求使用术语上的统一,使用一级(旋回)层序、二级(旋回)层序、三级(旋回)层序等,每一级别的(旋回)层序可以划分低水位体系域、海(水)进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海(洪)泛面等。层序级别的划分以持续的时限为标准。各级别的层序界面以不整合面或沉积间断面或与之相应的整合面为标志。前陆盆地可容空间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假定物源供给稳定)。在造山构造活跃期,前陆挠曲作用占主导地位;在构造期后(构造宁静期),全球海平面变化主要控制可容空间。这两种因素都以不同内容和形式在沉积层序中得到响应。通过详细的岩石学、沉积学、地层学以及各沉积区(前陆盆地即前渊、前隆和隆后盆地)剖面的区域对比研究,并与“标准”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图进行对比,可以区分出二者对前陆盆地形成、发育、演化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贾进华  刘焕杰 《沉积学报》1999,17(3):397-402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呼鲁斯太剖面上石炭统包括靖远组、羊虎沟组和太原组,发育有堡岛、堡岛-台地和潮控三角洲三种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16个海进- 海退层序旋回,每个层序旋回的时限为1.1 ~ 3.3Ma, 平均 1.9Ma,相当于四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属高频层序旋回。每个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晚期高位体系域组成,偶发育有强制海退体系域。晚石炭世早期海侵来自祁连海,太原晚期,祁连海与华北连通。研究区古海平面变化表现为先慢速后快速海侵和快速海退,少数为正常海退,并由此建立了古海岸平原的层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呼鲁斯太剖面上石炭统包括靖远组、羊虎沟组和太原组,发育有堡岛、堡岛—台地和潮控三角洲三种沉积体系,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16 个海进- 海退层序旋回,每个层序旋回的时限为1 .1 ~3 .3 Ma ,平均1 .9 Ma ,相当于四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属高频层序旋回。每个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早期高位体系域、晚期高位体系域组成,偶发育有强制海退体系域。晚石炭世早期海侵来自祁连海,太原晚期,祁连海与华北连通。研究区古海平面变化表现为先慢速后快速海侵和快速海退,少数为正常海退,并由此建立了古海岸平原的层序地层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石炭系剖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研究资料,用露头层序地层学方法对莎车县炮江沟上石炭统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晚石炭世地层中发育大量碳酸盐岩米级旋回,以莎车县炮江沟剖面为代表,其主要类型有L-M型、深水非对称型、潮下型和环潮坪型;②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石炭统中主要发育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所形成的淹没不整合型间断面,相对海平面快速下降所形成的暴露型间断面层序界面也有发现;③三级层序的不同体系域中发育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序列,它们在垂向上有序叠加构成有规律的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9.
在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石炭系剖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区域研究资料,用露头层序地层学方法对莎车县炮江沟上石炭统剖面进行了层序地层研究。结果表明:①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晚石炭世地层中发育大量碳酸盐岩米级旋回,以莎车县炮江沟剖面为代表,其主要类型有L-M型、深水非对称型、潮下型和环潮坪型;②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上石炭统中主要发育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所形成的淹没不整合型间断面,相对海平面快速下降所形成的暴露型间断面层序界面也有发现;③三级层序的不同体系域中发育不同类型的米级旋回序列,它们在垂向上有序叠加构成有规律的三级层序。  相似文献   

