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9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南部及邻区能源资源成矿区带数据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能源矿产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加强我国及周边地区油气和煤等能源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依据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以及油气与煤成藏地质学理论,以深部构造控制盆—山发育、盆—山耦合和热动力系统控制成矿的研究工作思路,应用70个油气田、471个煤田的基础地质资料,从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单元诸多方面,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上提示了该区板块构造格局与能源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中国南部及邻区能源资源可划分为3个成矿域,每个成矿域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成矿省、含矿区(盆地)、矿田聚集区带、矿田(油气田)五个级别的成矿区域。数据集由构造带(断裂带和造山带)类型和时代、盆地类型和时代、能源矿产资源类型和丰度、成矿区带等元数据组成。该数据集是在区域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盆地能源矿产(石油、天然气、煤)资源评价资料,综合分析成矿区带特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的一套完整的数据库,不仅是对中国南部及邻区区域地质认识和沉积盆地能源资源勘查工作成果的集成,而且为国家科学地引导地质找矿工作部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油气攻关层位,然而其地层发育情况却长期存在争议,尤其是精细层位划分以及内部是否存在不整合界面的问题。本次研究结合了前人研究成果、岩性、测井、地震资料,并以野外露头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深底沟—大侏罗沟、花园沟、黑油山沟、吐孜沟、水库沟5条野外剖面的考察,识别出各类标志层以及J/T、T/C、T3/T2、T2k2/T2k1、S6/S7界线,认为三叠系内部并不缺失S2、S3(砂组,位于T2k2),并可区分出此二层位,随即建立起多个野外剖面的时空对应关系;此外,本次研究还通过不同岩性岩石测井响应特征将下三叠统划分为3段6砂组,将上三叠统划分为3段7砂组,将中三叠统则更细划分为2段7砂组14小层,并通过元素地层学方法对层位进行了局部检验。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采自太平洋海域不同海山上68个结壳样品中Te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富钴结壳中控制Te元素富集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及其富集机制。分析表明,太平洋海域中大多数结壳的w(Te)变化于13.4×10-6~115.8×10-6,平均50×10-6,是海水w(Te)的109倍;结壳中w(Te)与Mn/Fe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与Fe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1,显示结壳中Te与Co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古海水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是控制结壳中Te元素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能反映古海水氧化还原环境的Ce异常与结壳中Te含量基本呈同步变化趋势,Te含量具有随古海水氧化程度减弱而降低的特征。结壳中Te元素的富集主要受控于其内的Mn/Fe比值。Te元素的富集机制除被海水中带微弱正电荷的FeOOH胶体以库伦静电吸附外,还可能与δ-MnO2表面上以一种表面络合物方式的富集机制有关。Te进入结壳的存在形式及其在不同古海洋环境中的富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采自太平洋海域不同海山上68个结壳样品中Te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富钴结壳中控制Te元素富集的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及其富集机制。分析表明,太平洋海域中大多数结壳的w(Te)变化于13.4×10-6~115.8×10-6,平均50×10-6,是海水w(Te)的109倍;结壳中w(Te)与Mn/Fe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1;与Fe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1,显示结壳中Te与Co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古海水氧化还原环境的改变是控制结壳中Te元素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能反映古海水氧化还原环境的Ce异常与结壳中Te含量基本呈同步变化趋势,Te含量具有随古海水氧化程度减弱而降低的特征。结壳中Te元素的富集主要受控于其内的Mn/Fe比值。Te元素的富集机制除被海水中带微弱正电荷的FeOOH胶体以库伦静电吸附外,还可能与δ-MnO2表面上以一种表面络合物方式的富集机制有关。Te进入结壳的存在形式及其在不同古海洋环境中的富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2005年6月6-9日,IPCC第三工作组在秘鲁利马召开第二次作者全会,约有170多位作者和IPCC秘书处及第三工作组秘书处的官员和工作人员与会。