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芦山7.0级地震芦山县老城区房屋建筑的震害现场调查资料,进行震害特征与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典型的房屋建筑震害特征包括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房屋全部或者部分倒塌、墙体错动和贯通开裂以及房顶瓦片滑落等,框架结构房屋构造柱变形、断裂和墙体开裂等;房屋建筑遭到破坏的内在因素包括缺少圈梁和构造柱、荷载分布不当、选址不规范等;其破坏成因机理可以归结为近场大震强地震动作用、局部场地效应、行波效应和施工质量较差等。同时,讨论了砖混结构、砖木结构、框架结构和砖石结构抗震设计的加固方法和改善抗震性能的构造措施等,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和减轻震害损失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特大地震的震害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我国发生的17次8级以上的大震资料,着重讨论了特大地震的震害特点、破坏类型及若干对策问题,强调指出了区域性的场地条件,特别是黄土和软土分布区对震害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建筑场地时,除应避开发震断层外,更主要地应避开易产生各种场地震害的地段,同时要注意等震线的不对称性和长周期震动对远处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长周期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迫切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长周期震害及长周期地震动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指出,目前,大多数反应谱的周期还不够长,反应谱所反映的谱形与距离、震级和场地条件的关系还很有限,长周期地震动的研究仍需要不断完善,未来的长周期地震动的研究应注重软土场地的大震远场效应。  相似文献   

4.
地震动作为引起地震灾害的原动力,常常通过造成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形式引起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920年海原8½级地震,在震中距80 km远的西吉—静宁交界的黄土丘陵区引发了大量的山体滑坡,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分析海原地震高烈度区滑坡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场地调查和数值计算等方法,研究典型滑坡密集场地的地质条件及地震反应特征。研究表明起伏地形和黄土厚度不均等因素造成丘陵山体两侧地震反应的差异,从而导致地震滑坡在斜坡土体较厚的一侧成群连片发育。海原地震造成的滑坡密集区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土层结构等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地震动随局部场地条件变化非常迅速,地层场地效应和地形场地效应联合作用加剧了斜坡地表的地震动放大作用,增加了触发地震滑坡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地脉动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场地特征分析,本文依据鲁甸龙头山集镇老行政机关办公区、老街区及骡马口村区三个震害严重区域的场地特征地脉动,并结合各区内建筑结构特点和局部场地效应分析了龙头山集镇场地特征对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测试区具有显著的场地放大效应,且存在方向性差异;参考点谱比法与H/V谱比法虽有一定差异,但两方法的优势频带基本吻合;老行政机关办公区和老街区的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其震害较重是由其场地显著的放大效应及共振效应共同作用引起的;老街区与骡马口村区的土木与土石结构震害较重主要是由场地放大效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苏州城区深软场地土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经验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州地处长江下游冲湖积平原,第4系沉积土层发育,土层深厚、松软,远震、大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对苏州城区的重大工程有可能造成严重震害.结合海侵地质成因,分析了苏州城区深软场地52个钻孔剖面的剪切波速资料,发现剪切波速与土层深度的关系:40m以上浅土层基本符合线性函数分布,40m以下深土层基本符合幂函数分布;依据考虑和不考虑土体分类2种情况,给出了采用线性函数、幂函数分段形式拟合的苏州城区深软场地剪切波速随土层深度变化的经验关系,为苏州城区深软场地重大工程建设的场地地震效应评价提供了有益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7.
芦山7.0级地震宏观场地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汶川地震之后,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庐山县又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其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目前认识较少.通过专项工作,考察了雅安雨城区、芦山县、天全县、宝兴县等地区的结构震害及其场地条件,包括软土场地、老河床、不利地段、潜在滑坡等,分析了不同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震害与场地条件有较密切关系,震害形式主要表现为软土震陷、河谷地形控制震害分布、不利地段加重震害、潜在滑坡的威胁、地质灾害堵塞交通等,其中软土震陷、河谷地形震害分布、不利地段处理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鲁甸5.6级地震震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对云南鲁甸5.6级地震中47个居民点的震害调查,给出了本次地震的等烈度分布图,分析了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各类房屋的震害特征、典型房屋震害累积效应以及生命线工程震害。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比2003年11月鲁甸5.1、5.0级两次地震破坏严重,形成了Ⅷ度破坏区及较大范围的Ⅶ度和Ⅵ度破坏区,盆地区的震害比基岩区的要重.其主要原因是:①盆地区广泛分布有软弱地层;②震区建筑结构简易,抗震能力极差;③三次地震震区基本重叠,震害累积效应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地震地质角度,对1920年海源大震发震构造带,主要是对极震区发震构造在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及活动特点以及产生这一活动的应力场与动力来源等进行了讨论。之后,在分析区内活动构造的基础上,得到两点有关海原大震发生的重要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历史地震震害特点,认为自然震害多受自然条件控制,对震害类型起定性作用的是地质地貌条件,地质因素只影响震害的程度。因此,可望在烈度区划的基础上,利用地貌与震害关系的研究成果,对强震的自然震害进行宏观预测。总结了河北省历史上遭遇强震影响所出现的自然震害特点,对全省各地貌单元可能出现的震害进行了宏观预测。在此基础上考虑到工程对场地的要求,将全省区划为四类场地,即无震害或汉有轻微震害的A类场地;场地条件好,但烈度区划高,或者场地条件差,但烈度区划低震害轻的B类场地;可产生各类较重震害的C类场地;以及场地条件差,烈度区划高,可产生严重震害的D类场地。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在我国西北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海原8.5级大震,至今已经六十年了。六十年来,海原大震在我国地震学史上一直占有着重要地位,它与我国现代地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今适逢六十花甲,我们纪念它,不是没有意义的。一、我国现代地震科学的发展,是从海原大震开始的。  相似文献   