10.
王振奇 《地质学报》2013,87(8):1149-1157
本文根据测井曲线及地震相特征,建立了深水层序界面划分的5种判别标准,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中中新统一上中新统地层划分了6个三级层序,2个二级层序.根据深水沉积自身沉积旋回所具有的二元结构特征及三角洲与陆架区相对海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将经典的三分体系域划分为二分体系域:异地沉积体系域和原地沉积体系域.其中,异地沉积体系域从基准面下降开始海侵早期,主要发育重力流沉积(块状搬运沉积、浊积扇);原地沉积体系域从海侵中、晚期—基准面上升最大位置结束,主要以原地沉降的泥质披覆沉积为主.本文分析了层序发育的影响因素,综合研究认为:气候条件、海平面变化、构造抬升、沉积物供给、大陆架宽窄等共同制约了研究区深水沉积层序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沉积特征与层序地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野外露头等资料,对辽西凌源地区雾迷山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分析,按陆表海潮汐作用将雾迷山组沉积环境分为潮上、潮间和潮下3个相带,建立了雾迷山组的沉积模式。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层序界面特征,对雾迷山组层序进行了探讨,划分出4个二级层序和22个三级层序,系统地阐述了每个层序的岩石、构造及体系域等特征。层序界面主要以浅水环境(特别是含暴露标志)的沉积物及沉积构造作为识别标志,其中SQ1为Ⅰ型层序,Ⅱ型层序则较为发育,SQ2-SQ22都为Ⅱ型层序。研究区雾迷山期处于浅水陆表海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域以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为主,普遍缺少低水位体系域或陆棚边缘体系域,同时,也不具备形成凝缩层的环境,以最大海泛面沉积物与深海中的凝缩层相对应。  相似文献   

12.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华北石炭二叠纪沉积建造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碳酸盐岩与硅质碎屑岩构成的含煤建造,上部为硅质碎屑岩红色建造。根据不整合面及其它识别层序界面的标志,该沉积建造可划分为5个沉积层序。DS、DS、DS层序属陆表海型层序,其底界面为Ⅰ型层序界面,层序内仅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DS层序为过渡型层序,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DS层序为湖泊型层序,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盆地充填超层序(DS-DS)的发育受控于全球二级相对海平面变化,而沉积层序的发育则与区域性造山作用引起的三级海平面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山东平邑盆地官中段沉积环境和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利用古生物、地球化学、岩石学和构造背景等证据证实该区为内陆湖泊沉积环境。然后,主要依据野外露头剖面和钻井地质剖面,对平邑盆地下第三系官中段湖相含膏碳酸盐岩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的初步研究。根据准层序和层序界面标志,在平邑盆地官中段中识别出四个层序和十二个准层序。每个层序又包括高水位、湖侵和低水位三个体系域。对每个层序和体系域边界的识别标志和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论述,并且建立了湖相含膏碳酸盐层序地层学模  相似文献   

14.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简介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14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是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构造活动的前陆盆地分析的一个特例。前陆盆地三级层序成因并非受全球统一的海平面变化控制,而是与盆缘造山带区域本报特约记者运动、盆内沉积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联合作用有关,代表了前陆分地一个成盆期的不同发育阶段。层序界面是相对海平面下降和区域构造隆的联合作用面。在盆地演化的不对称沉降阶充填阶段,邻造山带区为低水位浊积扇沉积层序;远离造山带区,低水位体系域不发育  相似文献   

15.
层序地层中的混合沉积作用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介绍了硅质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有关概念及混合沉积作用类型,分析了层序体系域中的混合沉积作用及其控制因素。总结认为,硅质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作用不仅发生在低水位体系域(LST),而且其它各体系域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沉积现象,但混合沉积作用方式有差别:LST主要为源区混合,陆棚边缘体系域(SM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晚期以间断混合及相混合占优,海浸体系域(TST)早期以间断混合为主。综合研究显示,准层序一级的海平面变化型式差异可能是导致层序体系域混合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其中,LST、SMT、晚期HST的混合沉积作用分别与准层序一级海平面变化的幅度、速率、位置和持续时间有关,TST则受控于物源供给;先期地形、气候变化(含碳酸盐生产速率影响)或多或少对体系域的混合沉积作用有影响。此外,某些情况下层序体系域的混合沉积作用可能会受到局部构造活动影响,而层序组或超层序内层序体系域的混合沉积作用强弱及其旋回性变化可以提供脉动性区域构造活动信息。  相似文献   

