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研究不同层级的中心城市对周边农村地区空心化格局的影响。以河南省为例,首先,确立省级和县级两个不同层级中心城市(郑州和兰考)作为参照系。其次,建立农村空心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其影响效应,采用实地调研的数据来确定村庄的空心化程度。结果表明:省级中心城市对周边腹地农村空心化影响为正,县级中心城市对周边腹地农村空心化影响为负。并且,两个尺度下交通干线附近农村空心化程度都普遍较高。最后,运用城市在区域经济中发挥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对研究结果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2.
农业与天气、气象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从农用气象信息产品的专业性论述了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针对性、及时性和覆盖面是决定农用气象信息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当前气象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为农服务的专业性平台,充分发挥农用气象信息的指导作用,达到有效服务于农业生产,切实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3.
国际标准ISO90 0 2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建立质量体系的过程是质量体系的策划与准备、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运行、以及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专业村集聚时空演化特征——以河南太行山麓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玉玲  乔家君  刘晨光  韩冬 《地理研究》2018,37(11):2259-2272
专业村发展正在经历由点到面的集聚发展阶段,逐渐呈现出集聚态势。在对专业村集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外延(空间集聚)和内涵(功能集聚)两方面分析,构建测度模型,并以河南太行山麓集聚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 专业村集聚是一个动态概念,其空间范围和内部功能都在不断发生变化。② 空间演化遵循“中心—外围”路径。实证分析表明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存在空间集聚,且集聚程度不断提高;集聚范围逐渐扩大,并沿“中心—外围”路径扩散。③ 功能演化受亲缘、地缘、业缘联系的影响,联系密度逐渐增强。实证结果显示,河南太行山麓专业村集聚网络密度和集中度均上升,表明其网络联系紧密度逐渐增强,集聚优势凸显;中心势和中心度有所下降,表明专业村之间的支配关系更均衡,呈现由两极分化到层级发展的趋势;功能演化经历了低水平均衡阶段、极核阶段、高水平均衡阶段。  相似文献   
5.
空间界面理论已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但其理论架构还不完善。现有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空间界面确实存在"这一经验判断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其存在性还缺乏理论验证。在提炼空间界面唯象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空间界面的数理模型,并以城乡界面为例,以空间为内生变量,空间中的元素如经济、社会、文化等为外生变量,构建联立方程模型,以河南省108个县域为空间单元,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和迭代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建构了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的函数,并进行了数理推导与求解。研究表明,城市函数与乡村函数存在着交集,且其交集为无穷多个点组成的域面,即存在一个城市与乡村系统空间及其要素相互交织而成的独立系统,进而从理论上证明"城乡界面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中国粮食短缺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了2000年以来中国缺粮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考虑气候波动和自然灾害影响,将缺粮区区分为常年缺粮区和潜在缺粮区,同时运用聚类方法,分别将两种缺粮区划分为不同区域类型,重点分析了缺粮的原因以及影响粮食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表明:中国的常年缺粮区主要分布集中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潜在缺粮区主要分布在此线以东地区。长江以南地区的常年缺粮总量最多;半湿润、半干旱地带上的常年缺粮区,总数最多、分布广,缺粮总量列第二位,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特点的潜在缺粮区,这里,粮食安全受环境变化影响大,粮食、耕地、经济、环境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中国主要余粮区的空间格局特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2000~2003年分县统计数据,以人均占有量为指标,重点研究21世纪初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北移,同时出现“西扩”趋势。目前,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确立的粮食生产大县中近1/3人均粮食占有量已不足400kg,多分布在南方。全国3/4左右的余粮集中出产在东北地区、华北平原中南部地区、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2/3的余粮地区位于环境变化敏感地区,粮食产量波动大。这些地区的粮食丰歉直接影响到全国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国粮食安全自然风险增大。加强上述地区的环境变化及粮食安全的自然风险研究,提高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呼伦贝尔草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近百年来,尤其近20年,全球气候显著变暖,已导致植物物候与生产力在过去20年中发生显著变化。遥感方法是研究植被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利用NOAA/AVHRR数据,结合地面气象数据,研究近20年来中国东北地区呼伦贝尔草原NDVI与温度、降水变化的相互关系,认识呼伦贝尔草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草原地区近20年温度变化明显,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2)生长季(4~10月)NDVI有较明显上升,线性拟合分析表明,所选4个区域近20年生长季NDVI平均值上升了2.2%。(3)NDVI的增加主要在1988年前后,在草原东部后一阶段(1988~1999)比前一阶段(1982~1987)NDVI平均值增加了7.8%。(4)呼伦贝尔草原对全球变暖响应显著。NDVI与气温,尤其与春季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9.
国际标准ISO9002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标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建立质量体系的过程是质量体系的策划与准备、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制、质量体系程序文件的运行、以及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陆路交通干线自然灾害风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陆路交通的密度、长度和搭乘陆路交通工具的物资和人口流动规模日益增加,交通客流和物流的增多也使遭遇自然灾害的风险进一步加大。通过数据统计、GIS方法,对我国陆路交通干线(公路、铁路)的密度和过去死亡人口和自然灾害损失的模数进行叠合分析,认为在自然灾害频次和灾种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陆路交通干线的极端灾害事件日益增多,中国自然灾害的风险因子在地域分布上中、东部高,西北部低。我国目前众多的极端灾害事件对交通干线的影响,是因为对交通干线的风险因子识别研究不足,应该从节点城市、干线路段和区域交通网络三个方面对陆路交通干线自然灾害的风险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