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大学生认知地图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认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丹  单冲  张盼盼  高鹏 《地理研究》2018,37(9):1818-1831
国务院《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颁布虽然结束了一直以来的“中三角”和“中四角”的争论,但与公众对其空间范围的认知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问卷获取武汉、长沙和南昌三市大学生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范围的认知地图,并绘制认知范围集成图、密度图和认知比例图等分析其认知特性;通过构建面积偏差系数和中心偏差系数度量了认知地图与规划地图的差异,探究个体社会属性对认知差异的影响。研究发现:① 三市大学生的认知地图呈“武汉+”的特色,长沙市有“南向偏移”的趋势、南昌市“东南向偏移”趋势明显;② 三市大学生的空间认知范围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的范围存在差异,其中南昌市大学生差异最大,长沙次之,武汉最小;③ 个体社会属性与认知差异存在关联,其中性别、居住地、专业和居住时间变量为显著影响因子。公众空间认知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偏好,研究结论可为未来城市群的构建和城市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心理地图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地理事物空间表征,是提升学生空间认知能力的重要媒介。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运用GIS辅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的优势正逐渐显现。本文基于地理空间认知理论,从GIS角度深入分析了心理地图的建构机制,并提出了不同认知阶段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王俊友  朱良 《地理教学》2013,(10):12-14,45
正一、心理地图的涵义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心理地图首先是一种地理表象,具有空间性,是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的反映。同时,心理地图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它具有记忆的功能,能在头脑中将地理表象保持和再现,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帮助学生获得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和空间认知。本研究认为心理地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心理地图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  相似文献   

4.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显示,国外学术界对认知地图的研究比较深入,理论与实践成果颇丰.较之国外,中国起步较晚,尚处于理论引用和方法移植的初期阶段.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法,系统梳理旅游者认知地图的概念、意象要素、类型分类、研究方法等,总结国内外旅游者认知地图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及动态发展过程,并基于以往的研究提出旅游者认知地图在整个认知地图研究中仍处于不成熟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论缺乏、内容缺陷、范围狭窄、方法单一等问题;同时从认知地图应用的动态变化、新技术、新方法的革新等层面,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对旅游者认知地图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家版图体现着国家的政治主张,正确的国家版图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象征。随着地图的政治化与政治的地图化两种趋势不断增强,地图与政治在国际舞台上已然成为不可割裂的整体。本文试图列举对中国国家版图误用的实例类型及其特征,并分析这类问题的根源因素,指出跨国地图公司对地图底图的垄断性、中国学者对国家版图意识的薄弱以及与出版商之间的博弈,使得我国学者在国际科学论文中频频出现中国版图误用的问题,这一现象和背后的问题应引起政府和学者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6.
基于规则的植被地图综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植被地图综合是专题地图综合的一个特例,需要遵循地理数据综合规则,以解决因表达空问缩小而造成的地物要素间的冲突问题,确保图面上图形表达的合理、清晰和美观;同时植被地图综合也要遵循植被分布自身的规律。该文主要研究和分析影响植被地图综合的主要规则,首先描述植被地图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影响植被地图综合的主要综合规则,并简要介绍了用于表达综合规则的产生式规则方法,用实例描述了这些规则在植被地图综合各个阶段的应用和结果,以此来反映综合规则在植被地图综合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地理学科具有显著的空间特点,各种地理思维活动常常需要借助地理图形展开。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已有经验,通过想象、加工和转换,构建心理地图或者构画简易图形,并启发学生借助这些地图变换思维角度,整合思维成果,进而形成良好的地  相似文献   

8.
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具有与自然语言相类似的结构、功能和性质。以往的地图语言研究主要关注地图符号的语言学机制,但缺乏从地理学语言视角分析地图语言的内涵与特征。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泛地图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泛地图背景下,地图在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演化出许多新的特征。本文首先基于语言学理论分析了地理学语言的语言学内涵,指出在地理学视角下地图语言的概念应当从地图符号转向整个地图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图的语言学内涵,阐述了现代地图语言的概念泛化特征,即“内容”泛化和“形式”泛化。其次,本文以地理学语言的视角分析了地图的语音、语义和语法结构,以及地图演化进程中语言结构的演变特征。最后,本文类比语言学中元功能的概念,对地图的语言元功能,即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进行了剖析,并指出地图演化过程中语言功能发展的新特点,涉及地图的信息载负、信息传播、认知和模拟功能。本文基于语言学视角,对作为地理学语言的地图及其演化过程进行剖析,深化了对地图语言机制的理解,为地理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对意象空间的研究缺少对小尺度空间的研究。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研究区域,采用认知地图法,从构成要素、基本类型、发展阶段和感应级别三个方面,对小尺度下的意象空间进行研究,并尝试与大尺度的意象空间进行对比;同时,通过对大学生这个特定群体的“校园认知地图”调查,为学校的规划提供新的视角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小尺度研究对象,其空间要素与城市大尺度下的相比,节点数目多,区域数目少;基本类型和发展阶段上基本一致。地大校园建设需要建立“大校园”概念,更突出地学特色,竖立绝对标志物并进行道路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学生的国际观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并深刻影响了中国公众的国际观,但中国大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对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和广州等5座城市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其国际观,通过相关分析及绘制感知地图等方法,发现中国大学生有较强烈的国家归属感,对外部世界的偏好存在着较明显的空间特征,多数大学生对欧洲版图的划分比较正确。研究结果认为中国大学生国际观的形成主要受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的宣传和教科书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地图表征的权力运作机制:建构的知识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传艳  李同昇 《地理研究》2019,38(8):2099-2112
作为关于群体认知和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社会表征从群体博弈和建构的视角解释了成员之间如何共享知识、实现沟通,以及被权力建构并成为权力扩张工具的心理机制。地图作为一种社会表征,以群体共享的知识符号系统形成知识话语权力,影响、规训着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它通过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有机联系,耦合了社会和个体,不仅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嵌入的载体,也成为了权力的拥有者,参与社会的更迭和演化。地图中的权力运作机制表现为权力主体隐匿于地图这一建构的“真实”中,实现了从显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到话语权力的转换,并通过对个体心理认知、意识行为的规约,以及对共识性规范的认同和自觉遵守,实现了权力扩张。  相似文献   

