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区域构造、古地理和地层资料,中国奥陶纪的诸多板块、地体和活动带应分属11个地理区。文章重点研究了各地理区的边界。这些相邻的地理区块在奥陶纪曾处于远距离分离状态,除华北区南界和华南区北界明显由同期秦岭活动带限定之外,地理区的界线大多只能沿发生在奥陶纪之后的构造拼贴结合带划定,只有塔里木区北界和北疆区南界,得以通过追索代表曾在奥陶纪时段内发育于塔里木板块/哈萨克斯坦中间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的局限洋盆或深海盆地遗迹(即残留缝合带)来予以确定。中国大陆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从晚石炭世至新生代的长期地质演化过程,主要包括活动带的消减以及板块和地体的漂移、增生与会聚。  相似文献   
2.
中国夏季气温对东亚土壤湿度异常响应的统计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晓君  陈海山  刘鹏 《气象科学》2016,36(5):581-592
基于欧亚夏季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气温的相关分析,选取东亚地区作为土壤湿度异常影响中国夏季气温的陆面关键区,采用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GEFA)探讨了我国夏季气温对东亚地区土壤湿度异常的可能响应,并初步讨论了相关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中国夏季气温与东亚地区初夏和同期的土壤湿度异常具有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夏季气温距平场对土壤湿度第一模态的响应最显著:当东亚中纬度及我国东部地区土壤湿度异常偏干时,夏季气温表现为一致增暖;而土壤湿度第二模态对长江流域至我国西部地区的气温有较弱的强迫作用;气温对第三模态的响应主要表现为华南地区的显著降温。并以对气温影响最为显著的土壤湿度异常第一模态为例,初步探讨了气温对土壤湿度异常响应的可能物理过程。当贝加尔湖以南以及我国东部的土壤偏干时,地表异常加热容易引起我国北方高层大气出现明显正异常和低层的反气旋性异常环流,上述环流异常容易导致温度偏高,同时不利于该区域降水的发生,进而导致土壤湿度偏低,上述正反馈机制可能是该区域土壤湿度与大气之间联系的一种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3.
姚胜  李鹏  郭雪峰  路晓君  张雪婷 《地质通报》2016,35(9):1529-1535
西藏玛圭铅锌多金属矿在冈底斯铅锌银成矿带已发现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中处于最西段。通过目前的预查工作,在矿区内共发现有14条矿体,初步预测可达到中-大型矿床规模。冈底斯中东段目前研究程度已较高,而西段与之具有相同的良好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但发现的矿床却很少。玛圭矿床的发现为该成矿带向西延伸和扩大规模提供了依据,并增加了进一步向西寻找同类型矿床的信心。  相似文献   
4.
国家地下水占饮用的比重(o/o)旧旧7 3 2 0 5 9 0 229 9 5 5 77创搜扮2:2:奥地利丹麦意大利瑞士联邦德国兰国兰一国荷法芬英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巡_,.威…1.......-一旦一-一~(白晓君摘)欧州国家饮用水中地下水所占比重@白晓君~~  相似文献   
5.
