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巴西大坎波斯盆地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是硅化碳酸盐岩的出现不仅使原始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和沉积模式有待系统研究,还给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基于古地貌、壁芯薄片、测井响应等数据,分析了坎波斯盆地东部下白垩统硅化碳酸盐岩原始沉积的古水介质、湖平面变化及沉积微相,厘清了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起相应的沉积模式。借助Fischer曲线可将硅化碳酸盐岩发育段划分为一个可容空间由大减小再增大的三级旋回,湖平面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湖盆中央古隆起周缘类似远端变陡缓坡,发育了灰泥坪、藻礁、颗粒滩、滩前前积体和滑塌体等5种沉积微相;古地貌决定了藻礁和颗粒滩发育在构造高部位的相对深水区,同时受湖平面变化而发生垂向互层叠置;该段碳酸盐岩沉积时期,湖平面至少出现过两次下降、三次上升,可以划分为高位湖退、低位湖退、低位湖侵、高位湖侵四个演化阶段。研究成果为湖相碳酸盐岩硅化成因分析、硅化作用过程研究及硅化碳酸盐岩中有利储层的寻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歧口凹陷古近纪东营期古物源体系重建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沉积盆地分析、层序地层研究和油气勘探实践中急待解决的古物源体系分析为切入点, 以歧口凹陷东营组研究为例, 阐述了古物源体系研究的途径、方法与技术路线; 初步总结出应用轻-重矿物时空配置关系、地震前积反射结构特征、古地貌恢复与沟谷展布特征、盆地内部骨架砂体形态与时空配置以及盆地边缘及内部层序界面上大型下切谷的空间展布特征, 即“五位合一”法来判断沉积盆地的古物源体系.该分析方法可为同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廖计华  吴克强  耳闯 《地球科学》2022,47(7):2454-2467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海组和恩平组是该区深层油气勘探的主要层系,查明深层储层基本特征和有效储层控制因素对于白云凹陷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岩石学和矿物学、成岩作用、孔隙特征及沉积相分析,明确了白云凹陷深层储层基本特征. 白云凹陷深层以低孔低渗和致密储层为主;压实作用是造成深层储层变差的主要原因,碳酸盐胶结和石英次生加大是主要的自生矿物;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有效储层以低孔低渗及以上储层为主,孔隙度总体保持在10%左右,渗透率变化范围大. 中粗粒沉积相带、溶蚀作用和超压是深层有效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 中粗粒砂岩具有较好的原生孔和次生孔发育条件,渗透率较高,胶结减孔作用弱,溶蚀增孔作用强;溶蚀作用是深层关键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溶蚀孔隙是深层主要的孔隙类型;超压传导作用有利于酸性流体活动和溶蚀物质的迁移,对形成溶蚀孔隙具有积极意义;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中粗粒砂岩的主要载体,应作为深层油气勘探的优选对象.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近海浅层(新近系为主)勘探程度日益增加,中深层(古近系为主)特别是始新统和渐新统是未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然而,针对中国近海中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溶蚀作用规律尚缺乏系统研究.基于大量新钻井、物性数据及多种分析测试等,以辽中凹陷、西湖凹陷和白云凹陷为靶区,系统阐明了中国近海古近纪碎屑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类型,分析并总结了其溶蚀作用规律.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古近纪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同一凹陷不同构造的岩性差异明显,不同层位石英、岩屑含量略有变化;储层物性主体为中低孔-低渗,中-高孔渗储层主要发育在辽中凹陷沙一-二段和白云凹陷珠海组上段;孔隙类型均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仅在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北侧、辽中凹陷沙四段和白云凹陷珠海组上段较为发育.溶蚀作用整体以酸性流体对长石、连生方解石和部分岩屑的溶蚀为主.辽中凹陷不同构造溶蚀作用差异明显,受浅埋深火山岩母岩与中深层刚性母岩控制的砂岩储层溶蚀作用显著,而西湖凹陷西斜坡平湖组一段-平湖组三段则为早期连生方解石溶蚀,白云凹陷溶蚀作用主要为长石的高岭石化和高岭石的伊利石化.研究旨在为中国近海古近纪碎屑岩储层...  相似文献   
