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俊友  朱良 《地理教学》2013,(10):12-14,45
正一、心理地图的涵义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心理地图首先是一种地理表象,具有空间性,是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的反映。同时,心理地图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它具有记忆的功能,能在头脑中将地理表象保持和再现,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帮助学生获得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和空间认知。本研究认为心理地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心理地图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  相似文献   

2.
心理地图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地理事物空间表征,是提升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重要媒介。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运用GIS辅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的优势正逐渐显现。本文基于地理空间认知理论,从GIS角度深入分析了心理地图的建构机制,并提出了不同认知阶段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心理地图是包含着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往往是从纸上地图的记忆、理解、运用中所形成的。它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使学生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认知。笔者利用数学中的象限法和地理的空间信息相结合构建心理地图,取得较好效果。下面以世界的区域空间定位训练为例,介绍具体的心理地图的训练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4.
认知地图能力是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是地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梳理了国内外地理教育以及地理科学领域的认知地图研究成果,包括认知地图的概念、构建策略、评价体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问卷编制原则等内容,总结当前教育类认知地图研究的成果及趋势;同时结合地理科学领域的认知地图研究方法,重点整理认知意象研究方法。在地理教育领域,未来应更关注实证研究,应将传统的研究方法与地理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期综合全面的分析中学生认知地图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5.
地理研究者的地图空间认知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研究者的地图空间认知过程,经历了地图的感知觉阶段、心象形成阶段、心象记忆对比分析阶段和认知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其对地图的认知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已有的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对地图空间认知有重要的影响。知觉过程经历了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的两个阶段,是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心象地图的形成过程是概括地物图形特点、抽取地物组成元素及其组织关系的过程;心象地图的记忆则是构成心象的元素和组织这些元素的关系分别编码储存的过程;认知思维是根据地理空间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地理研究者认知地图空间的核心;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则是认知思维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李新莲 《地理教学》2021,(11):43-45,56
本文提出培养以心理地图和思维导图等各类图示有机整合的地理绘本式笔记,并给出"五步两循环"的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表明:地理绘本式笔记受到学生欢迎,并且对成绩中下的学生有辅助作用.今后的培养应注重知识间的关联性,鼓励学生基于发散思维创造性地表达知识.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中,历来十分重视地图技能,包括地图阅读、地图绘制、地图解释等技能的培养,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地图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学生的心理地图是学生学习的丰富资源,了解他们的心理地图,并运用所得的信息增加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是每一个地理教师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阐述国内外心理地图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手绘的中国地图简图,研究了大学生的心理地图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地图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关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境内河流的心理地图还处在浅层水平;大一和大四学生的心理地图现状并没有显著差异。大学地理学习动机和对待地理学系的态度这两个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地图产生了显著影响;区域的位置和面积也是心理地图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地理笔记不能有效地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逻辑关系,降低了地理学习者的复习效率。本文应用认知地图,指导学生优化地理课堂笔记,并以“流水地貌”为例,分析对比传统笔记与认知地图的优劣,并给出绘制认知地图的方法步骤。  相似文献   

10.
正地理学科具有显著的空间特点,决定地理高考试题的最大特色是"无图不成题"或者"无图考图"。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解读地理题目中的图形信息,或者能将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转换并表述为直观的图形信息。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已有经验,通过想象、加工和转换,构建心理地图或者构画简易图形,并启发学生借助这些地图变换思维角度,整合思维成果,进而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正地理技能是指在地理认知过程中形成并得到运用的专门的认知活动方式。我国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地理技能目标的阐述包含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从我国初中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技能目标的设置来看,我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技能的定义还不够清晰,对地理技能目标的内容设置还不够全面和具体。地理技  相似文献   

12.
宗宏伟 《地理教学》2019,(11):33-35,30
在地理课堂中要经常使用地图。地图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地图能化繁为简、概览全局,能展现全球要素的空间分布、时空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助手"。将前沿的地图技术融入地理课堂,不仅能活跃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升地理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3.
电子地图是人们进行地理空间信息应用与认知的重要载体,而性别差异影响着地图空间认知的结果。该文通过一系列地图认知实验,分析了不同性别在观察地图、认知地图、形成心象地图和表述地图信息过程中的差异。实验表明,男性对空间关系较为敏感,而女性对要素注记、形状、位置及空间面积的认知能力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章彦芳 《地理教学》2012,(15):62-62,26
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而且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新课程标准对地理实验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体现了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习地理知识离不开地图,特别是我们学习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时,更离不开地图。要对照地图进行记忆,养成“左图右书”的学习习惯。如各种地形、河流、湖泊、城市、交通线等地理事物的分布,都要运用地图进行记忆。在回忆这些知识时,头脑中要浮现出一幅地图,  相似文献   

16.
徐占福  马涛 《地理教学》2014,(10):47-51
正一、定位是前提——运用地图,建立"心理地图",学会空间定位区域地理的学习,首先就要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即定位。地理位置是认识区域、理解区域的前提。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往往从地理空间入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17.
袁金桥  尚美 《地理教学》2021,(23):58-61
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和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关键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地图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地图在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结构、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地理要素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实例探讨了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信息处理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地理要素的空间属性是区域地理要素的本质表现,它与区域地理要素的其它属性相互影响,可以为区域地理要素的整体认知提供认知起点及空间视角的解释,为要素间关系的认知提供空间线索,有助于形成认知地图和区域综合认知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意义,通过抽象化、简单化、形象化、生活化等手段,提升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尝试在地理等值线图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案例研究,针对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等值线图,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达到活化教材,活化课堂的目的;体现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究、合作和应用等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一、研究背景图像是地理教学的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点、地理思维以及地理思想有重大作用。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考试中,图像出现比例可观,但学生对地理图像知识的提取和认知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并不好[1]。地理教材的图像系统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智能的发展重视不够、图像信息量和图像结构尚不够合理等[2]。对现行地理教材中的图像类别进行统计以得到以下五大类图像:地图、景观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漫画等其他综合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