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腹鹞(Circus spilonotus)又叫东方泽鵟,在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47°46'N, 86°49'E)有多次记录,现确定为新疆新纪录种(或亚种)。但是,在2015年5~7月繁殖期观察,发现它可能与雌性白头鹞(Circus aeruginosus)杂交。两者无论是在形态与行为,还是在地理分布隔离方面,都存在疑团,其分类地位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克里雅河下游及圆沙古城脊椎动物考察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脉,位置在新疆的南部。2001年10月18-11月22日,中法联合考察队对克里雅河下游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根据标本采集与资料统计,克里雅河流域的野生脊椎动物约有98种(包括已绝迹的几种),隶属于5纲,24目,48科。其中,鱼类约4种;两柄类1种;爬行类约4种;鸟类70种;兽类约19种。有一些动物的遗骸发掘自圆沙古城及附近的古墓地。本文探讨了物种绝迹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张荣远  马鸣 《贵州地质》2013,(6):408-409,414
目的评价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ectomy,LRN)治疗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局限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90例,其中行LRN(后腹腔镜组)40例,开放性肾癌根治术(开放手术组)5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后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开放手术组,术中出血、术后需用镇痛剂例数、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开放手术组(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5~43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放肾癌根治术相比,LRN出血少、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已成为局限性肾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2005年4月至6月,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对棕尾鸟狂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棕尾鸟狂(Buteo rufinus)10个巢的观察,发现巢体大多在山体阴面。对棕尾鸟狂的26枚卵进行测量,长径是56.24 mm±2.58 mm,短径是43.10 mm±0.93 mm。通过对亲鸟孵卵及育雏情况的观察,此地区棕尾鸟狂的窝卵数2~4枚,孵化率是0.433,幼鸟成活率为0.692,棕尾鸟狂繁殖力为0.499。在研究中发现,巢内的毛皮、布片、塑料袋等铺垫物由于被风吹起盖住卵而导致亲鸟弃巢的现象严重。10只卵由于巢内铺垫物的覆盖而导致孵化失败。  相似文献   
5.
马鸣 《干旱区地理》2002,25(2):139-142
经过实地考察和访问,以及结合中国古籍和近代的鸟类学文献,对曾经分布于我国新疆的中亚白鹳(Ciconia ciconia asiatica)种群的过去和现在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据Scully(1876)和Ludlow and Kinnear(1933-34)等记载,一百年前,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种类,曾广泛分布于新疆南部的莎车和喀什等地区。根据笔者自1985-2001年对新疆各地的调查和访问,中亚白鹳在新疆(或者说在全中国)消失的年代大约为1980年前后。其原因归结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如绿洲人口的增加、农业开垦、栖息环境(湿地)的破坏和丧失、种间竞争(自然因素)以及不应有的滥捕乱猎行为等。白鹳比较喜欢亲近人类(有“送子鸟”之美誉),这也是其遭受厄运的原因之一。目前,新疆还有十几种鸟类(如鹈鹕、琵鹭、黑鹳、鸿雁、疣鼻天鹅、云石斑鸭、白肩雕、马雕、猎隼、黄爪率、白鹤、斑胸田鸡、长脚秧鸡、大鸨、小鸨、波斑鸨、遗鸥、小鸥、中亚鸽等)亦正面临相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张启兴  李彬  毛建业  马鸣  王辉 《世界地质》2013,32(3):618-626
滑坡的灾害特征与成因机制是滑坡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充分了解北山寺斜坡区对人民生命财产与斜坡区内文物古迹造成的威胁,本文以北山寺斜坡区为例,以现场调查及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对滑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斜坡区主要发育有老滑坡及其上的林场场部Ⅰ号新滑坡、三清殿Ⅱ号新滑坡和深层潜在滑坡。查明了各个滑坡的形态、长度、宽度与厚度等信息。老滑坡、林场场部Ⅰ号新滑坡、三清殿Ⅱ号新滑坡属浅层滑坡,崩坡积物与下覆基岩接触面间的潜在蠕滑面是控制该浅层滑坡滑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总结出深层潜在滑坡的发展模式,即卸荷回弹、前缘沿潜在弱面滑移--后缘拉裂变形--压致拉裂扩展--深层潜在滑移面形成与贯通。  相似文献   
7.
2008年2月1226日,笔者在调查新疆五家渠某团场(N 44°10′31.9",E 87°32′30.6″,海拔:457 m),枸杞种植户防鸟设施现场时在当地农民布设的迷网上意外搜集到3号棕眉山岩鹨(Prunella montanella)尸体,其中2件被制作成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鸟类研究室.经过文献查证(郑作新1987;马鸣2001),该物种为新疆鸟类新记录种.测量数据如下.  相似文献   
8.