中国有9位主要作者和1位贡献作者与会。会议的目标包括:通过吸纳对初稿的审评意见和章节之间交叉议题的协调,开始第一稿的撰写;开始“决策者摘要”、“技术摘要”和名词术语解释的撰写。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主要取自于西太平洋我国调查区内不同海山、不同水深、不同产状的13个磷酸盐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测定,以探讨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伴生的磷酸盐的常、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磷酸盐中主要氧化物的平均值与赤道太平洋的相近,暗示两者可能有相似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磷酸盐中微量元素Sr、Ba、Co、Cu、Ni及U丰度分别变化于862×10~(-6)~2181×10~(-6)、29×10~(-6)~3429×10~(-6)、6.3×10~(-6)~115×10~(-6)、23×10~(-6)~263×10~(-6)、12×10~(-6)~825×10~(-6)及4×10~(-6)~11×10~(-6),丰度多数低于泥质岩平均值,其CaO/P_2O_5、F/CO_2、Sr/P_2O_5值及常量、微量元素间的相关关系,清晰地显示了磷酸盐的种类、成分与结构、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元素的主要组合特征。磷酸盐的稀土丰度为136.50×10~(-6)~853.70×10~(-6);Ce~*变化于0.01~0.18之间;(Ce/Yb)_N值变化于0.01~0.21之间。研究证实,不同产状磷酸盐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基本一致,曲线相互平行,基本不呈现交叉现象,均呈Ce强烈亏损,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大及重稀土富集的型式。调查区、赤道太平洋、中太平洋磷酸盐的稀土元素丰度、Ce~*、Ce/Yb值以及它们与海水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的特征,也进一步显  相似文献   
7.
分析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现状,探讨现代能源发展的主要替代能源,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能源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出气候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8.
东营凹陷古近系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东营凹陷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在古近系地层发育湖相水下扇沉积、滨浅湖沉积和三角洲沉积等砂岩。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对储层的储集性能有重要影响。在对大量薄片和岩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和X衍射粘土分析等手段,对东营凹陷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使砂岩孔隙度降低,不稳定矿物的溶蚀作用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作用导致孔隙度增大。根据有机质的演化及粘土矿物的变化序列,在不同的构造单元,砂岩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随埋深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可划分出原生孔隙带、原生次生孔隙带和次生孔隙带3个孔隙演化带,存在着较有利的次生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水下海山磷酸盐的成因及形成环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笔者首次对太平洋与大洋富钴结壳密切相关的海山磷酸盐的成因及形成环境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 ,各种产出形态的磷酸盐都不同程度地交代碳酸盐等含钙物质 ,而呈现出交代生物结构、交代凝灰结构、交代角砾状结构及交代填间结构等各种交代结构 ,反映了磷酸盐的交代成因。此外 ,其δ13 C值 (变化于 0 .7‰~ 2 .0‰之间 )也证实其属于交代成因。磷酸盐中Na、Mg、Sr、F、P2 O5含量以及Na/P2 O5、Mg/P2 O5、Sr/P2 O5、F/P2 O5的比值 ,特别是晶格中结构CO2 的含量 (变化于 5 .7%~ 6 .2 %之间 ) ,与形成于氧化环境下的Blakeplateau、ChathamRise、AgulhasBank等处的磷酸盐相近 ,表明调查区磷酸盐亦形成于氧化环境。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 ,磷酸盐的形成温度为 5 .8~ 14 .8℃ ,平均为 11.5℃ ,显示其形成于正常的海水温度环境。西、中太平洋海山磷酸盐形成环境十分接近的事实暗示 ,西、中太平洋广大区域内的成磷事件存在着时间上和成因上的统一性和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华南造山带下寒武统和中奥陶统发现放射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华南造山带江西萍乡下寒武统牛角河组泥质板岩和湖南永州中奥陶统烟溪组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放射虫的发现表明萍乡—永州一带寒武纪—中奥陶世存在相当规模的处于低纬度的海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