华南震旦纪和寒武纪磷块岩沉积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八方面探讨磷块岩沉积环境:(1)含磷岩系岩石组合;(2)磷块岩矿床与海水进退及构造运动的关系;(3)磷块岩的纬度分布与古气候条件;(4)磷块岩沉积的古地貌特点;(5)磷块岩沉积的地球化学条件;(6)磷块岩沉积的生物作用;(7)磷块岩沉积的水动力条件;(8)磷质来源。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南方震旦纪及寒武纪磷块岩主要形成于热带-亚热带,岛屿罗列,呈半封闭状态的华南陆表海盆地。靠近古岛群的浅海湾、泻湖及水下隆起(高地)的周围,似乎是最有利的成矿坏境。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新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新疆发生7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震前2年新疆4级地震增强,震前1年新疆4级地震平静;②新疆发生6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在不同时段的增强背景下,构造带4级地震活动经历增强—平静过程,不同构造区震前3个月震源区的活动具有各自的特点;③对强震而言,地震活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与构造有较好的关联。4~5级地震的孕震影响范围远低于7级地震,地震活动的强弱更多的与所处的构造带相关,反映了区域应力场对不同量级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大气参数查找是遥感图像大气校正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本文针对当前多数大气参数查找表普适性不强、查找表数据存储空间巨大、具体实施步骤不详细的问题,建立了一个通用化的多维大气参数查找表,其光谱分辨率为1 nm,并适用于多种遥感传感器。本文采用二进制文件方式存储查找表,并研究采用多维拉格朗日和多维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对输入参数进行插值。结果表明以二进制文件方式存储查找表,不但可以最大化地减少磁盘存储空间,还可以实现查找表数据快速随机读取;相对于多维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多维拉格朗日插值方法的速度更快,精度更高,与MODTRAN4.0模型计算结果(真值)相比,它的误差仅为±1.0%左右。  相似文献   
8.
龙晓君  李小建 《地理科学》2017,37(10):1577-1584
使用SRTM DEM、土地覆被、冻融侵蚀、河流沟谷等多源数据,对区分海拔等级的指标地物作了具体分析,以指标地物的平均海拔为依据,通过分级指标对象(如冰川、林线)分布高程重合或贴近的多条等高线圈形成分级等高平面,对陆地地貌进行切割划分,用每组指标对象偏离等高平面的值作为控制量(控制点),插值重构分级参考曲面。该方案最大限度突出指标的地理意义,形成的海拔分级结果与中国地理系统分布特征更为贴近,可以为中国大尺度地貌基本形态的划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8.4 ka 以来纳木错湖芯介形类组合的环境变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青藏高原中南部纳木错长332cm的NMLC1孔湖芯研究发现,沉积物的介形类动物群计有6属15种。介形类属种生态特征和组合变化分析表明这些介形类对环境条件具有敏感性,其组合能够很好地反映过去环境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8.4ka以来具有三个不同的环境变化时期:早期在8400~6800aBP,湖泊由浅向深发展,环境具有相对冷湿的特征:中期在6800~2500aBP,湖泊深度逐渐加大,环境经历了暖湿-冷湿-冷干的变化.其中由冷湿向冷干的转化奠定了纳木错现今环境条件的基础:晚期在2500--9aBP,湖泊深度继续增加,这个时期的较早阶段,继续保持了前一时期的冷干特点,但湖水盐度可能开始增加.较晚阶段的冷干化加剧,陆面流水的活跃性大大降低。研究发现,纳木错NMLC1钻孔介形类黑色壳体的高峰值与介形类的最大生产量相一致,并且与沉积水动力条件增强相适应.指示了这些黑壳的产生与介形类的大量繁殖处于同一阶段.并且主要为异地搬运为主。钻孔中出现大量Candona幼虫壳体.其原因可能与沉积环境的水动力条件迅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岩溶石漠化山地中小尺度范围内的现有三种主要退耕模式及对照地土壤抗蚀性主成分分析及与各级结构体分形维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 1)研究区退耕地在3~ 6年内土壤抗蚀性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但都介于传统耕地与马尾松次生灌丛之间,其中以具有复式结构的退耕樟树+ 草被退耕模式的抗蚀效果较理想; ( 2)与传统旱耕地不同,各退耕模式土壤抗蚀性均是A层土壤强于B层土壤,表明退耕有利于A层土壤抗蚀性迅速提高,尤其是草本+ 乔灌模式对A层土壤抗蚀性的提高更为显著; ( 3)> 0. 25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破坏率、水稳性指数、有机质含量为评价土壤抗蚀性的最佳四指标; ( 4)微团聚体、风干团聚体分形维数表征土壤抗蚀性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机械组成、水稳定性团聚体分维数与抗蚀性综合分值相关性较高,尤其是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可较好地反映出土壤的抗蚀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