12.
地图信息度量是现代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已初步应用于地图综合选取标准与质量评价、移动地图服务与可视化、地图信息传输、多尺度地图级联更新等方面。为更深入系统地针对此问题开展研究,该文对各学科领域的信息定义进行了分析,进而明确了地图信息的内涵;分析了地图信息的类型,主要包括统计信息、几何信息、拓扑信息和专题信息;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有的地图信息度量方法,并从地图信息度量的角度、层次、内容、方法及规范性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简要阐述了地图信息度量的初步应用及未来该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西部资源》2014,(6):43-43
<正>近日,2014首届中国地图文化节暨地图文化论坛在青岛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地图院提交了蒙文版《内蒙古自治区地图集》和《内蒙古自治区地图》《乌海综合影像图集》、丝绸版《鄂尔多斯市地图》《内蒙古自治区地图》,以及《地图作品与翰墨金石》地图文化产品设计交流主题报告等。其中,融入书法文化艺术的《乌海综合影像图集》被评为2014首届中国地图文化节暨地图文化论坛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4.
支持地图自适应可视化的用户模型设计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网络电子地图的自适应可视化机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自适应地图可视化系统的自适应用户模型、自适应的数据组织和自适应结构.试验系统主要根据"用图目的"对用户进行划分,建立用户模型;利用地图瓦片技术和背景与热点集成技术,实现了地图瓦片的自适应数据组织以及用户模型支持下的地图自适应可视化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5.
赵艳玲 《中国地名》2013,(11):60-63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地图制图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和新理论的相继引进,使地图学的内容和地图的图型,不论其理论基础和工艺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1:100万地图、专题地图、遥感制图、机助制图等相继产生,并在理论研究方面开拓了许多科学分支的新领域。展示了地图学理论体系的新变革,展示了它的生产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前景,展示了地图新品种和新内容的迅速增多。  相似文献   

16.
正地理学科具有显著的空间特点,决定地理高考试题的最大特色是"无图不成题"或者"无图考图"。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解读地理题目中的图形信息,或者能将题目中的文字信息转换并表述为直观的图形信息。因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已有经验,通过想象、加工和转换,构建心理地图或者构画简易图形,并启发学生借助这些地图变换思维角度,整合思维成果,进而形成良好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地图制图自动化是地图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采用Representation技术,以昆明市入滇河道(管线)专题地图制图项目为例,研究探讨基于规则化数据驱动的计算机地图制图表达,部分解决了传统上必须通过大量人工编辑才能够完成的制图任务,特别是实现了传统上需要以破坏数据的GIS属性为代价才能够实现的地图制图效果,结果表明:基于规则驱动的计算机地图制图表达技术能够兼顾GIS和地图制图对数据的不同要求,可快速完成地图制作,并达到传统地图制图效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具有广阔的推广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心理地图是包含着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表象。地理教学中,心理地图往往是从纸上地图的记忆、理解、运用中所形成的。它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使学生获得一种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认知。笔者利用数学中的象限法和地理的空间信息相结合构建心理地图,取得较好效果。下面以世界的区域空间定位训练为例,介绍具体的心理地图的训练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传统的地图制图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航空摄影、卫星遥感、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和新理论的相继引进,使地图学的内容和地图的图型,不论其理论基础,还是工艺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1∶100万地图、专题地图、遥感制图、机助制图等相继产生,并在理论研究方面开拓了许多科学分支的新领域。展示了地图学理论体系的新变革,展示了它的生产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前景,展示出了地图新品种和新内容的迅速增多。  相似文献   

20.
社会地图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地图方法研究社会空间已有较长历史,在不同的研究背景下形成了多种研究模式。近年来,大数据的出现和空间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社会地图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多数据和方法支撑,也为社会空间的再认识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本文在对面向社会空间研究的国内外社会地图运用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 将社会地图的研究应用归纳为要素呈现、问题解释和理论验证3个阶段,并对其具体应用内容、方法和数据形式进行了综述,总结为统计图、点值图、网格图、密度图等四种类型,并就社会地图在中国社会空间研究中的应用可能性及其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