12.
1920年海原大震的发生是中国地震工作由古代低层次的记载进入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里程碑。文章回顾了海原大震的历史事件,研究了大震发生后造成的大区域地震活动变化后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必须重视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对抗震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永胜6.0级地震震区的自然概貌,将影响震害的四种主要场地条件按其影响轻重分类,用震害指数划分了该次地震的震害分布及局部异常区,分析了局部场地特征对震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影响震害的诸多场地条件中,场地土特性的影响较显著,地形的影响不明显,场地土、覆盖层和地下水的影响有互相制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海城岫岩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这次地震造成的破坏、震中烈度达到了Ⅶ度,本文阐述了这次地震的宏观地震参数,烈度划分标度,烈度分布及震害特点等内容,与一般的5.5级左右地震相比,这次地震的特点是,震害偏重,震害分布不均匀,地震波的频谱效应从震害现象得到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15.
汉源县城位于汶川M_S8.0特大地震六度区内唯一的八度异常区,为典型且罕见的远震高烈度异常区.汉源县城处于流沙河的河流阶地之上,河谷地形对地震震害有显著的影响.为定量分析河谷地形对汶川大地震汉源县高烈度异常的影响,基于汉源县城震害科学考察和场地勘察获取的资料,根据震害分布特征和流沙河谷地形的特点,选取1条实测得到的横切汉源县城并垂直流沙河河谷方向的典型剖面作为计算模型,以脉冲作为基底输入,采用有限差分方法研究了该剖面的场地放大效应,分析了地形对高烈度异常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汉源县城场地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显著频段是1.0~10Hz,且这一频段老县城场地的放大效应比新县城场地显著;汉源老县城场地对汶川M_S8.0地震主震的地震动有显著的放大效应,地表峰值加速度大大超过了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值;汉源场地地形放大效应显著频段与汶川M_S8.0地震的能量集中频段基本吻合,汉源老县城建筑物的自振频率恰恰位于该频段,产生共振效应,从而造成更显著的放大效应,这也是汉源震害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河谷地形对地表地震动有重要的影响,在工程选址和抗震设计时应考虑其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龙陵地震观场调查的震害资料,讨论了这次强震群震害分布的特点,认为同一地区在多次强震作用下震害的迭加效应是很明显的,震害程度是多次地震作用的总后果。指出,仅用宏观调查的方法只能是粗略地加以区分,若能配合微观手段布设连续多次触发的强震仪台网,观测地震地面运动可能是比较有效的途径。分析了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场地条件的关系,有迹象表明,大面积的震害分布除了受发震构造不明,小尺度多次破裂过程和震中分散的震群特征的影响外,震区特定的地质构造和花岗岩介质物性对震害分布有很大影响。小范围的震害差异是由于地基土质条件和局部孤突地形的影响。因地基土引起的震害差异可达2度左右,局部孤突地形对震害的影响幅度一般为1度以上。  相似文献   

17.
1920年海原大地震因其强度高、震级大、破坏重、影响范围广而闻名于世,成为研究近代大陆地震的重要震例之一,常有中外学者问津。关于海原大震所伴生的构造形变带是1958年发现的,但当时仅知在海原一带有70公里长。1964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壳测深队又在景泰一带发现海原大震的形变带,后经许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大震不倒”主题,对汶川“5.12”特大地震震害进行了分析探究。文中涉及“大震不倒”设防目标、研究方法、房屋倒塌的震害特点等问题;对倒塌房屋分为薄弱层垮塌、沿开问垮塌、不规则体型垮塌3种类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垮塌的原因并提出了看法;同时还对“强梁弱柱”现象做了分析。最后,扼要对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提出“大震不倒”的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分析汶川“5•12”震害探求房屋“大震不倒”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大震不倒”主题,对汶川“5.12”特大地震震害进行了分析探究。文中涉及“大震不倒”设防目标、研究方法、房屋倒塌的震害特点等问题;对倒塌房屋分为薄弱层垮塌、沿开问垮塌、不规则体型垮塌3种类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垮塌的原因并提出了看法;同时还对“强梁弱柱”现象做了分析。最后,扼要对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提出“大震不倒”的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20.
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人工地震、重力、地质、航磁、大地电磁测深、地震活动及地球化学资料,研究了1920年海原大地震与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原断层实际是深度不超过10km的铲状逆掩推覆断层,而海原大震的震源深度为15-20km,因此,海原断层与该次大震的发生无关。海原大地震的发生既与延至软流层顶部的近NS向和近EW向的构造有关,也与软流层的物质活动有关。海原断层上的各种地震形变为地震诱发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