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层眉脊带在华南地区是一种罕见的构造地貌现象。描述了在上落央发现的断层眉脊带特征,测量了断层露头的几何学特征,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了断层对水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北侧断层眉脊面出露地表至少0.33 m,南侧为1.3 m,并形成了跌水。眉脊面在平面上呈左行右阶的雁列式展布。该露头由南北两组断层组成,它们均为左旋走滑性质,南侧断层在水平方向上左旋错移冲沟5.5 m。讨论后认为:此次发现的断层眉脊带可能是一次古地震或历史地震事件的遗迹。  相似文献   

2.
美国《科学新闻》1979年年底的两期分类综合报道了“1979年主要科技新闻”,在“地球科学”一栏内曾提到,“在美国阿肯色州发现了同新马德里地震活动有关的断层带”。现根据美国《地质时代》1979年12月号刊登的题为《看到了新马德里断层带》的文章和美联社华盛顿1979年10月22日电讯的有关报道,编译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11月28日,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Geology杂志刊发文章《旋转错动开启地球最深的弧前盆地》(Rolling open Earth’s deepest forearc basin),首次发现并记录了印度尼西亚东部的班达断层(Banda Detachment),并成功还原了其形成过程。研究人员称,该发现将对评估该地区未来海啸风险及地震危险区域划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一个由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已成功创建了崎岖的喜马拉雅山脉下地壳与上地幔的最完整的地震影像。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地质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更好地解释该区域的进化演变过程。科学家们的最新发现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些发现能够解释世界上最大的且正在增高的山脉一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6.
本文论述了糜棱岩类与碎裂岩类的变形特征,它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成因机制,反映了断层带经历过早期韧性剪切和后期脆性破裂的发育历史。根据断层岩石的显微构造特征,估算了断层带发育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温度、压力、应变速率、差异应力大小和方位,并讨论了韧性剪切带、地壳中弹塑性过渡带与大陆地震多发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据日本《读卖新闻》1991年9月6日报道,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5日宣布,该中心使用潜水调查船“深海6500”号对日本海沟进行调查,在世界首次发现了因板块下沉而出现的海底裂缝。该中心认为,这个海底裂缝很可能是在1933年发生三陆地震时产生的。那次地震曾造成3000余人死亡。该中心将继续对此进行调查。“深海6500”号调查船所调查的海域是,在太平洋板块一侧的岩手县宫古市东侧海面约  相似文献   

9.
对一个断层平行荷载达6MPa的活动走滑断层带的边界元研究表明,张应力集中在断层带端部周围一个较大区域,在这些区域中,张应力超出了岩石原有的应力强度,引起了形变或张性破裂的重新激活。这些破裂向断层带的中方向弯曲如果相互连接,它们就会增加岩石的渗透,通过极的断层滑支。也同样能够增加增断层带的暂时渗透力,如果断层走向与地下水流的交角较大,那私它对周围地下水的影响一般很小,但如果水流和断层的交角降低,则这种影响就会逐步增加,当断层带走向与地下水流趋于一致时,上游部分就汇集了地下水,则下游部分则排出了地下水,因而,上游部分的泉水流量减少了而下游部分 的泉水流量则增加了。  相似文献   

10.
新疆尼勒克地震断层带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90,4(3):273-277
我国天山西部尼勒克东,于1812年3月8日发生了8级地震。1984年以来,作者曾多次进行了考察研究,在喀什河谷地发现了强烈的地表变形现象和大量的地表破坏形迹。 (1)破坏形迹规律分布,现以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滑坡为例说明。以寨口沟至卡因德萨依之间滑坡密集程度和规模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范围内有5个滑坡。滑坡宽度大于500m者,每百平方公里平均有11个。此区向外,吉仁台至养鹿场外环地带,平均两平方公里有1个滑坡,宽度大于500m的滑坡,平均每百平方公里只有1—2个。该环再往外,滑坡分布数量更少,平均每50km~2才有1个滑坡。这种环带状分布符合极震区向外逐渐衰减的分布规律,应为地震成因造成的。与之伴生的构造破裂无疑也是地震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胡军  蔡仲琼 《内陆地震》1991,5(1):76-78
乌鲁木齐拥有130余万人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乌鲁木齐市位于天山褶皱带与准噶尔盆地间的乌鲁木齐山前拗陷带上,是构造复杂、断裂纵横、活断层发育、有感地震较多并有破坏性地震伴随的构造部位。近几年来,在市郊多处不仅发现活断层断错第四系、断错冲洪积扇、断错山脊、断错水系,还发现地震地表断层、地裂缝、滑坡、塌陷及沙土液化等古地震遗迹。据历史地震资料,1934年8月7日东道海子6级地震震中距离市中心88km;人们记忆犹新的1965年11月13日博格达山6.5级地震震中,距离市中心45km,近30余年来,中小地震活动频繁。 导致强震发生的活断层在乌鲁木齐市区展布状况怎样?由于第四系和城市各种建筑设施  相似文献   