鸟类善于飞行,区系组成复杂,是自然界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依据130多年的经典文献资料,再结合30多年来动物地理学研究结果,通过在全疆范围内的实地调查,新旧分布区GPS卫星定位,在地图上点线测距,对42种鸟类(隶属11目、22科、35属)入侵或扩张的性质、路径、距离、速度进行分析和估测。新疆约有10%的种类存在明显东扩倾向,物种入侵度0.099 5,东扩距离600~1 300 km或者更远。分析原因,鸟类繁殖区域或分布区域的变化与以往的"灭四害"运动造成种群密度降低而形成"真空"地带,外来物种乘虚入侵。国人长期的捕鸟与吃鸟习惯,人们的放生行为,灭鼠和灭虫引发的真空和天敌数量锐减,持续的环境污染造成诸如麻雀(Passerspp.)、喜鹊(Pica pica)和乌鸦(Corvusspp.)绝迹,全球气候转暖改变了一些物种的迁移规律,人工绿洲扩大与相互贯穿,为外来生物扩散创造了条件。绝大多数种类属于自然扩散,约占91%,只有少数种类属于"人为引入"。71.4%的入侵种已经逐渐变成留鸟或繁殖鸟。以欧金翅(Carduelis chloris)为例,它最初只出现在伊犁谷地,在向东拓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越境、定居、繁殖、建群、扩散等一系列过程,每年东扩距离50~70 km,经过10余年已经从一个迷鸟、旅鸟、冬候鸟,变成了夏候鸟、繁殖鸟、留鸟。一些种类的扩散或入侵可能是辐射状的,在局部表现为"东扩"。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些种类的扩张原因不明。在新疆,有"东扩"倾向的种类远不止这42种,一些小型鸟类,如鹨、莺、雀和鹀类等,其拓殖规模尚不清楚。由于扩张过程会遇到种种阻力,如个体之间的联系与繁殖群体数量不足,还会出现野生物种自然杂交、遗传侵蚀、基因污染和种族灭绝现象。新纪录频繁出现(约占57%)以及鸟类东扩都是环境剧烈变化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9.
2010年7~9月、2011年4~9月、2012年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累计对新疆西北部别珍套山和阿拉套山巢期的5对金雕(Aquila chrysaetos)及其雏鸟观测89 d,行为记录911 h。制成金雕的行为谱,将各行为分为12类46种,并进行了相关描述。依据巢期的不同阶段(孵化期和育雏期)统计出各行为的时间分配:孵化期,亲鸟行为以孵卵为主(95.28%);育雏期,亲鸟的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离巢(77.81%)、护幼(18.5%)、喂食(2.64%)、警戒(1.05%),在育雏期的前(0~3周)、中(3~6周)、后(6-雏鸟离巢)阶段,护幼、喂食、离巢的时间分配差异极其显著(p<0.01)。雏鸟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休息(68.73%)、警戒(21.41%)、取食(5.56%)、运动(4.28%)、保养(1.02%)。育雏期的前、中、后阶段,雏鸟的休息、警戒和运动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极其显著(p<0.01)。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主要受不同阶段金雕能量需求、身体发育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2001-2006年,中国科学院与英国鸟类研究中心联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和昆仑山、青海玉树地区、西藏那曲地区的猎隼(Falco cherrug)分布状况与繁殖生态进行深入调查。考察行程上万公里。卫星跟踪显示在俄罗斯、蒙古繁殖的猎隼迁往青藏高原越冬。但是,实地调查表明,在新-青-藏还有一些繁殖种群;繁殖区的海拔高度从600 m,上升至5 200 m。根据观察,猎隼喜欢沿用旧巢,多数巢属于"垃圾巢"。因为高原缺乏合适的巢材,那些人类遗弃的皮管、铁丝、皮带、破布、汽车零件、骨片、绳子等垃圾充斥于巢穴之中。考察期间,共找到100多只猎隼成鸟、约35个猎隼巢或巢区;分布地点涉及昆仑山脉、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山脉、北塔山、可可西里、唐古拉山脉等,包括新疆奇台、且末、青河、塔城,青海楚玛尔河、五道梁、曲麻莱、雁石坪、玉树,西藏安多、那曲等。猎隼巢址多位于悬崖凹陷处(21个)、河岸砂土洞(5)、桥梁(2)等处;巢高于地面7~30 m。通常沿用渡鸦、大鵟、棕尾鵟、金雕的旧巢,有同步繁殖现象。附近有鼠兔、雪雀、地鸦、岩鸽、石鸡、沙鸡等活动。巢区沿着山脉或者丘陵连续分布,巢间距最近2.5 km,通常4~8 km或更远。在准噶尔盆地其繁殖密度1.1~1.6对/1 000 km2。通常4~5月产卵,窝卵数3~5枚;5月上旬和中旬已有部分幼鸟出壳。虽然在中国捕捉猎隼现象十分猖獗,但考察结果依然令人振奋。建议中国猎隼研究小组(CSRG)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卫星跟踪、GPS定位、电子微芯片标记(PIT)、DNA指纹图谱分析、人工猎隼栖架和巢穴招引技术等,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和管理机制,为猎隼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