5.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油气资源丰富,其中盆地东部深水区已发现的亿顿级油气田数量和累计油气可采储量均约为西部深水区的两倍,东、西部深水区油气差异巨大,开展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沉积特征和差异研究具有重要的生产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对该盆地大量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的分析,提出了西部深水扇主要是由三角洲提供物源,通过大型峡谷的运输,在深水平原区形成树枝状发散的深水扇,又称作“有根深水扇”;东部深水扇也是由三角洲供源,但由于缺乏大型峡谷的运输,沉积物沿大陆斜坡滑移至半深海—深海平原,形成根部不发育的“扇面状”深水扇,又称作“无根深水扇”。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东西部深水区油气分布差异,除构造等因素外,其最主要的原因为有/无峡谷作为物源运输通道,分别形成的不同沉积类型,进而分别形成两种样式的深水圈闭类型,最终造成东西部深水区油气分布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围绕浅海背景下大型浊积扇的研究进展展开探讨,并以莺歌海盆地黄流组重力流为例研究其沉积特征及堆积机制。位于莺歌海盆地中央的东方区黄流组发育的大型高效储集体——浅海重力流沉积体的沉积特征和堆积机制具有其独特性。古生物研究表明,其沉积期的古水深为40~110m,属于陆架浅水沉积背景。其重力流特征表现为包卷变形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等,主要发育鲍玛序列A段和AB段组合,缺失CDE段。对该重力流沉积体的初步研究表明,其具有大规模、多期次(浊积事件的垂向叠加序列组合)、持续性发育等特征。在浅海背景下形成大规模重力流沉积体的综合成因机制包括:(1)物源的持续供给;(2)同沉积期大规模海退作用;(3)陆架基底的幕式动态活动和差异性沉降。该重力流沉积体的发育受上述三大因素的联合控制。因此,本研究采取构造-层序地层学、沉积学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系列技术与方法研究其宏观、微观特征及堆积的控制要素与独特机制。该研究成果能丰富浅海区发育大型重力流沉积体的理论体系,对油气勘探新领域的拓展具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月桂峰组是丽水-椒江凹陷的主力烃源岩层系。丽水-椒江凹陷在月桂峰组沉积时期为强断陷期,构造分割性强,沉积环境相对封闭,内部多个次洼的湖相烃源岩发育特征不清。为明确丽水-椒江凹陷内各富烃次洼中月桂峰组烃源岩发育条件及空间展布规律,进一步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利用钻井、岩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古生物等资料,基于湖盆演化动态全生命周期过程,提出“早期断层活动速率、中期母岩性质和遮挡条件、晚期火山活动”联合控制丽水-椒江凹陷4个次洼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在地质认识约束下,基于多属性神经网络深度学习,对中-深湖相烃源岩的空间展布进行了定量刻画。结合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机制和中-深湖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对4个主要次洼内烃源岩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椒江A洼为Ⅰ类富烃次洼,丽水A洼和丽水C洼为Ⅱ类次富烃次洼,丽水B洼为Ⅲ类生烃次洼。  相似文献   
8.
第四系冲、洪积物的识别标志和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冲、洪积物在我国分布广泛,但由于冲、洪积物岩性、岩相比较单调,在纵、横向上变化快,不易进行深入的研究。确定冲、洪积物的沉积标志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加强第四系冲、洪积物各方面深入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南堡凹陷东营组为研究对象,采取时空演化与对比的方法,从东营组发育期构造活动的独特性出发,判别出凹陷边缘断裂的活动性在古近纪晚期进一步增大的同时,凹陷整体的坳陷作用也在进一步增强。在上述边界断层强烈活动和基底沉降强烈增速的"双强要素"联合作用下,南堡凹陷的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均远离边界断层而发育于凹陷中心,并导致了在东营组堆积期大面积深湖相沉积的发育;其内部堆积了厚层的深湖相泥岩和大量的深湖浊积体,同时在凹陷北部的断控陡坡部位发育了大量的扇三角洲体系,在南部缓坡部位则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从而使东营组内部储层非常发育,且类型齐全;新近系巨大的地层厚度导致了东营组的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而生烃、排烃,从而构成了良好的"自生自储"组合。东营组堆积期及其后的新构造运动又导致了大量的同沉积断层活动和晚期的再活动,这些断层有效地将东营组储集体与下伏Es3+Es2+Es1的"烃源灶"沟通,并将下部油气垂向运移至东营组乃至更浅层位的储集体内聚集成藏,从而造就了东营组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
深水水道体系是近年来在白云-荔湾凹陷东缘珠江组上段深海泥岩背景中新发现的大型深水沉积体系,但是其沉积特征、沉积过程与主控因素尚不清楚.综合利用大量二维、三维地震数据以及钻井、测井资料,揭示了白云-荔湾凹陷东缘珠江组大型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要素构成、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充填结构及其沉积演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物源供给、陆架坡折带、古地貌对深水水道体系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其主控因素,提出了“源貌共控”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珠江组大型深水水道体系由水道、天然堤和朵叶3种沉积要素构成,并以水道为主体.从北至南可依次细分为白云凹陷段、南部隆起段和荔湾凹陷段,其中白云凹陷段以侵蚀型水道为主,南部隆起段以侵蚀-加积型水道为主,荔湾凹陷段以加积型水道为主,在空间上构成了重力流流体能量逐级递减的“三级水道”充填演化特征.3个分段水道内部均可识别出两期水道事件,且充填样式各具特征.珠江组深水水道体系的发育与展布受北部珠江三角洲体系、陆架坡折带和限制性地貌3大因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