12.
万文妮 《地震》2012,32(2):145-153
本文基于山西带跨断层形变测量的全部历史资料,通过对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和1998年张北6.2级二次地震前断层形变群体性异常变化的分析,对山西带断层形变特征及与强震孕育发生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了断层形变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存在的相对性特征,可供用震例中总结出的断层形变规律跟踪预测和研究未来震情的趋势时参考,同时对当前华北震情,特别是山西带震情的跟踪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油气区断层再活动会造成过断层井的井壁不稳定,增加生产井剪切套损风险及油气渗漏风险甚至诱发地震.浅埋断层带中广泛发育的断层泥对断层摩擦滑动具有重要影响,在特定地质条件下断层泥对断层带摩擦强度具有显著的弱化作用.传统的断层稳定性评价方法多数采用断层摩擦强度的均质模型.然而大量研究表明,断层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表现出明...  相似文献   

14.
大量研究表明,流体在断层弱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壳浅部脆性域,自由水通过流体孔隙压力减小断层有效正压力,从而降低断层摩擦强度;在地壳深部,矿物中的微量结构水弱化岩石流变强度.另外,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等化学过程,如长石水解反应,对断层强度的影响也非常显著.断层深部流体通过物理作用与化学作用影响着岩石的变形机制,从而影响断层力学性质与地震孕育和发生.断层内部流体孔隙压力周期性变化是断层带脆-塑性转化、裂缝张开与愈合等的直接体现,这种变化控制着断层强度与强震周期性发生现象.  相似文献   

15.
16.
1985年11月初,地质人员在江苏溧阳地区首次发现了与活动构造密切有关的活动温泉群。这一发现为研究江苏溧阳地区的活动构造和地震活动提供了新的资料。该温泉群,位于1974和1979年两次溧阳地震震中区附近的南东部,距上沛埠约20余公里处  相似文献   

17.
18.
1981年1月24日道孚县城附近首次发现大型哺乳动物化石。这批化石已采获10余块,其中除一个股骨下段外,其余为头骨,而且均系同一个体的一部份(详见封底照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断层带结构及渗透率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汶川地震断层带进行了跨断层的渗透率测量. 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断层由低渗的核部(2.4×10-19 ~ 3.8×10-16 m2)、高渗的破碎带(3.7×10-16 ~3.0×10-15 m2)以及含裂隙原岩(6.0×10-18 ~4.3×10-13 m2)组成(有效压力 40 MPa),其中新鲜断层泥具有最低的渗透率. 断层泥和两侧原岩由于渗透率低,阻碍流体跨断层带流通, 断层带内的流体活动局限在高渗的破碎带中, 这一结果与断层岩显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特征能很好的吻合. 对汶川地震同震热压作用发生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结果显示, 约2 km以下汶川地震主滑动带具有发生热压作用所要求的低渗透率特征.  相似文献   

20.
喀喇昆仑断层与塔什库尔干地震形变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剑东 《地震地质》1993,15(2):107-116,T002
喀喇昆仑断层位于我国新疆、西藏和阿富汗、克什米尔之间,是亚洲大陆中部一条巨型的右旋走滑断裂带,长约1000km,呈北西向展布,十分醒目。喀喇昆仑断层和阿尔金断层形成一个巨大的挤出构造,使青藏高原向东运动,对东亚的新构造和地震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木吉-塔什库尔干盆地是公格尔山和慕士塔格山西侧一条串珠状断陷盆地带,东西两侧发育系列山前活动断裂,主要表现为正断层。这里曾发生多次强震活动,3条地震形变带(地震断层)已被发现。塔什库尔干断裂带呈北北西走向,是喀喇昆仑断层北部的一条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