16.
以陕西镇安西口石炭-二叠系界线剖面为具体实例, 探讨了冰川型海平面变化控制下的台地碳酸盐岩成岩作用规律.描述了陕西镇安西口石炭-二叠系界线剖面碳酸盐岩的各种成岩作用类型.根据成岩组构将研究区碳酸盐岩的成岩环境分为海水、大气淡水和埋藏环境.综合分析了各种成岩作用及其成岩环境的纵向分布特征.研究表明, 剖面上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和成岩环境的特征与岩石在高频旋回中的相对位置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受大振幅、高频率的冰川型海平面变化控制.早期海平面相对上升, 形成旋回的下部单元, 岩石首先经历海底成岩作用, 随着上覆沉积物的增加, 逐渐进入浅埋藏环境, 成岩作用表现为以压溶、重结晶作用发育为主要特征.晚期形成旋回的上部单元, 由于海平面相对下降, 沉积物逐渐抬升, 早期海底成岩作用尚未充分发育就脱离海水环境, 进入大气淡水成岩环境, 以强烈的大气淡水成岩作用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缘露头、盆内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及大量室内分析化验资料的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可将志留系划分成五个三级层序,志留系沉积层序厚度40--155m。层序界面多为分布范围较广的区域性或局部不整合。层序叠置样式可用具陆棚坡折的I型层序地层样式来描述。每个沉积层序可由完整的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组成或由其中的一个、两个体系域组成。体系域边界主要依据滨岸上超点位置、岩性组合及准层序叠置样式变化来确定。低位体系域由向上粒度变细、砂岩厚度向上减薄的准层序组成;海侵体系域表现为向上泥岩厚度加大、砂岩厚度减薄的叠置特点;高位体系域表现为加积--进积沉积特征。志留纪,研究区接受了滨外陆棚及滨岸、海湾潮坪沉积,发育典型的海相沉积构造,表现出明显的旋回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地震地层学的扩展,层序地层学应运而生并已成为沉积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学科,也是全球沉积地质计划(GSGP)的重要内容之一和第十三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的中心议题之一,由此可见地质工作者对进行层序地层研究的热衷程度。七·五期间,在刘宝珺教授领导的《中国南方岩相古地理及沉积、层控矿产远景预测》项目中,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南方震旦纪至二叠纪的沉积层序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离散型被动大陆边缘、汇聚型挤压盆地和板内盆地中的沉积层序模式和海平面升降曲线。在进行《湖南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柳林成家庄剖面本溪—太原组为例,对层序地层与元素地球化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区域构造变动、岩性组合、微量元素特征、测井曲线、沉积相、化石组合特征,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低水位期暴露面、水道下切谷、构造体制转换面、沉积体系转换面和古生物组合交替面等层序界面类型,据此将本溪组—太原组划分为2个Ⅱ级层序、8个Ⅲ级层序和17个体系域。该区层序特征以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的"二元结构"为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体系域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中Fe、Sr、Ba、REE、Mn/Fe等元素组合特征变化显著,说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作为划分层序及体系域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保德扒楼沟剖面及周缘上古生界的层序与体系域界面类型、层序结构、沉积相类型及沉积演化进行研究。依据区域性不整合面、下切谷冲刷面、海侵方向转换面和区域性海退面等层序界面将研究区上古生界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本溪组、太原组2段、太原组1段、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保德扒楼沟及周缘上古生界剖面发育16种岩石类型和8种岩石组合。区内上古生界发育障壁海岸相、碳酸盐岩台地相、辫状河相和曲流河相。SQ1-SQ3中低位体系域发育风化壳和潮道亚相,海侵体系域发育潮坪亚相和潟湖亚相,高位体系域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相、潟湖亚相和潮坪亚相;SQ4-SQ7中低位体系域发育辫状河河床亚相,海侵体系域主要发育曲流河泛滥平原亚相,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多期曲流河河床亚相—堤岸亚相—泛滥平原亚相的演化序列。区内上古生界经历了由障壁海岸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向河流相的演化过程,沉积演化主要受物源供给、海平面变化和构造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