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61篇 |
免费 | 3816篇 |
国内免费 | 453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32篇 |
大气科学 | 410篇 |
地球物理 | 4046篇 |
地质学 | 15317篇 |
海洋学 | 1331篇 |
天文学 | 173篇 |
综合类 | 1278篇 |
自然地理 | 6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6篇 |
2023年 | 661篇 |
2022年 | 840篇 |
2021年 | 784篇 |
2020年 | 719篇 |
2019年 | 842篇 |
2018年 | 574篇 |
2017年 | 609篇 |
2016年 | 599篇 |
2015年 | 697篇 |
2014年 | 1026篇 |
2013年 | 868篇 |
2012年 | 1052篇 |
2011年 | 1052篇 |
2010年 | 890篇 |
2009年 | 942篇 |
2008年 | 800篇 |
2007年 | 787篇 |
2006年 | 798篇 |
2005年 | 735篇 |
2004年 | 745篇 |
2003年 | 664篇 |
2002年 | 713篇 |
2001年 | 769篇 |
2000年 | 580篇 |
1999年 | 630篇 |
1998年 | 651篇 |
1997年 | 629篇 |
1996年 | 575篇 |
1995年 | 545篇 |
1994年 | 513篇 |
1993年 | 500篇 |
1992年 | 480篇 |
1991年 | 451篇 |
1990年 | 421篇 |
1989年 | 291篇 |
1988年 | 84篇 |
1987年 | 77篇 |
1986年 | 41篇 |
1985年 | 33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19篇 |
1974年 | 8篇 |
1964年 | 12篇 |
1959年 | 8篇 |
1954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1.
12.
13.
用电测深研究地电断面、寻找隐伏多金属矿体时,以往采用ρ_s(或η_s)等值线断面图进行地质推断解释,因受浅源信号的干扰,效果差。本文提出了采用ρ_s(或η_s)差值法,能排除浅源干扰信号,反映出地电断面的相对变化,突出了深部微弱信息,取得了较好的地质解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测绘文摘》2008,(4)
CH20082017由GPS测量得到的喜马拉雅的现今构造变形=The Curr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Himalaya Range Obtained from GPS Measurement/张静华,李延兴,张俊青,张中伏(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测绘学报.- 2008,37(2).-135~141根据新的GPS观测结果建立西喜马拉雅(WH)、中喜马拉雅(CH)和东喜马拉雅(EH)块体的弹性运动模型。将块体运动分解为整体旋转与内部变形.WH向北运动,平均速率31.5mm/a;CHNNE向运动,平均速率31.1 mm/a;EHNE向运动,平均速率27.0mm/a。喜马拉雅山在总体上呈现S-N向缩短与NWW-SEE向伸展.山脉中部S-N向的缩短速率最大平均14.6mm/a,大约吸收了印度与欧亚板块汇聚速率的35.7%。山脉存在明显的NWW-SEE向伸展变形,西部与东北部之间E-W方向的伸展速率为11.0mm/a。山脉中段南边界的主压应变率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电法勘探在平原区确定井位、查清含水层层位和厚度时,采用五级纵轴电测深法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9.
P. Novak M. Kern K.-P. Schwarz M. G. Sideris B. Heck S. Ferguson Y. Hammada M. We 常晓涛 《测绘文摘》2003,(2)
随着近年来航空重力的发展,航空重力数据的精度和分辨率不断提高,其精度可达1 mGal,分辨率可达10km,这使得用航空重力数据计算精密大地水准面成为可能。本研究介绍利用满足一定条件的稳定、精确的航空重力数据计算大地水准面的一种新途径。它根据布隆公式,分离大地水准面与参考椭球,把航空重力观测值转换为大地水准面上的重力位,从而确定大地水准面。其具体步骤如下: 1.对重力扰动观测数据进行低通滤波,除去高频观测噪声; 2.利用全球重力场模型从低通滤波的重力 相似文献
20.
郭华春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1997,6(6):355-359
大陆板块在碰撞时,岩石圈中形成以拆离面为主体的构造通道和减压工,特殊地段形成热能和热流体的聚集区,并逐步发展成岩浆孕育带。建立了三个常见的岩浆孕育带模型。强调花岗岩主要形成于陆壳中上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